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淺埋暗挖法是新時期修筑各類隧道的主要工藝,但在具體應用中會出現隧道洞內不穩定、地面沉降等問題。為保障隧道建設質量,提升隧道結構安全性,還應明確淺埋暗挖隧道的施工要點,加強地面沉降控制。文章結合某隧道工程項目,對淺埋暗挖隧道施工技術、隧道地面沉降控制方法展開研究,以減少隧道結構病害,確保隧道穩定性。
關鍵詞 淺埋暗挖;隧道施工;地面沉降;沉降控制
中圖分類號 U455.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8949(2024)16-0141-03
0 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隧道工程建設數量日益增加。但受地質條件、施工環境、施工工藝的影響,淺埋暗挖隧道建設中的沉降風險較大。隧道地面沉降量較大時,隧道結構安全性受到影響,可能造成失穩、坍塌等風險,甚至影響地面既有建筑物的穩定性,引起不可預估的損失。因此,隧道施工還應結合淺埋暗挖施工工藝,加強地面沉降控制,確保施工質量和安全。
1 項目概況
某標段隧道,呈左右分離設置,含長隧道2座、特長隧道1座,采用淺埋暗挖工藝,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隧道為直線線形,平曲線設計中超高值小于4%,內縱坡大于3%,縱坡形式為單向坡。
2 隧道淺埋暗挖施工方案設計
淺埋暗挖法由新奧法發展而來。為預防地面沉降,需做好隧道支護設計。項目采用淺埋暗挖法,輔助工藝有超前小導管注漿、洞口段進洞長管棚等,人工、機械配合開挖,開挖斷面預留核心土,設臨時仰拱臺階。隧道淺埋開挖施工具體施工流程,如圖1所示。
主洞洞口為淺埋地形,為保障洞口邊坡、仰坡穩定性,減小洞口邊坡暴露面積。可在洞口先開挖一個洞,另一洞口的土體不開挖。先行洞口段襯砌、回填作業結束后,開挖后行洞。掌子面間距應大于30 m,同時采用大管棚超前支護、超前小導管加固等工藝。超前支護、二次襯砌洞口淺埋段,二次襯砌時,距掌子面距離應小于50 m。洞身采用臺階法開挖,上臺階掌子面穩定性較差時,應預留核心土,環形開挖。開挖作業應自上而下,襯砌施工則自下而上,仰拱處一次澆筑。
3 淺埋暗挖隧道地面沉降的原因
(1)環境因素。具體指隧道淺埋開挖區域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條件。1)地層富水性、地下水位都會影響隧道施工,導致地表沉降。比如隧道所處區域地層孔隙水多,或位于地下水位下,土體固結沉降后會造成地表沉降。2)隧道區域地層物理力學性質差,無支護條件下穩定性弱時,在支護初期,隧道襯砌結構達到設計強度前地面會出現沉降變化。
(2)施工因素。淺埋暗挖隧道期間,應加強開挖時的支護,預防圍巖變形。隧道開挖時,支護工藝應用不合理、支護效果不佳時,出現圍巖變形、地表沉降的風險較大[1]。
(3)外部因素。隧道上方動、靜荷載均會引起地表沉降,可根據隧道上部地表穩定比,計算淺埋暗挖隧道施工造成的變形程度,計算公式如下:
式(1)中,σ——隧道豎向壓力,σ1——隧道支護壓力,σu——隧道土體不排水抗剪強度。
4 淺埋暗挖隧道施工技術要點
4.1 超前支護技術
結合隧道斷面工藝,制定超前支護方案。應用“雙側壁導坑法”時,通過小導管注漿工藝加固地層,支護隧道開挖斷面。采用“三聯拱法”時,需采用“鋼制大管棚+注漿小導管”工藝聯合支護。項目采用“三聯拱法”,支護形式為“超前大管棚+注漿小導管”。
4.1.1 超前小導管施工
在隧道拱部鉆進成孔,設超前導管,導管外插角應小于15°。安裝后,檢查導軌長度、橫縱向間距,無誤后搭設超前支護大管棚。注意控制管棚、超前小導管的環向間距值。可沿開挖輪廓線、支護加固輪廓線,打設小導管,將注漿材料經小導管注入底層,小導管仰角應控制在15°以內[2]。
4.1.2 支護鋼管棚施工
施工流程:設置洞口導向墻—管棚鉆孔—安裝鋼管—安裝管棚鋼筋籠—安裝注漿管—注漿。
(1)頂進鋼管棚,加固開挖面。應用管鉆機鉆孔,大管棚全斷面環向設置,每循環長度20 m,則搭接2 m。鋼管規格為ф106 mm×5 mm,長3.5 m,支護外插角為洞內3°、洞外1°。注漿材料為42.5普通硅酸鹽水泥漿,水灰比1∶1,注漿壓力1 MPa。鋼筋籠則為ф22 mm小型鋼筋籠,管棚管節長度分別為3 m、5 m,需錯開連接。
(2)鋼管、鋼筋籠、注漿管安裝就位后注漿,重點控制注漿壓力、注入量,終壓注漿壓力應控制在2 MPa以內,以預防拱頂下沉、開挖面失穩等風險。
(3)管棚頂入時,應控制頂入長度,長度小于鋼管長度的90%。需及時吹出管內砂石,噴射混凝土封堵孔口、周邊裂隙。注漿后,開挖隧道,開挖長度應小于注漿長度,預留止漿墻。
4.2 初期支護技術
4.2.1 混凝土濕噴
采用濕噴工藝,隧道洞外拌和站集中拌料。該項目地質條件較差,初噴3~5 cm厚的混凝土,進行錨桿施工、掛鋼筋網。(1)分層噴射混凝土,第二層混凝土應在首層混凝土終凝后進行。(2)混凝土隨拌隨噴。(3)回彈物不得重新利用。基本流程:應用粗骨料、水泥、細骨料、水、外加劑制備混凝土材料,運輸至作業平臺,噴頭處需涂抹速凝劑,高壓濕噴,噴濕受噴面[3]。
4.2.2 安裝鋼筋網
該項目所用鋼筋網為雙層鋼筋網,尺寸為20 cm×20 cm。洞外預加工,鋪設于隧道開挖面,錨桿固定,設混凝土保護層,厚度為2 cm。
(1)初噴混凝土,隨隧道開挖區域鋪設鋼筋網。
(2)第一層鋼筋網鋪設后,噴射混凝土,覆蓋后鋪裝第二層鋼筋網。鋼筋網搭接長度為30×d,d為鋼筋直徑。
(3)鋪設鋼筋網時,應結合受噴巖面地形變化,控制其間隙,最大間隙小于30 mm。鋼筋網鋪設施工質量標準,如表2所示。
4.2.3 安裝支護錨桿
(1)采用4.5 m長的中空注漿錨桿,錨桿布置為梅花形。環向間距控制在100 cm左右,縱向間距為50cm。
(2)高壓縫清孔后,應用臺車、風搶鉆孔,鉆孔直徑大于錨桿直徑15 mm,鉆孔深度小于錨桿長度,超長值小于100 mm。
(3)安裝錨桿,錨桿與隧道圍巖壁面、所處巖層結構面垂直。淺埋暗挖隧道初期支護錨桿施工質量標準,如表3所示。
4.2.4 安裝支護鋼架
隧道暗挖區域采用工字鋼、格柵鋼架支護。鋼架分節制作,根據隧道斷面尺寸預加工。(1)平整地面拼裝鋼架,允許偏差±30 mm,平面翹曲小于20 mm。(2)清理隧道底部雜物、虛渣,超挖區域噴射混凝土;分節安裝鋼架,鋼架軸線與鋼板平面垂直,螺栓、焊接法拼接鋼板。(3)鋼架落腳后安裝ф40×3.5 mm鋼管,長4.2 m。(4)錨桿安裝區域,焊接錨桿、鋼筋,縱向區域連接鋼筋,鋼筋間距為1 m[4]。(5)安裝就位后,自拱腳對稱噴射混凝土,填充圍巖、鋼架間隙。隧道暗挖區域鋼架支護施工質量標準,如表4所示。
5 淺埋暗挖隧道地面沉降控制要點
5.1 優化洞身襯砌方案
淺埋暗挖隧道應采用“仰拱、填充先行”工藝,預先設置仰拱,減少隧道上部荷載對隧道結構的影響,預防地面沉降。(1)設置仰拱后,應用鋼膜液壓襯砌臺車,泵送商品混凝土,泵送入模后進行插入式振搗。(2)洞身混凝土采用分層、對稱澆筑,各層厚度為1 m;對稱澆筑時,兩側高度差應小于50 cm;澆筑作業應連續澆筑,預防冷縫,間隔時間小于1 h。(3)分區、定點振搗,振搗速度、次數應符合規范要求,以混凝土面無氣泡、不下沉為準,表面泛漿后封頂[5]。
5.2 重視隧道防排水
(1)防水。初期支護、二次襯砌期間鋪裝防水層。防水層采用高密度聚乙烯自黏膠膜防水卷材、無紡布。防水卷材厚度為1.5 mm,無紡布規格為350 g/m2。應用防水層,提升隧道抗滲系數,減少因隧道洞內滲漏造成的沉降問題。鋪設防水層后,在二次襯砌沉降縫、施工縫處設止水帶、止水條,止水條帶注漿管。
(2)排水。隧洞內設2%的橫坡,排放隧道面積水。二次襯砌、防水層間隙設盲溝,盲溝環向設置,位于隧道兩側墻底。溝內設波紋管,貫通隧道,作為橫縱向排水管。洞口排水時可設集水坑排水、匯水,抽水機功率大于排水量的20%。隧道掘進后,洞口掌子面設集水坑,安裝排水管、潛水泵,沿開挖路線排水。洞口設置污水處理池,處理施工廢水,達標后排放。
5.3 靈活轉換隧道斷面
左右線隧道中心線間距較小時,隧道兩側開挖會擾動軟弱圍巖,增加地面沉降風險。施工過程中應注意控制雙線開挖距離,保持30 m距離。可縮短開挖進尺長度,軟弱地層每循環進尺應為斷面開挖寬度的0.1倍[6]。因此,施工期間可靈活轉換大斷面、小斷面,調整隧道開挖時的斷面面積。通過錯臺方式,將大斷面部分區域開挖到設計為止。封堵與小斷面的間隔區域,進行小斷面開挖,減少掌子面封端拆除作業。小斷面轉換為大斷面時,應調整開挖坡度,超前支護圍巖結構。設混凝土保護層、格柵加寬、加高圍巖結構,以安全過渡小斷面、大斷面間隔區。
5.4 加強隧道暗段沉降控制
暗挖段施工前,應在隧道上方既有線路設置3個沉降觀測點,觀察暗挖期間地表沉降的速度變化,總結規律,分析急劇沉降速率的變化規律。經監測,該項目暗挖施工時的沉降速率較大,但沉降值變化數量不大,且持續時間少。開挖面、地面監測點間距增加后,沉降監測數據明顯減小,且呈穩定趨勢,表示沉降處于收斂狀態。
造成沉降變化的原因較多。(1)隧道暗挖區域地下土石結構在周邊車輛、隧道重復開挖振動影響下,變形積累,沉降值增加。(2)隧道多臺階、分段開挖時,需多次振動隧道開挖面,繼而導致地表沉降。因此,應合理控制臺階開挖長度,減少地表沉降積累;開挖隧道時,應注意控制施工受力機制的變化次數,避免地層擾動;超前小導管注漿、支護注漿時,應注意控制注漿壓力,預防因注漿壓力過大造成的地表隆起現象,注漿壓力過小則會影響地層支護、加固、止水效果,需合理把控水泥、混凝土漿液的注入壓力,保障注漿質量。
5.5 做好地表下沉監測工作
淺埋暗挖隧道洞口處包含軟弱圍巖,自穩時間短。為加強沉降控制,預防隧道冒頂塌方、差異沉降,應加強地表的下沉監測,沉降數值波動大、持續增長時,應排查沉降原因,及時處理。(1)設高程控制網,布設6個以上測點為基準點;基準點不應處于隧道開挖施工范圍內;隧道超前支護、二次支護、開挖過程中,記錄監測點高程變化,觀測沉降值。(2)覆蓋層厚度小于40 m時,應設測點監測地表的沉降量。淺埋暗挖隧道監測點沉降值如表5所示。
6 結語
綜上所述,隧道周圍地質、地形條件復雜,淺埋暗挖過程中的地面沉降、地表既有建筑物失穩風險大。為保障施工安全,應結合淺埋暗挖工藝特點,應用鋼管棚、超前小導管、二次襯砌等工藝,加固處理開挖區域,預防地面沉降控制。同時,應規范隧道淺埋暗挖工藝流程,明確施工要點,結合地面沉降原因,加強地面沉降監測,并根據監測數據指導施工,使隧道開挖過程中的地面沉降值符合要求,確保淺埋暗挖隧道工程的施工安全、建設質量。另外,淺埋暗挖法施工量測體系相對完善,為預防地面沉降,可通過監測地表、地下沉降數據指導施工。支護結構宜采用復合型支護機制,隧道開挖后,施工方可加強沉降監測,根據沉降監測數據,進行初次支護、洞身襯砌等工作,確保圍巖結構穩定,減少沉降風險。
參考文獻
[1]王云鵬.復雜環境下高速公路淺埋暗挖隧道施工技術應用研究[J].工程技術研究,2024(1):69-72.
[2]喬洪磊,梁祖銓,耿建儀,等.城市軌道交通隧道礦山法暗挖側穿高架橋的施工影響[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23(11):127-131.
[3]周國旺.軟弱地層淺埋暗挖隧道下穿運營高速公路施工技術研究[J].科技與創新,2023(18):75-78.
[4]馬哲.淺埋暗挖隧道中隔壁拆除及防水處理方法[J].建筑安全,2023(9):66-68+72.
[5]陳樂軍,張林宏,冉德欽.粉細砂地層淺埋暗挖施工優化及控制措施[J].山東交通科技,2023(4):129-130+136.
[6]趙義好.淺埋暗挖技術在市政工程隧道工程中的應用[J].科技創新與應用,2023(17):185-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