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北京城市副中心正由“生機勃發”邁向“高質量發展步伐加快”的新階段,重點培育數字經濟、現代金融、先進制造、商務服務、文化旅游、現代種業六大產業集群,加速布局未來信息、未來健康、未來能源三大未來產業,推動“6+3”產業布局,以新質生產力推進副中心高質量發展,助力未來之城加速崛起。
賦能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7月3日,以“城市副中心數智新‘絲路’”為主題的2024全球數字經濟大會城市副中心論壇在通州區舉辦。會上,通州區經信局同步發布《關于北京城市副中心數字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細則》《關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快推進北京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區高質量發展的實施細則》,對牽頭承擔國家級、市級、區級數據要素相關重大專項的企業,最高給予300萬元資金支持。
數據先行區將建設管理服務中心和數據總部基地,聚焦金融和文旅專區建設,推動“首登記、首掛牌、首交易、首入表、首開放”。
數字經濟是充滿無限機遇和挑戰的新興領域,副中心為數字經濟新業態發展提供了廣闊舞臺。今年,副中心將以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為著眼點,多維度、全方位助力數字經濟企業在副中心行穩致遠,共享副中心發展紅利。
今年以來,副中心數字經濟發展不斷取得創新突破。數字產業引育方面,聚焦網絡安全、元宇宙、數據要素和未來產業四大數字經濟主攻方向,開展招商引資,推進鼎璽盈動科技、勾正數據等專精特新企業落地,青陽智維、易智星河等行業頭部企業子公司在數據先行區注冊落地。
網絡安全方面,以軟通動力為代表的250余家企業在國家網絡安全產業園(通州園)落地;重點推動高端AI服務器基地建設,將于今年實現項目開工,達產后實現年產30萬臺AI服務器。元宇宙方面,副中心集聚114家元宇宙企業,其中50余家集中在張家灣設計小鎮元宇宙創新中心。數據先行示范區方面,重點吸引數據要素類企業入駐,以首信為代表的13家企業已進駐。未來信息方面,主要依托中國信通院新總部基地,圍繞信通院6G實驗室延伸打造6G產業布局。
數字設施建設方面,副中心加快創新基礎設施建設,西北工業大學北京研究院、中國信通院國家ICT技術產業創新基地等重點科研院所將成為副中心未來產業聚集地;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副中心政務辦公區已實現1.4G寬帶集群網全覆蓋;加快融合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3.0擴區項目,截至6月30日,自動駕駛3.0階段已基本建設完成,整個項目覆蓋175平方公里,涉及通州16個街道鄉鎮,覆蓋人群超76萬。
依據今年副中心高質量發展大會發布的“二十六條”,通州區經信局制定了關于“數字經濟產業”和“數據先行區”兩個實施細則,支持企業在副中心全生命周期發展。
《關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快推進北京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區高質量發展的實施細則》聚焦數據安全、人工智能、元宇宙等重點領域,支持模型算法、數據管理、數據認證授權、安全交換等數據要素相關技術創新。對牽頭承擔國家級、市級、區級數據要素相關重大專項的企業,副中心將按照實際承擔項目投資額的30%、20%和10%的比例予以支持,單個項目最高支持分別為300萬元、100萬元、50萬元。
對經認定的示范數據產品及示范應用場景建設項目,按照項目研發與建設投資額的20%給予支持,最高支持300萬元。副中心還鼓勵企業在安全合規前提下開展數據跨境流動,對具有創新引領、規模示范效應的企業,最高支持100萬元。對在數據資產首登記、首掛牌、首交易、首入表等方面獲國家或北京市資金獎勵的企業,給予配套資金支持。
搶抓“未來健康”發展先機
生命科學和醫藥健康是新一輪科技變革中科技含量最高、創新最密集、投資最活躍的領域之一,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方向。副中心作為北京市未來健康產業發展的集聚區,近年來,醫藥健康產業發展全面提速,正在立足科技創新主導功能,發揮自身優勢,高標準打造“醫產協同發展示范區”。
在供給側,目前區內醫藥健康相關市場主體已達493家,2023年新增153家,為醫產協同發展集聚了強勁動力。副中心不斷推進醫產協同運營、醫產協同活動、產業服務支撐和醫藥健康投資四大平臺建設,積極搶抓“未來健康”發展先機,各類醫藥健康領域的頭部資源、創新要素加快集聚。甘李、福元、春立等產業龍頭企業帶動效應顯著,包括奧托博克在內的一大批行業龍頭領軍企業先后落戶。2023年,通州區醫藥健康產業實現產值123.6億元,占全區工業比重近20%,近5年年均增速高達14%,較2017年實現產值占比翻了一番。
在需求側,目前副中心已落地各類醫療機構629家。匯聚了北大人民醫院、友誼醫院、安貞醫院、首兒所等7家三級以上醫院,正在積極推動北大人民醫院和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兩個國家醫學中心建設。持續釋放的科研創新活力、不斷富集的醫療機構資源,為醫產協同發展提供了源頭活水和應用場景。
為整合“醫”“產”豐富資源,副中心創新性提出“醫產協同發展示范區”品牌。為支撐打造“醫產協同”的區域示范,副中心重磅出臺“醫藥十條”專項政策,對醫藥企業、醫療機構和各類產業要素主體提供全面支持。
在“支持醫產協同,打造產業生態特色”方面,從“專利交易、科研合作、成果轉化、孵化基地、科研服務、活動舉辦”等方面鼓勵醫療機構參與科技成果轉化與醫產協同。其中,對醫療機構發揮生物樣本庫、臨床數據庫等醫療資源為企業提供科研服務的,每年給予最高500萬元獎勵。
在“支持產品創新,加快產業價值實現”方面,從“研發創新、臨床試驗、注冊申報、市場應用、創新平臺搭建”等方面支持醫藥企業加快產品產業化。其中,對一類新藥完成Ⅰ、Ⅱ、Ⅲ期臨床,可分別給予最高1000萬元、2000萬元、3000萬元獎勵。
在“支持要素集聚,加強產業服務支撐”方面,從“金融、人才、醫藥外包、產業運營”等方面支持產業高端要素集聚及生態提升。其中,在信貸支持方面,對企業貼息貸款的支持額度最高達1億元。2023年,該政策首次兌現,已成功支持5家市屬醫院和16家醫藥健康企業的56個申報項目。
未來能源產業集聚效應初顯
新型儲能是支撐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技術和基礎裝備,對推動能源綠色轉型、促進能源高質量發展、支撐應對氣候變化目標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副中心已布局并大力支持發展儲能產業?!冻鞘懈敝行南冗M制造業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提出,在綠色低碳方向聚焦低碳零碳能源開發、輸送與消費全鏈條和生態環境改善要求,重點布局儲能產業,面向電化學儲能、空氣儲能、飛輪儲能等技術領域,布局發展儲能電池、儲能變流器、能源路由器、能量控制系統等關鍵核心設備,培育發展儲能系統集成、運維服務和能源互聯網等產業。
圍繞儲能產業鏈擴鏈補鏈,副中心先后引進思凌科(光伏能源半導體)、京清數電(儲能變流器)、中瓴星能(光伏)、宋都儲能(風光儲能)、仟億達(能源碳中和)、中航工業新能源(光伏發電)等多家儲能企業,產業集聚效應初顯。
京清數電全球首創第三代集中式儲能變流器產品及模塊化儲能變流器產品,在高壓儲能技術領域居于行業領先地位。新源勁吾核心產品能源小屋系統采用光伏發電+智慧儲能+柔性負載調節供電,無須電網供電,實現完全離網運行,小屋裝機容量約5~10千瓦,平均每天可產生10~20度電并可多場景應用。華商三優核心產品已覆蓋電動汽車交直流充電設備、電池更換設備、充電站監控系統和充電云服務平臺等。
此外,一系列高精尖產業平臺在大運河畔爭先崛起。目前,副中心已擁有京灣實驗室和國家新型電力實驗基地。其中京灣實驗室是世界第三代儲能技術先進的實驗室之一,具備完成絕大部分UL1741及IEEE1547認證實驗能力。國家新型電力實驗基地致力于支撐副中心新型電力系統示范建設的科研攻關與實驗驗證,實驗基地建設新型電力系統各類關鍵設施,包括光伏、風機、地源熱泵及交直流儲能裝置等,通過立足清潔能源供應、推進多能耦合應用,研究提供綜合能源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