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腦卒中失用癥患者接受強制性運動療法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56例腦卒中失用癥患者為研究對象,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28例。兩組患者均接受基礎治療,對照組同時給予傳統干預,研究組給予強制性運動療法,比較兩組下肢運動功能、生活質量評分、疼痛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結果" 研究組康復干預后BBS評分高于對照組,SI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康復干預后FMA-LE評分和10mMES指標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干預后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Barthel評分高于對照組,VAS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強制性運動療法可有效改善腦卒中失用癥患者下肢運動功能,減輕患肢疼痛,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和生活質量。
關鍵詞:腦卒中失用癥;強制性運動療法;下肢運動功能;疼痛程度;活動能力
腦卒中失用癥為卒中后神經功能障礙,以下肢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征[1]。強制性運動療法是指通過刺激神經系統,加快神經功能重建與恢復,從而改善患者下肢運動功能[2]。針對腦卒中失用癥患者采用強制性運動療法的療效,當前臨床缺乏系統性、綜合性的分析和評價[3]。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腦卒中失用癥患者接受強制性運動療法的臨床效果。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56例腦卒中失用癥患者為研究對象,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28例。對照組男18例,女10例;年齡50~70歲,平均年齡(60.25±1.47)歲;病程20~30 d,平均病程(25.54±1.68) d。研究組男19例,女9例;年齡55~70歲,平均年齡(62.18±1.37)歲;病程25~30 d,平均病程(27.55±1.41) d。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均滿足《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相關標準,并通過CT或MRI證實;意識清醒,病情穩定;智力正常,依從性好,能配合治療和隨訪;第1次發病,患肢Brunnstrom分級、下肢髂腰肌、股四頭肌肌力均為3級或以上,于1人攙扶下可站立并步行10 m,速度在每分鐘36 m之內;病歷資料完整;知情同意本研究并自愿參與,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既往存在腦卒中遺留功能障礙;患有下肢骨關節相關病癥;存在精神疾病,或語言、認知功能障礙;中途退出或資料缺少;存在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無法進行訓練。
1.2 干預方法
1.2.1 對照組予以常規干預措施
給予患者常規藥物治療,如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血塞通、銀杏達莫等,加強常規康復鍛煉,鍛煉期間告知患者無需特殊限制使用健側肢體,可以通過健側手輔助患側開展鍛煉項目,每日鍛煉2 h,持續干預14 d。
1.2.2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強制性運動療法
根據患肢具體情況進行高強度功能鍛煉;實施起坐訓練,充分考慮患者具體狀況,每日鍛煉200~300次左右;指導患者開展平板運動鍛煉,控制速度在每小時500~1 000 m,堅持鍛煉40 min,每天2次;協助患者進行室外步行鍛煉,距離在
1 000 m左右,最大速度不能超過每小時1 300 m,并開展適當的平衡性、單腿負重、上下樓梯等訓練項目。以上訓練期間,核心為起坐訓練,坐騎的高度應根據患者情況合理調節,從最開始的50 cm慢慢下降至20 cm,循序漸進地加強患者股四頭肌力量。另外,開展平板運動鍛煉應循序漸進,開始以慢速為主,針對患者恢復狀況慢慢增加速度,進一步改善患者步態,加快步行速度。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下肢運動功能:平衡功能通過 Berg平衡量表(BBS)評定,分值范圍為0~56分,評分越低平衡功能越差;穩定性指數(SI)包括結合患者年齡、性別、既往病史、卒中類型、卒中嚴重程度等多個因素,預測患者未來發生再次卒中或其他不良事件的風險,評分越高穩定性越差;下肢運動功能采用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定量表評估,分值范圍為0~34分,評分越低下肢運動功能越差;10 m最大步行速度(10 mMWS), 用彩色膠布標出起點、3 m處、13 m處和終點,使用秒表記錄患者步行距離和速度,測3次,取平均值。(2)比較兩組生活質量評分:采用健康簡明量表(SF-36)評估,分值范圍為0~100分,評分越低生活質量越差。(3)比較兩組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分值范圍為10分,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劇烈疼痛。(4)比較兩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采用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進行評估,分值范圍為0~100分,評分越高患者獨立性越強、依賴性越低。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處理采用SPSS25.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BBS和SI評分比較
研究組康復干預后BBS評分高于對照組,SI評分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FMA-LE評分和10mMES指標比較
研究組康復干預后FMA-LE評分和10mMES指標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研究組干預后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VAS疼痛評分和Barthel評分比較
研究組干預后Barthel評分高于對照組,VAS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討論
腦卒中失用是指因大腦運動過程中所造成的神經系統損害,可導致肢體運動功能損害,臨床表現以肢體運動障礙、肌力下降和肌肉痙攣為主,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與日常生活能力。腦卒中失用癥有年輕化、低齡化發展趨勢[4~5],這是由于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工作壓力增大以及不良生活習慣等因素所致。常規護理以康復訓練、藥物治療為主,未充分考慮患者個體差異和康復需要。另外,在日常護理中,康復訓練多處于被動狀態,缺乏個體化的指導與激勵,不能充分調動患者主動性與積極性[6]。強制性運動療法為臨床常用醫療手段,具有廣泛的適用范圍和多樣化的實施方式,能引導患者主動運動,促進神經再生與修復,加快患者康復進程。此外,強制性運動療法也可促進患者進行心理調適,增強患者治療自信心與積極性。醫護人員應全方位考慮患者個體差異和特殊需求,根據科學的運動原則為患者制定恰當的運動方案[7]。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康復干預后BBS評分高于對照組,SI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康復干預后FMA-LE評分和10mMES指標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干預后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Barthel評分高于對照組,VAS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強制性運動療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下肢運動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輕患者疼痛程度。強制性運動療法有主動與被動伸展肌肉、坐位與站位訓練、步態訓練等。持續、有針對性的運動訓練可提高患者下肢肌力與平衡能力。強制性運動療法還可明顯減輕患者疼痛程度,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增強肌肉柔韌度,改善患者機體功能,從而提高患者治療信心以及日常生活適應能力和社交能力。
綜上所述, 強制性運動療法可有效改善腦卒中失用癥患者下肢運動功能,減輕患肢疼痛,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和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王開欣,胡采紅,羅濤,等.醒腦開竅針法聯合改良強制性運動療法對腦梗死患者血清鐵代謝的影響[J].遼寧中醫雜志,2023,18(7):1-9.
[2]張云涵,呂文艷,劉家寶.鏡像療法聯合任務導向性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2023,54(5):1046-1051.
[3]馬甜甜,于子夫,秦芳,等.強制性運動療法在康復領域應用的可視化分析[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23,29(7):822-832.
[4]劉京,李賢.腦卒中后遺癥的運動療法及中藥干預研究進展[J].西部中醫藥,2023,36(6):158-161.
[5]李麗芳,周鴻飛,張威.針刺治療腦卒中后肢體運動障礙的機制與研究進展[J].按摩與康復醫學,2023,14(3):53-57.
[6]孔芳草,王曉平,李小通,等.基于反重力跑臺的步行訓練對長期住院老年腦卒中患者下肢習得性廢用的影響[J].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22,20(6):133-136.
[7]孟杰,王振坤,周夏,等.強化蹲-起訓練對恢復期腦卒中偏癱病人坐站轉移能力、步態對稱性及平衡功能康復效果的影響[J].全科干預,2022,20(23):3285-3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