







摘要:姜酚是生姜中的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抑制微生物和緩解消化不良等多種生物活性功效。傳統提取姜酚的方法通常采用乙醚或者乙酸乙酯等有機溶劑,提取后會有有機溶劑殘留在姜酚中,并對姜酚的純度和質量造成影響。該研究基于此,采用傳統溶劑提取法、索氏提取法、超聲輔助提取法和脈沖電場輔助法4種提取工藝對姜酚提取量的影響進行研究;再研究加工工藝在不同條件下對生姜中姜酚提取量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采用脈沖電場輔助法提取生姜中的姜酚時提取量最高、所需時間最短、提取溫度最低,是一種綠色和低成本的技術;此外,利用脈沖電場輔助法提取生姜中姜酚的最佳加工工藝為乙醇濃度80%、脈沖寬度20 μs、脈沖次數20次和電場強度2.0 kV/cm。
關鍵詞:姜酚;生姜;調味品;藥食同源
中圖分類號:TS20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9973(2024)09-0196-04
Study on Extraction Process and Bioactivity of Gingerol from Ginger
HU Ya-ping, DANG Shan
(Sanquan College of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500, China)
Abstract: Gingerol is a compound in ginger and has various bioactivity effects such as anti-inflammation, antioxidation, inhibiting microorganisms and relieving indigestion. In the traditional extraction method of gingerol, organic solvents such as ether or ethyl acetate are usually used. After extraction, organic solvents will remain in gingerol and affect the purity and quality of gingerol. Based on this,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s of four extraction processes such as traditional solvent extraction method, Soxhlet extraction method, ultrasonic-assisted extraction method and pulsed electric field-assisted method on the extraction amount of gingerol are investigated, and then the effect of processing technology on the gingerol extraction amount in ginger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is studied.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when pulsed electric field-assisted method is used to extract gingerol from ginger, the extraction amount is the highest, the required time is the shortest, and the extraction temperature is the lowest, making it a green and low-cost technology. In addition, the optimal processing technology for extracting gingerol from ginger using pulsed electric field-assisted method is ethanol concentration of 80%, pulse width of 20 μs, pulse times of 20 times and electric field intensity of 2.0 kV/cm.
Key words: gingerol; ginger; condiment; homology of medicine and food
收稿日期:2024-02-04
基金項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2021SJGLX635)
作者簡介:胡亞平(1986—),女,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材料化學、食品化學。
姜酚是一種天然的生物活性化合物,通常存在于姜(Zingiber officinale)中,是一種多酚化合物,其分子結構包括苯環和羥基基團[1-2]。姜酚主要存在于姜根部,但也可以在其他植物中找到,如辣椒、肉桂和干姜等,具有獨特的風味和香氣,是很多美食和調味料中的重要成分[3]。
姜酚具有強抗氧化性,能夠中和自由基,減少氧化應激,有助于維護細胞健康;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減輕炎癥反應和疼痛,在傳統草藥中被廣泛用于治療疼痛和炎癥性疾病[4-5]。研究發現,姜酚對人體健康有多種益處,包括抗腫瘤、改善胰島素敏感性、保護神經、保護心血管和抗微生物等作用[6]。總之,姜酚是一種多功能的天然化合物,具有多種生物活性,被廣泛研究和應用[7-8]。
姜酚是一種具有獨特風味和香氣的化合物,也在調味品中被廣泛應用,比如姜酚是制作姜醬和姜醬油的重要成分,這些調味品常被用于亞洲菜肴,為食物增添了濃郁的姜味和香氣[9-10]。另外,姜酚常被加入烹飪和烘烤中來增加食物的風味。
研究姜酚提取工藝具有重要的科學和應用意義,因為姜酚是一種具有多種生物活性和藥用潛力的天然化合物。姜酚被認為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腫瘤、抗微生物和抗衰老等生物活性,研究提取工藝可以幫助優化姜酚的提取效率。此外,姜酚作為一種潛在的藥物候選物質,對于研發新藥或藥物配方具有重要意義[11],優化姜酚的提取工藝有助于開發和生產姜酚相關的藥物制劑。姜酚在食品工業中被用作調味劑和防腐劑,因此對提取工藝的研究有助于改善食品的質量和保鮮效果[12]。
總之,研究姜酚提取工藝對于開發姜酚的潛在應用、改善生產效率、提高產品質量、促進健康和環保等都具有重要意義,這些研究有助于揭示姜酚在不同領域中的潛力,并為其廣泛的應用提供支持。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與試劑
云南曲靖羅平小黃姜、甲醇、乙酸、乙腈、乙醇、6-姜酚、8-姜酚和10-姜酚。
1.2 試驗儀器
高效液相色譜儀、脈沖電場處理儀、液相色譜柱、真空泵、旋轉蒸發器、粉碎機、超聲波提取機、恒溫水浴振蕩器。
1.3 試驗方法
1.3.1 姜粉的制作[13-14]
將姜洗凈后去皮,切成姜片后放入烘箱中在60 ℃條件下烘烤24 h,烘干后將姜片倒入搗碎機中進行研磨,研磨成細粉后過30目的細篩,再將其放于自封袋中保存備用。
1.3.2 不同方法對姜酚的提取
1.3.2.1 傳統溶劑提取法
準確稱取2 g姜粉,將姜粉置于250 mL錐形瓶中,量取100 mL濃度為80%的乙醇,將二者混合均勻,制成姜粉溶液,再將裝有姜粉的溶液置于水浴振蕩器中,在60 ℃條件下振蕩4 h,最后利用漏斗將姜粉溶液進行分離。
1.3.2.2 索氏提取法
準確稱取2 g姜粉,用脫脂濾紙包裹后放于提取管中,取100 mL濃度為80%的乙醇放于提取瓶中,將其加熱至90 ℃,提取7 h,再用布氏漏斗抽濾,獲得姜酚粗提取液。
1.3.2.3 超聲輔助提取法
準確稱取2 g姜粉,置于250 mL錐形瓶中,添加100 mL濃度為80%的乙醇,將其混合均勻,制成姜粉溶液,將錐形瓶放于超聲波提取機中,設置超聲功率500 W、溫度25 ℃和時間1 h對其進行提取,再利用布氏漏斗對其進行抽濾,獲得姜酚粗提取液。
1.3.2.4 脈沖電場輔助法
準確稱取2 g姜粉,將其放入250 mL錐形瓶中,添加100 mL濃度為80%的乙醇,將姜粉溶液置于脈沖電場的設備處理室中,設置電場強度2 kV/cm、脈沖寬度10 μs和脈沖次數20次,對姜粉進行處理,再用布氏漏斗進行抽濾,獲得姜酚粗提取液。
1.3.3 姜酚提取量的計算
將獲取的姜酚提取液置于旋轉蒸發儀中,用氮氣吹干,添加1 mL甲醇將姜酚溶解并獲得姜酚溶解液,用注射器吸取后用0.22 μm的水相膜進行過濾,然后將其裝于棕色瓶中進行測定。
1.3.4 單因素試驗
控制電場強度2 kV/cm、脈沖寬度20 μs、脈沖次數20次和乙醇濃度80%,分別研究不同乙醇濃度50%、60%、70%、80%、90%、100%、不同脈沖次數10,20,30,40,50次、不同脈沖寬度5,10,15,20,25 μs和不同電場強度1.0,1.5,2.0,2.5,3.0 kV/cm對姜酚提取量的影響。
1.3.5 正交試驗
根據單因素試驗,以脈沖寬度(A)、脈沖次數(B)和電場強度(C)為變量因子,姜酚提取量為指標,對姜酚提取工藝進行正交試驗優化,正交試驗因素水平表見表1。
2 結果和討論
2.1 不同提取方法對姜酚提取量的影響
通過對比4種不同的提取方法傳統溶劑提取法、索氏提取法、超聲輔助提取法和脈沖電場輔助法對生姜中姜酚提取量的影響,結果見表2。采用脈沖電場輔助法提取生姜中的姜酚時,提取量最高、所需時間最短、提取溫度最低,是一種綠色和低成本的理想技術。
2.2 單因素試驗結果與分析
2.2.1 乙醇濃度對姜酚提取量的影響
乙醇濃度可以影響姜酚的提取量,這是由于溶劑的性質和濃度可以影響化合物從原料中的釋放和溶解程度。在姜酚的提取過程中,通常使用乙醇作為溶劑。
由圖1可知,隨著乙醇濃度的增加,生姜中姜酚提取量先上升后下降,當乙醇濃度為80%時,姜酚提取量最高,為14.5 mg/g,此時的乙醇濃度最佳。
2.2.2 脈沖寬度對姜酚提取量的影響
脈沖寬度通常是姜酚提取過程中使用的萃取技術,用于提高姜酚的提取量。
由圖2可知,隨著脈沖寬度的增加,姜酚提取量先不斷增加,這是由于較長的脈沖寬度使得更多的能量傳遞到溶液中,使得姜酚提取量增加。當脈沖寬度大于20 μs時,姜酚提取量隨著脈沖寬度的增加而降低,這是因為隨著脈沖寬度的增加,溶液中熱量過度增加,使得姜酚被破壞或者與其他物質發生反應[15]。
2.2.3 脈沖次數對姜酚提取量的影響
由圖3可知,隨著脈沖次數的增加,姜酚提取量先升高后降低,當脈沖次數小于20次時,增加脈沖次數會增加姜酚的提取量,這是由于每次脈沖都會引起樣品中的物質移動和混合,從而更好地釋放姜酚。當脈沖次數大于20次時,姜酚提取量開始逐漸降低,這是由于隨著脈沖次數的增加,過多的脈沖可能導致姜酚的降解或損失,另外,一些熱敏性化合物也會在過度加熱的條件下分解[16-17],所以脈沖次數為20次最佳。
2.2.4 電場強度對姜酚提取量的影響
由圖4可知,隨著電場強度的增加,姜酚提取量先升高后降低,當電場強度為1.0~2.0 kV/cm時,姜酚提取量逐漸增加,這是由于電場可以引起樣品中的電子遷移和離子流動,從而改善物質的遷移和混合,有助于更好地釋放姜酚。當電場強度大于2.0 kV/cm時,隨著電場強度的增加,姜酚提取量開始逐漸降低,這是由于電場強度增大會導致溫度升高,使得生姜中的一部分姜酚被高溫破壞,進而使得姜酚提取量減少[18]。
2.3 響應面試驗結果與分析
2.3.1 脈沖電場輔助提取姜酚響應面模型的分析
根據單因素試驗結果,以脈沖寬度(A)、脈沖次數(B)和電場強度(C)為變量因子,姜酚提取量為指標,進行正交試驗,響應面設計方案及結果見表3。
由表3可知,第15組姜酚提取量最高,為15.96 mg/g,此時,姜酚提取工藝為乙醇濃度80%、脈沖寬度20" μs、脈沖次數20次和電場強度2.0 kV/cm。用Design-Expert軟件分析獲得的二次多項式為Y=14.53+0.21A-0.35B-0.65C-0.57AB+0.13AC-1.32BC-1.1A2-1.03B2-1.23C2。
2.3.2 響應面模型方差分析
對擬合的二次多項式模型進行方差分析,結果見表4,模型的Plt;0.001,呈現極顯著性,而失擬項的P=0.079 8,不顯著,說明模型和數據的擬合程度較高,C的方差=3.21,B的方差=0.75,A的方差=0.68,從影響程度來看,C(電場強度)gt;B(脈沖次數)gt;A(脈沖寬度),即電場強度對姜酚提取量的影響最明顯。
2.4 姜酚的生物活性研究
姜酚是一種天然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廣泛存在于姜、辣椒、肉桂和其他一些植物中,逐漸被廣泛研究,并且認為它具有多種生物活性和健康益處,其中姜酚的生物活性功效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抗氧化活性:姜酚被認為是一種強效的抗氧化劑,可以中和自由基,減少氧化應激損傷,并有助于維護細胞的健康,對預防慢性疾病如癌癥和心血管疾病具有潛在的益處;抗炎活性:姜酚具有抗炎特性,可以減輕炎癥反應和疼痛,對治療關節炎、腸道炎癥和其他炎癥性疾病有一定的療效;抗腫瘤活性:一些研究表明[19-20],姜酚對一些異常增殖的細胞具有抑制作用,能夠抑制癌細胞的增長和擴散并誘導凋亡(細胞死亡);神經保護:姜酚對神經系統有保護作用,對防止或減輕神經退行性疾病如阿爾茨海默病具有潛在價值;抗微生物活性:姜酚具有一定的抗微生物活性,可以對抗細菌和真菌感染。
盡管姜酚中有許多潛在的生物活性物質,但具體效應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詳細了解,此外,姜酚的生物利用度和劑量依賴性也是研究中的重要問題,研究姜酚生物活性仍然是一個活躍的研究領域,對于揭示其健康益處和潛在的藥用價值非常重要。
3 小結
姜酚是一種天然產生于姜中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屬于酚類化合物,它是姜的主要香味和藥理成分之一,賦予姜獨特的味道和香氣。在食品中,姜酚常用于調味和提升風味,被制成姜油、姜黃素等姜類產品。
姜酚具有廣泛的應用潛力,然而,目前姜酚的提取工藝主要集中于傳統加工工藝,姜酚的產量和純度稍低。本研究基于此,對姜酚提取工藝進行了研究和優化,研究結果表明,姜酚的最佳提取工藝為乙醇濃度80%、脈沖寬度20 μs、脈沖次數20次和電場強度2.0 kV/cm。
參考文獻:
[1]程園園,何軍波,李斌.基于正交試驗和響應面法優化生姜中姜辣素提取技術工藝[J].中國調味品,2023,48(9):143-147.
[2]董文南,萬敏,李克招,等.不同產地生姜中姜酚類含量及最佳配比研究[J].藥品評價,2023,20(7):803-806.
[3]王麗媛,周寧,寧月寶.超臨界萃取黑姜姜辣素GC-MS分析及降血糖活性研究[J].中國調味品,2022,47(12):19-21,31.
[4]李淑敏,何瑞娟,任寶旗,等.不同提取工藝對生姜渣中多糖結構的影響及其抗氧化活性分析[J].中國調味品,2023,48(10):113-116.
[5]姚遠,趙曼,杜靜怡,等.6-姜酚改善新生小鼠缺氧、缺血性腦損傷后認知行為及其機制[J].解剖學報,2023,54(3):296-304.
[6]郭銀萍,李兵,穆興燕,等.不同泡姜工藝泡制過程中品質變化研究[J].中國調味品,2022,47(9):72-76.
[7]燕品睿,寇德正,周貴華,等.基于化學發光法的鳳頭姜仔姜與老姜醇溶黃酮的抗氧化能力比較[J].中國調味品,2023,48(6):53-58.
[8]陳磊,畢秀芳,焦文成,等.不同品牌泡姜中關鍵揮發性風味物質分析[J].中國調味品,2022,47(11):151-157,172.
[9]王亞晶,申海燕,劉杰,等.姜酚油提取工藝優化和HPLC特征圖譜的建立[J].廣東藥科大學學報,2023,39(2):67-72.
[10]劉琨毅,王琪,蘭小艷,等.響應面優化木姜子中式香腸加工工藝及風味分析[J].中國調味品,2023,48(7):155-161.
[11]徐菁,王秀芬,劉曉燕.姜酚純化前后對胰脂肪酶抑制活性、抗氧化活性比較研究[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23,25(5):96-105.
[12]張蓓,王亦若,黃珂,等.不同提取方法對生姜揮發性成分的影響研究[J].中國調味品,2022,47(6):151-154,164.
[13]羅璇,陳玥,雷晶晶,等.生姜蛋白酶無機大分子雜化納米花的制備與研究[J].中國調味品,2023,48(7):81-87.
[14]唐澤群,陳可可,余德順.超聲輔助-酸性離子液體催化6-姜酚轉化合成6-姜醇的研究[J].化學研究與應用,2022,34(11):2694-2700.
[15]董文南,柴堯,鄭洋濱,等.生姜中姜酚類化合物的制備工藝研究[J].藥品評價,2022,19(14):846-850.
[16]甘傳發,郭金英,白周亞.姜黃素與蛋白質相互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調味品,2023,48(2):199-204.
[17]王學芹,卜超,顧從文,等.炮姜炮制過程中6-姜酚的轉化規律及抗氧化活性變化研究[J].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2022,34(8):1352-1360.
[18]楊琪,黃菊,彭詩泳,等.真空袋裝紅糟姜酸生產工藝及貨架期預測[J].中國調味品,2023,48(3):124-129.
[19]田文妮,宋明月,呂慕雯,等.6-姜酚健康效應機制及其口服增效遞送體系開發的研究進展[J].食品科學,2023,44(3):314-322.
[20]白冉冉,宋明發,章乾,等.復合酶法改性姜渣不溶性膳食纖維及抗氧化活性研究[J].中國調味品,2023,48(1):8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