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將教育、科技、人才統籌部署,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提出,堅持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一體統籌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一體部署實施。北京教育科技人才資源優勢突出,有基礎有條件做好教育科技人才統籌聯動工作,要率先將教育科技人才資源優勢轉化為新質生產力,為推動首都現代化建設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教育科技人才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戰略基礎
20世紀90年代我國提出科教興國戰略,進入新世紀提出人才強國戰略,黨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黨的二十大將教育科技人才統籌部署,強調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新質生產力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離不開教育科技人才的戰略支撐。發展新質生產力,就要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加強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統籌聯動發展。
從發展規律看,統籌教育科技人才具有客觀必然性。教育是基礎,科技是關鍵,人才是主體,三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構成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有研究顯示,我國高等教育水平每提高1個單位,科技創新能力提高1.2個單位,區域經濟水平提升0.4個單位,其中約51.5%的影響是通過科技創新能力這一中介變量傳遞的。
從國際經驗看,統籌教育科技人才是贏得國際競爭的決勝因素。在世界現代化進程中,社會發展的每一次飛躍都離不開科技的突破、教育的推動和人才的支撐。意、英、法、德、美等發達國家都是在成為世界教育中心、人才中心和科技中心的基礎上建成世界強國,世界人才中心、科技中心、教育中心往往是重合的。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必須將教育、科技、人才戰略聯動起來,以教育強支撐人才強,以人才強支撐科技強,以科技強支撐發展強,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提供持久強大動力。
從北京實際看,統籌教育科技人才方顯首都使命擔當。北京是全國文化中心、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同時擔負著建設世界高水平人才高地等重任,發展新質生產力要素齊全。統籌教育、科技、人才能夠充分發揮首都優勢,通過探索三大要素聯動發展的有效路徑,形成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北京支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的重大使命擔當。
北京有基礎有條件做好教育科技人才聯動工作
北京教育科技人才具有突出優勢。北京優質高等教育密集度高,是全國擁有高校最多的城市,“985”“211”“雙一流”高校均居全國第一。集聚形成從戰略科學家到頂尖產業領軍人才再到青年科技人才的高水平人才隊伍,兩院院士占全國近一半,國家杰青人才占全國近40%,活躍研究人員數量超47萬人,位列全球第一。擁有中關村、昌平、懷柔3個國家實驗室,128個全國重點實驗室和68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擁有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國社科院等眾多高水平科研院所。擁有超過全國半數的世界500強企業總部,近3萬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14家獨角獸企業,均居全國第一。據仲量聯行發布的《2024全球創新城市指數報告》,在全球創新和人才生態系統方面,北京名列第二位。
推動教育科技人才聯動具備良好基礎。近些年來,北京市圍繞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三大戰略,通過制定相關規劃政策,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驗室、工程中心、新型研發機構、高校高精尖創新中心、企業創新聯合體等創新平臺發展,推動以“三城一區”、沙河良鄉兩大高教園區為主要承載空間的教育科技人才集聚區建設,促進科教融匯、產教融合、校城聯動,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術、科技服務業兩個萬億級產業集群,醫藥健康、智能裝備、人工智能等八個千億級產業集群,教育科技人才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當前,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還存在一些不足。比如,高素質人才教育培養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支撐作用還不充分,基礎教育對學生科學興趣、科學精神、創新實踐能力培養不足,職業教育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對高精尖產業發展支撐不足,高等教育在學科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都需優化。人才評價機制與人才發展需求不相適應,分類評價不足、評價標準單一、用人主體自主權落實不夠,人才在創新主體之間的合理流動仍存在一定障礙。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尚未形成統籌聯動機制,各類項目、資金、支持政策分散,科技成果轉化不足,央屬與市屬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創新主體缺乏聯動銜接,京津冀協同創新發展格局尚未形成等。
以“四化”路徑統籌推進首都教育科技人才工作
加強一體化組織領導,統籌謀劃、高位推進教育科技人才聯動工作。加強黨對推進教育科技人才聯動工作的統一領導,在市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市委科技委框架基礎上,建立常態化的統籌協調機制,每年召開1~2次教育科技人才聯席會議,統籌研究部署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重大決策,實現對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一體謀劃、一體部署、一體推進。聯席會議下設辦公室,明確發展改革、教育、科技、人才、人力資源社保等市相關部門工作職責,協力推動落實相關任務。
建設交匯化平臺載體,發揮教育科技人才資源集聚、創新涌現效應。首先,建設完善以國家實驗室為核心的實驗室體系,支持和保障中關村、昌平、懷柔國家實驗室建設,推進在京全國重點實驗室優化布局,打造以實驗室體系為核心戰略科技力量的創新平臺。其次,大力支持新型研發機構創新發展,完善運行管理機制,著力將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等8家機構打造為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同時謀劃支持新建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吸引一批外資研發中心在京落地發展。第三,支持高校院所建設高水平創新平臺,深入推進第二批高校高精尖創新中心建設,積極支持高校院所建設產教融合創新平臺,探索人才自主培養、創新成果轉化新模式。推動良鄉高教園區、沙河高教園區向大學城轉型發展,深化產城融合、校城融合,將兩個高教園區建設成為支撐平原新城創新發展的重要增長極。第四,支持建設科技領軍企業牽頭、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撐、各類創新主體協同的創新聯合體,圍繞行業發展關鍵技術難題和薄弱環節,由企業出題、項目牽引、多主體聯合、多領域人才整合,合力攻關關鍵核心技術和前沿底層技術,探索由企業主導的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新范式。
構建網絡化生態體系,營造開放聯動的教育科技人才發展環境。首先,聯動央屬教育科技人才資源,建立部市共建機制,推動央屬高校、科研院所、醫療衛生機構、科技創新企業等優質資源與本市緊密對接,在基礎研究、技術開發、人才培養、人員交流、成果轉化等方面加強合作,形成資源共享、政策共享、利益共享的央地協同工作格局。其次,建設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強化區域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鼓勵京津冀高校院所、企業加強產學研合作,組建創新聯合體、聯合實驗室,構建產學研協作新模式,促進創新資源、人才培養、成果轉化等在京津冀三地落地發展。第三,促進教育科技人才國際交流合作,鼓勵本市基礎教育、高校院所與國際知名學校院所開展雙向交流,互派留學生進行教育、培訓、科研活動,搭建高水平國際交流合作平臺,開展常態化科研人才交流活動。第四,完善教育科技人才聯動發展服務體系,支持教育科技人才中介機構健康發展,培養一批技術經理人等專業化服務人才,借鑒優化營商環境經驗,制定優化營科環境方案,為科技創新活動提供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服務環境。
創新鏈條化政策機制,貫通教育科技人才聯動發展全過程全環節。首先,支持教育人才貫通培養改革。鼓勵有條件的高校開設早期培養實驗班,開辟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一體化的識別、選拔、培養、升學的綠色通道,建立全鏈條貫通共育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支持基礎教育加強STEM教育,高等教育加快推進通識教育改革,優化調整學科專業設置,為交叉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培養創造良好教育環境。加強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的銜接貫通,鼓勵職業教育采取七年制和五年制貫通培養模式,打通中職、高職和本科階段的一體化培養路徑。其次,完善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建立符合人才成長規律的長期穩定支持和接力培養機制,合理確定從事基礎研究的科研人才評價周期,適當延長青年科技人才評價周期,構建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根據科技活動類別和學科特征,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深化高校、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建立完善以實際貢獻為評價標準、與崗位職責目標相統一的收入分配激勵機制。第三,支持人才創新創業發展。建立青少年開展探索性科研的專門基金,拓展科技館青少年科研功能,建設更多融入科技教育功能的青少年活動場所。促進人才合理流動,鼓勵高校院所教師與新型研發機構、科技企業人員交叉任職、兼職,合理取酬。推動科技評價制度改革,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務導向型科技項目的分類評價制度,支持產學研用融合性項目,探索對非共識項目進行支持,開展科研項目“里程碑”式管理改革,根據階段性考核結果給予分階段支持,充分釋放科研人員創新活力。
(作者單位:北京市發展改革政策研究中心/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