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章從豎向、橫向和傾斜偏心荷載作用下三個角度,將山區(qū)陡坡段基樁與平地基樁的承載機理和受力特性進行對比,進而研究陡坡段基樁的承載機理,分析其受力和變形特性。研究結果表明,山區(qū)陡坡段基樁橫向承載力應考慮陡坡引起的折減效應,以及樁后的主動土壓力。
關鍵詞 陡坡段基樁;受力變形特性;陡坡效應
中圖分類號 U433.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8949(2024)16-0119-03
0 引言
基樁受力分析研究的重點內(nèi)容是樁基的受荷承載機理及其變形特性。目前,對于邊坡抗滑樁等平地橫向受荷樁,不少學者已經(jīng)進行了深入系統(tǒng)的探討,分析和設計已經(jīng)相對完善。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開始在中國西部山區(qū)的崇山峻嶺中修建,為避免對山體造成過多破壞,維持周邊生態(tài),山區(qū)道路常采用半路半橋或者全高架的方式,橋梁基樁不可避免地建在一些陡峭的山坡上。山區(qū)陡坡段的橋梁樁基,由于地形和地貌相對復雜,樁周土地分布不均,受荷條件比較苛刻,其承載機理與受力特性不同于常見的平地樁基,受力分析方法也有所不同。
將陡坡段樁基與平地樁基的承重機理和受力特性分別從豎向、橫向和傾斜偏心荷載的作用下進行比較,然后研究陡坡段樁基的受力和變形特性。
1 樁基豎向承載特性
1.1 基樁豎向荷載傳遞機理
承受豎向荷載的基樁在全長范圍內(nèi)受壓,這時基樁周圍的巖(土)與基樁發(fā)生相對位移,對基樁產(chǎn)生摩擦阻力;若豎向荷載大,樁側阻力不足以抵抗豎向荷載,則樁端開始產(chǎn)生阻力,持力層起作用,此時樁頂?shù)某两蛋兜膲嚎s以及持力層的沉降[1]。通常情況下,基樁承載力是由摩擦力(樁側阻力)和樁端阻力(支撐力)在荷載施加過程中,首先出現(xiàn)在樁端的阻力,再出現(xiàn)在下端的阻力。荷載施加初期,基樁上部在豎向作用下發(fā)生壓縮,樁身相對周邊土體出現(xiàn)相對移動從而產(chǎn)生摩擦阻力。當荷載較小時,基樁的壓縮和摩擦阻力僅存在上部某一區(qū)域,而且在此區(qū)域內(nèi)隨深度增加而逐漸減少為零。隨著荷載的不斷增加,基樁因受壓縮而產(chǎn)生摩擦阻力的區(qū)域不斷增加,上部土層也不斷進入塑性階段,軸力不斷向下傳遞,直至持力層開始產(chǎn)生樁端阻力,此時摩擦阻力達到最大并保持不變,荷載增量受到樁端阻力的作用。
1.2 豎向荷載下基樁破壞模式
樁基豎向受荷時,其承載能力不僅受到樁身材料強度、樁體直徑及長度等影響,還與樁端支撐情況、樁周土體強度密切相關。其破壞形態(tài)歸納起來主要表現(xiàn)為樁身屈曲破壞(Buckling failure)、樁底持力層的整體剪切破壞,以及樁底土層刺入破壞三種。
基樁屈曲破壞類似于細長柱,樁基強度由樁體材料的強度決定。穿越軟土的端承樁,常因樁周軟土體約束不足,特別是細長端承樁或下穿泥質(zhì)土層嵌巖樁等,容易造成此類破壞。
下穿層抗剪強度低、持力層抗剪強度高的高強短樁,在樁頂荷載不斷增加時,樁底易出現(xiàn)滑動面形成滑動楔形體,表現(xiàn)為整體剪切破壞,此時不能激發(fā)樁周土體的摩擦阻力。基樁豎向承載力取決于持力層的承載力,樁的荷載—沉降曲線較陡,破壞荷載容易確定。因此,樁底荷載較大,樁底整體剪切破壞多見于沉入樁或鉆孔的短樁。
樁周土(巖)體均勻的深埋長樁,容易在豎向荷載的作用下發(fā)生刺入破壞,這類樁樁側摩擦阻力承擔了大部分的豎向荷載,而樁尖阻力很小。荷載—沉降曲線根據(jù)樁周土地的柔弱程度,存在兩種不同的情況:基樁周圍土體或巖體較硬時,由基樁周圍土體的抗剪切強度決定了Q-S曲線較陡,拐點清晰;一般以樁基結構容許沉降時所對應的荷載作為其極限承載力,當基樁周圍是抗剪切強度較弱的軟質(zhì)土體時,其荷載沉降曲線發(fā)展緩慢,沒有明確的拐點,破壞荷載也不明顯。
1.3 豎向荷載下基樁承載力
基樁在破壞、失穩(wěn)或過大變形前,所能承受的最大荷載稱為基樁承載力。確定基樁承載力需考慮樁身材料的極限強度、樁周巖體或土體的力學性質(zhì),以及容許變形(包括豎向沉降和水平位移)等。目前工程實踐中,通常采用規(guī)范經(jīng)驗公式、半理論半經(jīng)驗法和靜荷載實驗法確定基樁的極限承載力。
常規(guī)的普通簡單受荷樁,可以采用規(guī)范經(jīng)驗公式確定基樁承載力。我國的一些規(guī)范,如《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GB 50007—2011)、《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guī)范》(JTG 3363—2019)、《鐵路橋涵地基和基礎設計規(guī)范》(TB 10093—2017)、《建筑樁基技術規(guī)范》(JGJ94—2008)等,均根據(jù)經(jīng)驗給出了單樁豎向承載力的計算公式。
半理論半經(jīng)驗法是根據(jù)事先假定的樁尖持力土層的破壞形式,在計算樁周摩擦阻力的同時,以剛塑性體極限平衡理論為基礎,推導樁尖持力土層的最大承載力,再與樁周摩擦阻力疊加即可得到單樁的豎向承載力。這種半理論半經(jīng)驗的方法,受限于參數(shù)的合理性,結果波動大,缺乏精確性,但在樁基工程的設計和計算上還是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與經(jīng)驗法和理論法相比,靜荷載試驗是確定樁基承載力的最直接可信的方法,常用的加載方法有慢速維持荷載方法、快速保持荷載方法和循環(huán)加載方法等。應用最多且最常用的是慢速維持荷載方法,各級荷載依次裝在樁頂并保證足夠長的荷載維持時間,使每級荷載下的樁基都充分完成沉降,并在加載至Q-S(荷載-沉降)曲線出現(xiàn)陡降(樁基破壞)后進行分級卸載。
2 基樁橫向承載特性
2.1 基樁橫向受力特性
山區(qū)公路橋梁基樁通常需要承受由風、地震及車輛制動等因素產(chǎn)生的橫向荷載。基樁在橫向荷載的作用下,相對于豎向荷載,其受力及變形特性將表現(xiàn)得更加復雜,此時樁土為抵抗水平荷載而發(fā)生共同變形。
由于基礎水平反力水平位移所致,樁側土體在橫向荷載小于樁周淺層土體屈服強度時,表現(xiàn)為彈性受壓;當表層樁側土體隨水平荷載不斷增加而產(chǎn)生塑性變形,樁側較深的土體也不斷參與受力,此時淺層樁周土體處于塑性屈服狀態(tài),而深層土體處于彈性壓縮階段;當水平荷載不斷增加時,可能出現(xiàn)兩種情況:樁長范圍內(nèi)的土體全部進入塑性狀態(tài),或者基樁材料本身被破壞,此時可以認為基樁達到水平荷載極限狀態(tài)(Limit state)。從工程經(jīng)驗來看,相對于豎向荷載,基樁橫向荷載的承受能力要小很多。
2.2 基樁橫向受力破壞模式
目前,根據(jù)基樁的剛度和入土深度,將樁的破壞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短樁的剛性破壞,另一種是長樁的柔性破壞。
2.2.1 剛性短樁破壞模式
剛性短樁破壞方式可分為兩種情況:樁頂自由(free)和樁頂嵌固(partial fixing)。
樁頂處于自由狀態(tài)時,如抗滑樁,此時剛性短樁不會出現(xiàn)撓曲變形,而在橫向荷載作用下繞著某點轉動,樁側土體會因共同變形而產(chǎn)生水平抵抗荷載阻止剛性短樁的轉動趨勢。在水平荷載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基樁的橫向承載力決定了樁側巖土體的強度,樁頂和樁尖周圍的土體逐漸發(fā)生了塑性屈服,這種屈服會擴散到旋轉中心。
如樁頂有承臺,嵌固的樁頂與承臺共同產(chǎn)生水平位移,當水平位移過大時,樁側土體在橫向荷載作用下發(fā)生塑性屈服,喪失承載能力。
2.2.2 柔性長樁破壞模式
樁頂處于自由狀態(tài)時,柔性長樁在橫向荷載作用下表現(xiàn)為撓曲變形,產(chǎn)生水平位移及轉角,水平荷載越大則樁身最大彎曲截面的位置越深。柔性長樁在橫向荷載作用下出現(xiàn)破壞時,樁側土體不會像剛性短柱那樣出現(xiàn)樁長全范圍的土體屈服,僅在樁頂附近的淺層土體出現(xiàn)塑性屈服破壞(plastic yielding)。樁可能因為過度彎曲或者土體屈服而喪失承載能力。因此,樁的抗彎能力、土體的水平抗力共同決定了柔性長樁的水平承載力。
樁頂嵌固(partial fixing)的柔性長樁,在水平位移較大的情況下,樁身容易出現(xiàn)塑性鉸,與受荷能力和基樁材料的強度有很大關系。
2.3 基樁橫向受力變形分析
由基樁撓曲微分方程可知,基樁所處土層的地基水平抗力決定了基樁橫向受力及變形的特性。如何準確確定抗地基水平能力,是基樁橫向受力分析的重點。
目前,常用的地基水平抗力確定方法和內(nèi)力變形計算方法有彈性地基反力法(M法)、P-Y曲線法、應變楔形法(SW法)。彈性分析法由于土體彈性模量不容易確定,只能進行定性分析,實際工程應用不多。P-Y曲線法雖然應用較多,但仍然存在較多不足之處:過多依賴經(jīng)驗參數(shù),適用面較窄;為了計算方便,把樁土作用簡化成一維離散的非線性彈簧模型,從而忽略土體的空間連續(xù)性[2-4];未能充分考慮樁體特征,忽略了樁頂約束環(huán)境、樁身截面形狀和抗彎剛度的影響。應變楔形法克服了P-Y曲線法的部分缺陷,充分考慮了樁體特性和樁周土體的空間連續(xù)性,但在應變楔形模型分析方法中,不是唯一的P-Y曲線,而是隨土質(zhì)和樁體性質(zhì)的不同而變化,并不依賴經(jīng)驗參數(shù)和現(xiàn)場試驗。
3 基樁在傾斜偏心荷載作用下受力變形特點
山區(qū)橋梁基樁既有豎向荷載又有橫向荷載,其合力表現(xiàn)為傾斜偏心荷載。在傾斜偏心荷載作用下,橫向荷載使基樁發(fā)生水平側彎,而豎向荷載則使基樁產(chǎn)生附加彎矩,即“P-Δ效應”,兩者相互影響,但不能簡單疊加[5]。特別是基樁或側向約束力較弱的地基土,在自由段較長時,這種效應更為明顯。在分析承受傾斜偏心荷載的基樁時,應將豎向及橫向荷載同時考慮,根據(jù)樁身邊界條件,如樁尖土層、樁頂約束和樁周土體等情況建立受力模型,準確模擬確定樁尖阻力、樁周阻力以及樁側土體的壓力與抗力。其破壞模式有兩種情況:由于地基水平抗力且基樁材料強度薄弱而引起的屈曲破壞,過大的豎向沉降或水平位移。
4 陡坡段橋梁樁基受力特性
4.1 基樁豎向受荷時與邊坡的共同作用
山區(qū)陡坡段橋梁基樁多為端承樁,樁尖位于穩(wěn)定巖層內(nèi),從下往上依次為弱、中、強風化層及上部土層;山區(qū)橋梁基樁常用沖孔或者鉆孔,孔壁凹凸不平,比較粗糙。因此,成樁以后,樁身混凝土與周邊巖體相互咬合,共同受力。豎向荷載作用時,首先起作用的是樁體混凝土與周圍巖體之間的黏結力;隨著荷載的增加,樁體與孔壁慢慢滑移,并對孔壁造成擠壓,使樁體與孔壁之間的摩擦阻力陡增;荷載不斷增加,孔壁凸起的巖層將會發(fā)生剪切破壞[6]。由此可以看出,孔壁粗糙程度、巖層抗剪強度以及周邊圍壓三個因素共同影響樁周阻力的發(fā)揮。對于山區(qū)陡坡段橋墩基樁,陡坡外側土體臨空、圍壓不足,應考慮摩擦阻力折減。
4.2 陡坡段基樁橫向受力分析
山區(qū)陡坡段橋梁樁基強度受地形環(huán)境、施工擾動及降水等條件影響會有所降低,設計中應根據(jù)基樁所處位置的土層、邊坡角度,在一定深度范圍進行折減,即考慮陡坡效應對基樁強度的負面影響。陡坡效應的深度影響范圍h=n×d×tanα,其中n為橫向影響系數(shù),d為樁徑,α為坡角。
深度超過h的部分,不考慮陡坡效應,類似平地基樁將樁周巖土體視為半無限對稱空間。橫向影響系數(shù)n的大小與樁周土地情況密切相關,土質(zhì)邊坡一般取3~5;巖質(zhì)邊坡因受巖石性質(zhì)、走向、節(jié)理情況以及基樁承載形式多方因素影響,其取值范圍波動較大[7],應根據(jù)現(xiàn)場或者當?shù)亟?jīng)驗取值。
陡坡中的基樁位置各異,受力狀況不盡相同。當基樁位于坡頂時,只需在設計時對坡面外側基樁的抗水平力做相應的減低處理即可;但基樁在坡腰位置時,既要考慮陡坡效應引起的橫向地基水平抗力折減,也不能忽視樁后土體的附加壓力。
研究表明:當位于坡腰的基樁在橫向荷載作用下造成邊坡破壞時,樁后土體形成楔形應力區(qū),樁頂水平位移較坡頂基樁更為顯著,樁后土壓與擋土墻和抗滑樁的主動土壓類似。理論上,可假定抗滑樁或擋墻后的主動土壓力為三角形分布,通過Coulomb或Rankine理論進行求解,但部分試驗表明,墻后土壓力的分布方式與擋墻或者抗滑樁的移動模式(平移或旋轉)有關,往往在分布上表現(xiàn)為非線性。但是,常規(guī)的非線性分布主動土壓力的理論計算方法結果誤差較大,主要是因為這種方法沒有考慮側向土壓力系數(shù),因此無法求解土壓力的有效高度,同時也忽略了內(nèi)摩擦角、土—墻界面摩擦角以及橫向應力等因素的影響,而僅以平均垂直應力代替上方土層產(chǎn)生的影響,與實際情況存在差異。
有鑒于此,有學者提出利用墻后水平半無限空間的土楔形模型,為充分考慮內(nèi)摩擦角、土—墻界面摩擦角以及橫向應力的影響,將土壓力的水平土壓力系數(shù)和有效高度視為土—墻界面的摩擦角與內(nèi)摩擦角的函數(shù),后來將此方法用于分析抗滑樁的樁后土體壓力及其分布,以探討土—墻界面的水平土壓力系數(shù)。此外,Ashour和Ardalan[8]提出,在邊坡抗滑樁工程中,可以通過應變楔形法分析樁后土體的滑坡推力,以及非極限狀態(tài)下的邊坡變形對基樁側向的土受壓。
5 結論
(1)山區(qū)橋梁基樁受到豎向荷載和橫向荷載共同作用,受力復雜,應綜合考慮橫向荷載引起的水平側彎以及豎向荷載作用下產(chǎn)生的附加彎矩,即“P-Δ效應”,特別是基樁處于軟弱土層且自由端較長時。
(2)陡坡段基樁坡外側圍壓不足,使得樁身橫向約束減弱,導致其豎向承載能力下降。所以在豎向荷載作用下,應考慮臨空側由于圍壓不足導致其承載力下降;橫向荷載作用下的基樁還應考慮坡度效應的影響,位于坡頂時須考慮橫向受荷承載力的折減,位于坡腰時除此之外,還應考慮樁后土體主動土壓力的影響。樁后土體的主動土壓力可以采用應變楔形法進行分析。
參考文獻
[1]《中國公路學報》編輯部.中國橋梁工程學術研究綜述·2014[J].中國公路學報,2014(5):1-96.
[2]尹平保,賀煒,張建仁,等.斜坡基樁的斜坡空間效應及其水平承載特性研究[J].土木工程學報,2018(4):94?101.
[3]康舜,趙其華,劉斌.水平受荷樁樁周土體應變范圍研究[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3):157-162.
[4]楊明輝,馮超博,趙明華,等.考慮坡度效應的水平受荷樁應變楔計算方法[J].巖土力學,2018(4):1271-1280.
[5]董亮,李東昇,蘇永華.某鐵路橋梁墩身橫向偏移成因分析及整治措施研究[J].鐵道建筑,2016(1):6-9+15.
[6]趙文華,張彬,張海榮,等.交通載荷作用下樁側土對樁的橫向影響[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1):71-75.
[7]江杰,付臣志,王順葦,等.考慮實際分布形式的水平受荷樁樁周土抗力分析方法[J].工程力學,2021(11):199-211.
[8]Ashour M, Ardalan H. Analysis of pile stabilized slopes based on soil–pile interaction[J]. 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 2012(1): 8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