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序言】
甲辰仲春,予復讀《水經注》,《漸江水》古於潛縣境之西溪、紫溪躍然入目,水脈之詳、山川之秀、語意之美,余河勿可并論者也。翌日,予率弟子一眾赴臨安,登天目、探龍淵、尋丹井、察磐石,依善長之言尋跡,三日而成矣??芍^群峰隈曲,碧流潺湲,佳勝駢蕃,逸客不絕。斯誠靈仙之地,人文之鄉也。有感于斯,遂繪成西溪水圖,并就斯圖作賦,以頌其美。
時維公元二〇二四年七月十五日
粵若列宿垂精,星次斗牛之野;少康賜履,疆開於越之封。秦民徙播,墾古鄣之懋甸;漢制厘革,稱丹陽之雄藩。東瞰余杭之陸,西抵歙縣之關,南望桐廬之埠,北接寧國之坰。據往來之要會,冱皖浙之襟喉。煙波沖融,有遠水之縈帶;層巖崎礒,處群峰之隈曲。碧流潺淙,響窮雙溪之浦;丹井泓邃,仙隱五龍之巔。岞崿凌空,當天風之回穴;阪隰橫翠,覽松蔭之扶疏。寒宵時霽,斂清霜于梵榻;螺唄間作,翻慧葉于禪源。青膚皴剝,垂洪柯之虬影;盤磴茀郁,望曲嶺之暮云。理運斯會,佳勝駢蕃,實塵表之靈境,亦人文之藪澤也。
【譯文】
天上星宿垂下的光芒,對應古於潛的星野屬于牛斗之間;於潛歷史久遠,最早可追溯到夏朝,那時少康分封疆土,無余的封地號為“於越”。秦朝時始皇帝命大越之民遷徙于此,開墾了古鄣一帶的土地;漢朝時體制變革,於潛又屬于丹陽郡。這里東臨余杭,西接歙縣,南連桐廬,北毗寧國。占據了往來的交通要道,扼住了浙江、安徽的咽喉。周圍溪水環繞,又有群山環抱。雙溪的水流聲回響山谷,蘇軾稱贊是“雙澗響空”的勝景;武隆山巔的水井十分深邃,傳說是葛洪煉丹的地方。岞崿山直插云霄,有天風盤旋交錯;山坡上呈現翠綠色,是松樹的枝葉繁茂四布。有時夜空晴朗,灑下的月光照射到梵客的床榻;做法事的法螺、梵唄之聲間或響起,禪源寺中的僧人翻譯著貝葉佛經。樹皮剝落,就像有龍掛在樹間;山勢曲折,順著盤曲而上的石級,可以望見日暮時的云彩,這是龍塘山“曲嶺云深”的景象。這里是氣運匯聚的地方,名勝眾多,實在是世間的靈妙仙境,不僅如此,它還是人文薈萃的場所。
譬如觀政采風,咸聽生蝥之詠;草檄奮義,申抒篡亂之悲。躬問農桑,陳黎瘼于圖卷;該涉翰藻,采列代之菁英。謝秩告歸,檢血石而自慊;廬塋奉諱,聞烏鵲之相喧。陷銳登墉,驍勇見于行陣;平羌攘亂,籌略發乎鈐韜。豈堪沉思,難為佻薄之體;尚識崑味,不移忠謇之心。筑構廈之榱棟,立杞梓于荊衡。足毗佐于圣化,傳貞愨之徽名。
【譯文】
比如蘇軾到此地觀察政績、采集民謠,引用了《魏郡輿人歌》中“狗吠不驚,足下生蝥”的句子來表達贊賞;駱賓王起草檄文,奮發義氣,反復抒發武則天篡權亂世的惡行,最終歸隱於潛。樓璹體察農桑,作《耕織圖》陳述農夫、織女的辛苦;昭明太子蕭統組織文人編《文選》,收錄歷代的優秀文章。昌化縣令方成任期滿而離職時,為自己得到半方雞血石而感到滿足;章成緬結廬守母喪,有烏鵲爭喧之聲。吳敬忠先登陷陣,他的驍勇見于行伍軍陣之中;何騰征討氐羌,他的籌略啟發于兵書。梁武帝命作疊韻詩,吳均沉思而無所對,難以做這種輕薄的文體;洪咨夔的父親說自己尚能吃茄子飯,讓他直言進諫不必有后顧之憂,洪咨夔終不改忠貞之心。這些人都是營造大廈的屋椽、棟梁,是長于荊山、衡山的杞、梓良木。足以輔佐圣人之教化,傳下忠貞懇愨的美名。
此間水脈,則云二川交湊,歸注于一也。欣其泱瀼,臨西溪之涯涘;考茲源派,極天目之奧區。霜木森森,結穹枝而鳳戢;砯崖殷殷,瀉清泚于龍湫。俄排宕而南渡,縱野水之余波。將迂回而徐出,過城陴之西隅。至若秦石巋巍,凝宿靄于晚色;潛山幽窅,涌紫溪之春澌。潭影千重,長送赤翎之遠跡;白石萬點,猶憐雪崖之清吹。循津堧之次第,引峽流而東南。復浸尋以邁往,絕墳衍以陵阿。挾長磯而軼浮景,變滄波而現文光。仰天關之磐牙,危嶠限日;俯磧礫之含蘊,沙渚連郊。激巖泉之爽籟,映宿楚之駁陰。接樓林之翠麓,匯桐溪之沃流。而乃二川允洽,風物協和。總坤維之脈絡,獻田疇之膏腴。
【譯文】
這里的水脈,可以總結為兩條河流交匯為一。欣然于流動的河水,對著這西溪的河畔;考察西溪的源流,是出自天目山的腹地。天目山上有霜木,結高枝而能讓鳳凰棲息,因此名為翔鳳林;此處又有瀑布的水聲,傾瀉出清流而匯聚成深潭,被稱為浣龍池。俄而水流從山間向平原奔涌而出,縱肆野水的余波;水勢漸漸平緩,迂回而緩緩流經縣西,因此被稱作西溪。至于那秦皇石巍然聳立在潛山中,在傍晚時有云氣凝聚;潛山幽深異常,有水流涌出,是紫溪發源之處。水流又經過烏儀潭、雪崖,烏儀潭水中光影千重,可望赤鳥遠去之跡;雪崖的石頭上的白點宛如有雪積在它的上面,此間常有清風吹拂。沿著河岸的次序,山間峽谷中的水流不斷向東南流去;又朝著這個方向繼續前進,周邊平坦的土地漸漸消失,變為丘陵。兩岸的磐石色彩鮮艷,仿佛是閃著霞光;倒影映在水中,改變了碧波的顏色,顯現出錯雜的波光。繼續往東南流,經過白石山,兩側皆是險要的石壁,遮天蔽日,再往后,又有白沙細石之景。巖泉相激發出悅耳的水聲,叢生的樹木有斑駁的倒影映在水面,水流經過樓林山的山麓,在這里,西溪與紫溪匯合為桐溪。于是兩條溪水十分融洽,此間的風光景物也都與之相協調。這水流可以說總領了此間大地的脈絡,呈現出周圍土地的豐饒。
固知海桑渝移,草木菀枯,誠天地之施化也;社稷夷阻,治道隆替,惟人倫所宰制之。而水大包群生,協亮百揆,順自然而誕應,統事業之機樞。治之可以濡養,亂之則為沉菑。《尚書》云:“正德、利用、厚生惟和……所謂善政。”斯地之理水,庶幾得之。素負遠猷,開河務之先倡;常懷憂恤,哀民生之多艱。董道不疑,依前修之遺則;持盈有節,訓列曹以宏綱。端謹其志,率導其民,可謂正德也。斫筑陂潢,自悟潴泄之法;整葺堤岸,長絕漲潰之虞。分洫通漕,見滋殖之盛美;則水司準,證宣防之精嚴。耕灌荒萊,化澆薄為蕙畝;點檢廁匽,滌濁穢為澄瀾。咎慝漸弭,物力日豐,可謂利用也。幽禽嘲啾,寓殊致于林表;潛鱗瀺灂,現生態之榮觀。人水相親,實溪氓之宴處;煩囂偕忘,遍逸客之履綦。鄒律既敷,全萬靈于自適;壤歌成頌,和百樂而時雍。陶怡賦性,慈保庶萌,可謂厚生也。三事俱備,六府孔修。纘承鴻業,丕振芳聲。觀逝川而識變,賜福祉乎來日。臨大壑而見真,贊輯睦于徂茲。
【譯文】
本來就知道滄海桑田、草木榮枯是天地自然所施的造化,但社稷的安危、國家治理之道的興盛,仍在人的主宰控制之中。而水既能包容群生,又能輔助各種事業,可以說既順應了自然的道理,又統領了人事的關鍵,水在這兩個方面都體現出了極大的重要性。治理它可以濡養眾生,破壞它則會有災害發生?!渡袝氛f:“正德、利用、厚生惟和,正德以率下,利用以阜財,厚生以養民,三者和,所謂善政?!贝说刂卫硭某煽冋荏w現出這一點。一直具有遠見,開江河治理之先導,又常常懷有憂恤,為民生的艱難而悲傷。守正道而不猶豫,遵守前賢留下的法則,守住功業亦有方法,以宏大的綱領來領導各個屬官。上能端正其志向,下能引領群眾,這可以說是“正德”了。開筑水庫、蓄水池,領悟蓄水、放水的方法;修葺堤岸,根治了決堤的憂患。構筑田間的水道,開通運糧的漕渠,可以看到貨殖增長的盛況;測量水位,可以證明防治水患的用心。耕種灌溉荒地,將貧瘠的土地化為良田,抽檢臭水溝的水質,將污水凈化為凈水。災禍漸漸平息,物力日漸豐厚,可以說是“利用”了。幽鳥嘲啾相鳴,將特殊的情致寄托于樹梢;游魚沉浮出沒,顯現出生態和諧的盛景。人與水互相親近,實在是河邊居民的安居之所;煩惱塵囂全都忘掉,到處都是高雅游客的足跡。仿佛有鄒衍吹律,讓眾生萬靈能自由自在地生長,又有如唐堯時老人擊壤而歌,天下呈現太平。陶冶眾生的天性,慈愛地養護人民,可以說是“厚生”了。于是正德、利用、厚生三事俱備,水、火、金、木、土、谷六府也得到治理。繼承先輩的事業,大振美好的聲譽傳于后人。看逝去的流水而認識到變化之道,賜福祉給將來。對著湖海而體悟真諦之理,稱贊今日的和睦康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