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以下簡稱國家文創實驗區)于2014年12月5日正式揭牌成立,是文化和旅游部(原文化部)與北京市人民政府采取部、市戰略合作方式,共同規劃建設全國首個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國家文創實驗區設立10年來,深入實施“文化+”發展戰略,全力建設文化產業改革探索區、文化經濟政策先行區、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積累了豐富經驗,取得了斐然成就。
國家文創實驗區蓬勃發展、成果豐碩
產業規模優勢突出,引領行業發展。歷經多年積累,朝陽區文化產業效益顯著提升,且向上的活力仍在釋放,呈現出高質量發展態勢。朝陽區現登記注冊文化企業10萬家,其中,規模以上文化企業超過2500家,居全市首位,約占全國的3.6%;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年收入超過3000億元,同比增長9.4%,占全市文化產業收入比重為15.2%。
2023年,朝陽區文化產業九大領域呈現梯次化發展,創意設計服務領域處于領先的第一梯隊,實現收入1156.5億元,占全區收入的36.8%,遠超其他領域。內容創作生產領域處于第二梯隊,實現收入650.4億元,占全區收入的20.7%,表現亮眼。文化消費終端生產、文化輔助生產和中介服務、新聞信息服務、文化傳播渠道四個領域處于第三梯隊,分別實現收入372.7億元、324.8億元、305.9億元、280.6億元,收入規模相近,占比在10%左右。文化投資運營、文化娛樂休閑服務和文化裝備生產三個領域處于第四梯隊,收入規模分別為29.3億元、17.3億元、7.7億元,位列九大領域后三位。其中,朝陽區文化投資運營領域對北京市該領域支撐作用顯著,收入占比為53.7%。
文化產業九大領域,僅文化裝備生產領域出現下降,其余八大領域均實現正增長。文化娛樂休閑服務增速為80.2%,在所有領域中最高。文化輔助生產和中介服務、文化消費終端生產、內容創作生產三大領域收入增速均超10%以上,實現較快增長。此外,文化投資運營、創意設計服務領域增速分別為6.5%和5.7%,呈現良好發展勢頭。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布局未來藍圖。朝陽區加快推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產業能級不斷提升,積極引導和促進文化產業向高端化、融合化、集約化、國際化發展。抖音、小紅書、Bilibili、喜馬拉雅等新業態頭部企業紛紛到朝陽設立北京市場主體,掌閱科技、藍色光標、巨量引擎等一批文化產業領軍企業集聚,成為引領區域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引擎。
2018年以來,朝陽區文化新業態特征較為明顯的16個行業小類整體保持增長態勢,收入規模從646.0億元增至1212.0億元,年均增速為13.4%。文化新業態收入占文化產業整體收入比重從28.5%提升至38.5%,為全區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朝陽區文體娛行業實現收入664.6億元,同比增長7.4%,占全市比重達到28.5%,收入規模保持全市第一。
前沿行業領域爭先,勇立潮頭領航。朝陽區影視產業核心指標全市領先。2023年規模以上影視企業數量為392家,在全市占比達61.3%,位居全市第一。收入整體穩中有升,2023年全年共實現收入266.0億元,增速為2.1%。此外,在廣播電視領域,朝陽區持有《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的機構有2967家,排名全市首位。核心優勢環節為影視制作,目前,區域規模以上影視制作企業295家,占比達75.3%。集聚了阿里影業、萬達電影、英皇影業等頭部投資企業和大碗娛樂、郭帆影業等知名影視制作公司,以及央視創造、中視前衛等頭部電視節目制作公司。
電競產業鏈條較為完備。朝陽區已經形成包含游戲研發創作、電競賽事運營、直轉播平臺、渠道發行等全鏈條產業生態,聚集了完美世界、人民電競、觸控科技等一批行業重點企業,培育了電子城數字新媒體創新產業園等網游電競特色園區。其中,電子城數字新媒體創新產業園定位于電競和新媒體產業,推動實現電競賽事、直播主播、5G體驗、產學一體、藝術展示等多元素的有機融合,力爭成為國內最具代表性、網游電競產業與新媒體泛娛樂產業相結合的產業服務平臺。
AIGC產業鏈條完整。朝陽區作為北京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建設的重要承載區,近年來,聚焦“3+X”產業定位,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大力發展人工智能產業,全區人工智能企業超490家,涵蓋產業鏈全環節,培育出格靈深瞳、三角獸、極智嘉科技等一批頭部企業。在AIGC方面,朝陽區專精特新企業11家,占北京市專精特新企業的19.3%,位于全市第二,擁有包括在算力層的大禹智芯;數據層的星塵紀元、深度搜索;模型層的機器之心;應用層的海百川、印象筆記等企業。這些企業為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園區品質顯著提升,鑄就行業標桿。培育一批優質園區。北京市共有105家文化產業園區入選2023年度市級文化產業園擬定名單,其中朝陽區達39家,占全市比重37%,居全市首位。
加快推動百億園區和特色園區建設。搭建優質資源對接服務平臺,吸引行業領軍企業、重點文化項目在園區落地,園區企業年營收達百億級的有恒通國際商務園、電通創意廣場、東億國際傳媒產業園。持續打造特色園區品牌,鼓勵引導園區結合自身特色,構建差異化、品牌化的園區主導產業生態,促進園區特色產業集聚發展,朝陽區培育入庫的特色園區26家,包括首創郎園Station、北京懋隆文化產業創意園、浩華文化創意產業園等。
加快推動智慧園區建設,優化“云園區”平臺,引導技術、資金、人才、空間等優質資源上云集聚。開設AIGC服務專區,持續推出新技術、新產品試用服務,努力促成市場主體與各類資源要素間的市場化合作,培育新質生產力,幫助文化企業降本增效。
國家文創實驗區銳意創新、舉措迭出
創新文化產業政策體系。推動文化消費試點、影視及文化藝術品保稅、“兩區”建設等相關政策率先落地。北京市級層面出臺關于加快國家文創實驗區核心區高質量發展的“政策18條”(京文領辦發﹝2020﹞5號),朝陽區出臺促進國家文創實驗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政策疊加效應顯著。
成立全國首個文化企業信用促進會。2016年,成立北京市朝陽區文創實驗區企業信用促進會,搭建“信用筑基、政策架橋”的文化企業融資模式,集成銀行、信用評價、擔保等近30家金融服務機構資源,累計為區內2731家文化企業累計貸款融資322.90億元,降低融資成本近三分之一。
創新文化金融服務體系。2018年設立北京市首個線下文化金融服務中心,2023年成立朝陽區文化產業基金聯盟,構建起多層次、多渠道、寬領域的文化金融服務創新體系。
實施“蜂鳥計劃”。2016年啟動實施“蜂鳥計劃”,累計認定五批共923家“蜂鳥企業”,旨在培育文化行業的領軍企業,建立上市企業和“獨角獸”企業的戰略儲備庫。
率先發布文化創意企業申請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指南。2017年發布北京首個《文化創意企業申請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指南》,全區1800家文化企業獲得高新技術企業認定。
發起成立全國首個京津冀文化產業協同發展中心。2017年發起成立全國首個京津冀文化產業協同發展中心,2018年成立全國首個老舊廠房協同發展聯盟,2019年成立國際文化產業園區發展聯盟,形成區域、全國、國際性協同創新發展機制。
成立全市首個AIGC創意產業聯盟。2023年3月,率先成立國家文創實驗區AIGC創意產業聯盟,推動科技賦能文化發展。
建成全國首個文化產業“云園區”。2023年9月,全國首個文化產業“云園區”建成開園,實現百個園區、萬家企業在云端聚集。實施園區品質提升計劃,已建成3家百億級園區,認定5家文化科技融合特色園區、5家文化消費特色園區、20家文化事業產業融合示范園區,打造一批“城市文化公園”。
設立文創實驗區政務服務工作站。精準精細優服務,賦能企業助發展,為企業免費提供120項高頻行政審批事項“一站式”服務;在東億、郎園Station等8家影視類園區試點設立廣電政務審批幫辦窗口,下沉七大類共20項行政審批事項服務;構建“2+2+6”知識產權保護服務體系。
建設全市首個AIGC視聽產業創新中心。2024年6月,朝陽區啟動建設全市首個AlGC視聽產業創新中心,推動生成式人工智能、超高清視聽等新技術在視聽產業及相關領域的前瞻布局、技術孵化與應用開發,著力構建“軟件+硬件+應用+服務”視聽全產業鏈生態體系,加快建設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影視制作基地,打造中國數字視聽產業制作中心。
(作者單位:北京朝陽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管理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