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輸液是將藥物注射到患者體內,以實現治療目的的一種方式。然而,長期使用不同種類的藥物,或使用過強的血管刺激性藥物,都會引起靜脈炎,這是臨床護理工作中常見的并發癥,不但給患者帶來痛苦,還會降低療效。通過有效護理,能有效降低靜脈炎的發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定義
靜脈炎是指靜脈血管的急性無菌性炎癥,主要發病原因是由于長期大量輸入濃度高刺激強的藥物,或靜脈內放置刺激強的留置針,從而引起的靜脈感染。癥狀輕者,穿刺部位出現小面積發紅,且皮膚有輕度疼痛感、腫脹、灼熱;癥狀重者,靜脈出現一條條紅線,局部有明顯疼痛,可伴畏寒、發熱等癥。
發生原因
藥物作用
靜脈炎的發病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藥物的濃度、酸堿度、滲透壓、藥物自身的副作用等。
血漿滲透壓升高
血漿滲透壓升高是靜脈炎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將高濃度液體輸入患者體內,尤其是甘露醇,血管中的細胞會滲出到血管外,造成細胞內外和血管內的水分失衡,就會出現氮質血癥,而血管收縮的刺激會引起血管痙攣疼痛。
pH值
正常人pH值是恒定的,所以不管輸入什么溶液,都有可能引起靜脈炎。
化療藥物的直接毒性作用
癌癥患者在使用化療藥物的過程中,其正常細胞及組織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化療藥物會破壞 DNA、蛋白質,造成血管內膜壞死,從而引起靜脈炎。抗腫瘤藥物多為化學物和生物堿類藥物,具有直接毒性,能直接殺死血管中的細胞,使其失去彈性和壞死。
藥物濃度
在護理過程中,如果短期內輸入高濃度的液體,可能引起靜脈炎。
輸液速度
靜脈輸液速度過快或不同兩袋液體之間的間隔不夠長,導致藥物進入體內的濃度升高,而沒有被中和,很可能會刺激血管內膜,增加靜脈炎的發生。
機械因素
靜脈給藥是臨床上常用的給藥方式。但隨著該技術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一些并發癥也逐漸暴露出來。其中,機械因素所致的并發癥尤其值得關注。尤其是對同一血管多次穿刺,可能引起一系列對血管健康不利的反應。
感染因素
如果沒有及時更換敷料,穿刺部位消毒不當,就會為微生物入侵提供機會,從而導致靜脈炎的發生。
預防護理
合理輸入藥物和液體
根據藥物的類型、濃度、劑量等選擇適當的輸注方式。當輸入刺激性較強的液體或需要大量補液時,應選擇粗大的靜脈,且嚴格按照醫囑調節輸液速度。如使用喹諾酮類藥物,先緩慢滴入一段時間,觀察患者的反應,若無不良反應可加快。對于需要快速輸入的藥物如利尿脫水藥,在輸液前后需要用少量鹽水沖管,將留在針管里的藥液沖凈并稀釋,同時可用熱水袋放在輸液血管處減輕刺激,或者在穿刺點及其近心端皮膚淺表血管局部外擦山莨菪堿等,減少靜脈炎發生率。在輸液順序上,先輸入非刺激性藥物,再輸入刺激性藥物。
嚴格控制微粒的輸入
在護理操作過程中,要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流程。臨床配藥更是要充分稀釋藥液,減少藥物結晶的發生。盡量選擇一次性過濾輸液器,也可以選擇在輸入前給藥物加溫以減少其中的結晶顆粒,從而降低靜脈炎的發生率。
正確選擇穿刺部位
在輸液時,要選用有彈性、直、血流量多的血管。大多數情況下,患者會選擇前臂掌側靜脈。對長時間輸液的患者,宜選擇遠端靜脈,并注意保護靜脈。
在輸液之前要手消毒,檢查輸液用物是否在有效期內。3L醫用輸液貼有助預防靜脈留置針拔針后發生的靜脈炎。與鋼針相比,套管針針管較軟,不需反復穿刺,可有效降低靜脈炎的發生率。
掌握正確的封管技術
抽取5~10 mL的肝素鹽水或者生理鹽水,采取邊退針邊推注的方式進行正壓封管方法。肝素可以防止血液凝固,使化療藥加速溶解,降低血管通透性。在輸液前后,用肝素進行脈沖式封管,可以起到對局部血管沖洗的作用,有效預防血栓和靜脈炎的發生。
做好健康宣教
在實施靜脈留置針操作的過程中,需要獲取患者的充分理解和配合,這就要求醫護人員在操作前向患者進行詳細的健康宣教。宣教內容應包括靜脈留置針的基本知識、使用的好處以及可能出現的注意事項。醫護人員應耐心解釋,確保患者對留置針有正確的認識,明白如何保護穿刺部位,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因不當操作導致留置針脫落。在輸液期間,護士需要承擔起定期巡視病房的責任,這是確保患者安全、預防并發癥的重要環節。在巡視中,護士要再次強調患者對穿刺點敷料的干燥保持,明確告知患者任何形式的水分接觸都可能引起感染或其他問題。此外,患者在留置針期間應避免進行任何劇烈的運動,防止留置針意外脫落或移位。護士還需向患者說明,在留置針靜止不動時,應避免隨意按壓穿刺部位,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疼痛或損傷。一旦發現有液體溢出或滲出,立即報告醫護人員,并按照醫囑行事,及時拔除導管,切不可自行處理。在更換穿刺手時,應遵守正確的操作規程,確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適。
紅外線照射及局部熱敷
采用紅外線照射以及實施局部熱敷的治療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受影響區域的皮膚溫度,進而激發和加快血液循環的速率。這一過程對于緩解肌肉緊張和減輕疼痛感非常有益,因為溫熱可以幫助放松肌肉,緩解緊繃的肌肉帶來的不適。此外,紅外線還能夠促進體內的新陳代謝,幫助身體更有效地吸收因炎癥而產生的滲出液,進而達到減輕腫脹和改善整體血液循環的目的。在進行這一治療時,通常建議每次照射的時間大約為半小時,同時要密切監測患者的狀態以及照射區域皮膚的反應,確保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局部外敷
局部應用硫酸鎂濕敷法,對小兒在接受輸液治療時因多巴胺使用而引發的靜脈炎有顯著的防治效果。實施方法包括固定受影響的肢體,并將其抬高以促進血液循環,接著使用50%濃度的硫酸鎂進行濕敷處理,每天重復一次,以確保持續的治療效果。此外,肝素鈉軟膏因其具有的抗炎和抗血栓形成特性,同樣適用于治療靜脈炎,可進一步降低炎癥反應和血栓形成的風險,保護血管免受損傷并促進恢復。
結束語
靜脈炎是一種常見的并發癥,會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同時也增加了醫療資源的浪費。因此,對靜脈炎進行有效防治意義重大。通過合理的輸入藥物和液體、嚴格控制微粒的輸入、選擇合適的穿刺部位、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掌握正確的封管技術、做好健康宣教、紅外線照射及局部熱敷、局部外敷等方法,可有效降低靜脈炎的發生率,提高患者滿意度、信任感,促進醫患關系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