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已是小滿時節。校園里,那初夏的微風襲來,像母親溫柔的手撫摸著我,風兒還攜著青草的香氣與花兒的芬芳。我抬起頭,看見天空耀目的光線劃破云層,投向大地。那草間起伏的蟬鳴,好像在提示著我,時光正在不經意間流逝。翻開舊日的筆記,字里行間充滿著深情的回憶,這些回憶猶如一幀一幀的畫面鐫刻在我的腦海,令我難以忘懷。
我是來自印度尼西亞的留學生,中文名字叫鄭敏麗,英文名叫MINDY THé,現在東南大學讀書。2011年當我被東南大學錄取時,我的心情激動得難以言表。父母和弟弟一起陪我到南京報到的路上,我片刻不停地同他們聊天,想要好好珍惜與他們在一起的每一分快樂,我生怕提起半點有關離別的話題,生怕引得爸媽紅了雙眼。我還記得當時對爸媽的承諾,在大學期間一定好好讀書,不讓他們失望。
終于抵達了夢寐以求的東南大學四牌樓校區。眼前這座莊嚴氣派的大門,是被稱為“民國建筑五宗師”之一的楊廷寶先生設計的。第一次走入校園,看到中央大道兩旁的法國梧桐樹筆直地站著,心里升起一股自豪和喜悅。沿著大道可以遠遠看見盡頭那座圓頂大禮堂,頗具古典氣質。我和家人迫不及待地來到這座恢宏典雅的文藝復興式建筑跟前,拍下一張珍貴的全家福。
家人陪著我走完報到的程序和安頓好宿舍房間之后,母親向我交代了許多事情,要按時吃飯、按時入寢和閑余的時間多多運動。“你到這么漂亮的學校,一定要好好努力。”這句話最令我印象深刻。臨別時,我跟父母緊緊擁抱之后靜靜地站著,目送載著他們的轎車緩緩駛離校門,直至消失在我的視野。
回憶2006年秋天,因為父母工作的變動,我們舉家從印度尼西亞搬到中國連云港市生活和學習,那段時間我還在念初中二年級。第一天到中國,我只會用別扭的中文交流:“你好、謝謝、我餓了、聽不懂……”這些簡單的詞句成為我與新世界溝通的橋梁。盡管語言不通,但我努力適應著這個陌生的環境。
大概兩個星期后的一個早晨,我父親帶著我和弟弟倆人前往當地的一所中學拜訪。那天陽光明媚,空氣中透著秋天特有的清新。在車上,我看見路旁的棉花田,大片潔白的棉花在田野中搖曳生姿,仿佛隨著秋風跳起了優雅的舞蹈,景象十分壯麗。那一刻,我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吸引,心情也隨之放松了許多。田里的農夫們悠閑地漫步,享受著秋日清晨的陽光,他們臉上洋溢著滿足和喜悅。這一派和諧美好的景象,讓我感到無比溫馨,仿佛一切的不安都煙消云散。那是我在中國第一次感受到生活的寧靜與美好,也讓我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期待和希望。
剛到校園大門口,我和我弟弟就驚嘆不已:“哇,這學校好大呀!” 就在我們倆好奇地四處張望,試圖熟悉這片陌生的土地時,迎面走來一位中年男士,個子不高,胖乎乎的身材,一雙小眼睛卻炯炯有神,褲腰帶扣著飯卡和一串沉甸甸的鑰匙串。他熱情地跟我們打招呼:“你好,新同學!” 我倆當時非常尷尬——因為聽不懂這位陌生人說的什么。后來我從父親那邊了解到,原來那位先生是我們學校的校長。為了方便我們適應新環境,校長特地為我們安排了教英文課的班主任。
我的班主任是一位看上去非常干練的男士,有一頭濃密的頭發,標準的國子臉,戴一副銀框眼鏡,身穿一套西裝,內穿天藍色襯衫,腳上蹬著一雙油光發亮的黑皮鞋,走起路來迅捷如風,精神抖擻。“歡迎加入初二十七班,我是你的班主任李老師!”老師的笑容讓他的眼睛變成了一對彎彎的細鉤,讓我覺得很溫暖。他精心準備了一些課本給我,之后帶我去認識班里的同學。
當我走進教學樓,走廊里的同學們有的在聊天,有的在追逐嬉戲,有的在教室里寫作業,還有的坐在座位上看書和背書。同學們的各種聲音在空氣中回蕩交響,我仿佛置身時空隧道。一開始,害羞的我不敢進班里跟同學打招呼。看到教室里的同學們都為我鼓掌,我才終于有膽子進去,用剛剛在翻譯器上練的中文打招呼:“大家好!”原來,我和我弟弟是全校僅有的外籍學生吶!
校園的秋天是多彩的,菊花熱烈地開放,在金色的秋風中,一片片落葉也像蝴蝶一般飄飄悠悠,翩然起舞。生活在四季如夏的國家的我,看到眼前絢爛的秋景,深深震撼。班主任分配我跟班上的英語課代表當同桌,她是來自黑龍江省伊春市的女生,身材瘦削,有一雙焦糖色的大眼睛,嘴巴小小的,她最喜歡唱S.H.E和林俊杰的歌,習慣扎一個清爽的馬尾辮,和我一樣。我們班里就有同學給她取外號叫“俄羅斯姑娘”,因為她看起來像中俄混血。她給我的感覺,就是活潑。正是她對我善意的一笑和一聲“Hello”,讓我在陌生的環境里不再感到孤獨。班里的學習氛圍濃厚,我們上課并不說和課堂無關的話,頂多就互相請教關于語言的問題——她教我語文,我教她英文。從來沒有接觸過中文環境的我,上課的時候完全聽不懂老師講的是什么,更聽不明白老師自帶的方言——物理老師有濃重的蘇北口音。所以,當時我不僅要學習普通話,還要適應當地的方言,難免有些焦慮。
時光飛逝,就這樣不知不覺到了冬季。為了迎接2007年的元旦,同學們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精心排練了十一個節目,老師也準備了許多豐富的互動活動,我當時主動報名唱歌。活動進行時,窗外噼里啪啦的爆竹聲、焰火聲聲聲入耳,我們幾個同學紛紛爬窗探望欣賞。寒風瑟瑟,煙花齊放,點亮我在中國的第一個元旦,溫暖從眼前流淌到我的心間。聯歡會結束后,我和弟弟趕緊回家,一路上猜著媽媽在家會準備什么晚餐。“應該是土豆紅燒肉!”弟弟大聲說。到家一進門,就聞到了一股香噴噴、熱騰騰的飯菜味道,我深深地吸了口氣,似乎要把這香氣永遠留在心頭。“開飯了!”媽媽一聲大喊,我和弟弟像餓狼一樣沖向餐桌。“咦!這是不是水餃?怎么突然媽媽會做中國的水餃?”弟弟好奇地問媽媽。“今天媽媽在菜場跟賣菜阿姨學的包水餃呢!”媽媽笑瞇瞇地給我們分享如何包水餃。爸爸也夸贊了媽媽,媽媽很自豪地把嘴角微微上揚。父母在,幸福就在!
高一結束時文理分科,猶豫再三,我還是選了理科,不是出于對理科的熱愛,而只是想擺脫文科班背書的壓力。我一度迷茫,不知道自己未來的路會在哪里,所學非所愛,而我所愛的音樂卻注定不能成為我的專業。高二一年,忙忙碌碌,早上七點到下午五點不間斷地上課,放學回家后還得補習兩門課——鋼琴和中文。
為了順利通過高考,我們的青春獻給了一名叫高三的朋友。回首過去,身為參加過2011年高考的外國留學生,我更能體會中國學生奮斗的心路。當時,我的書桌上堆滿了復習資料和歷年考試真題卷子,每翻一頁,離高考就又近了一天。面對一道道復雜的數學題、運用不了的公式和計算不出的結果,我煩躁的心情溢于言表。但是一看到桌角的日歷牌,便又換了一張草稿紙重新計算。面對一篇篇需要背誦的文言文,恨不得丟下課本的我,抬起頭來卻看到同桌背書的專注神情,我便又埋下頭去繼續背誦。青春只有一次,此時不搏,更待何時!
現在,我已經是東南大學建筑系的博士生。這些年,我走遍了南京這座城市的各個角落。我習慣了成賢街路邊的小店,見證了它們一波又一波的更替,每一家店鋪都留下了我的足跡;我與宿舍門房阿姨們打成了一片,下課后回宿舍時總會和她們聊上幾句;我常去進香河農貿市場,和賣菜的老板們也快混熟了。這些朋友讓我學會了講地道的南京話和做地道的南京家常菜。
菜場里有一位賣肉的阿姨,年紀四十幾歲,皮膚白白的,個子也不高,有一雙很明亮的眼睛,扎著長長的馬尾辮子,操著一口濃重的六合區口音,不停地吆喝著。有一天傍晚,我到她的攤子買肉時,她對我說:“乖乖,好久沒見,你怎么瘦成這個樣子了?”她還贈送一點點肉給我,叮囑我說:“你要多吃一點!女孩子要豐滿一點兒才嫩呢!”我害羞地低下了頭,心里卻滿滿的感激,連忙說:“感謝阿姨,你真是我在南京的媽媽呀!”通過這次,我體會到,不管來自何方,人與人只要通過真誠交往,就能真正走近彼此,所以我們要多與人溝通。現在,我在南京的好朋友就像星星一樣多,每一顆都這么亮!我感到很幸福!
我的大學宿舍在三樓,有時沒事就會從三樓的窗戶眺望,看看宿舍樓下的院子。樓下有三棵巨大的合歡樹。落花的時候,落英鋪成一大片粉色的地毯,空氣里散發著淡雅的香氣,仿佛是大自然秘制的香水,甜甜的,讓人們沉浸在迷人的氛圍之中。有一回早起,陽光從合歡樹的縫隙中灑下,在金燦燦的剪影中,我看到一位戴著眼鏡的越南同學在合歡樹下吃熱騰騰的煎餅,眼鏡因而起了霧氣。不知怎的,那一幅畫面,我至今記憶猶新。
宿舍樓下還有一排整齊的桂花樹,每到金秋時節,我總能在桂花樹大片碧綠中找到點點淡黃,它們散發著我永遠不能忘記的獨一無二的香味。每當我心煩意亂時,那桂花的香味竟能令我平心靜氣。桂花開放時,香氣彌漫在整個宿舍院子中,然后飄向遠方。那些桂花樹就這樣陪著我度過了許多個春秋。
宿舍有著太多太多說不盡的溫暖和友誼,占據著我大部分青春的回憶,宿舍亦如我們在人生旅途中的另一個家。記得我和室友們曾經一起上課,一起遲到,一起熬夜,一起吃夜宵,一起不顧形象地玩耍。高興的時候,把室友的行為當笑料聊八卦,笑到喘不過氣;傷心的時候,去彼此的房間哭訴,盡情發泄心中的苦悶;閑暇的時候,我經常在宿舍樓的院子里跟其他留學生聊聊天,分享生活的經驗和每個人的愛好。學校的老師們也給了我家人一般的關愛,無微不至,這份關愛為我鋪設了未來的人生道路。有個冬天,我在樓下院子里跟朋友聊天時,碰到一位老師朝著我喊道:“敏麗啊!怎么穿得那么少啊!回屋里去!”
隨著天氣漸漸轉涼,大樹的葉子不可避免地開始發黃,給整個南京城披上了一層金燦燦的外衣。在我看來,騎行是探索秋天美景的最佳方式。我熱愛騎行,因為在騎行過程中,我能夠真切感受大自然的美麗,享受到在風中馳騁的自由與輕盈。我會盡量保持每禮拜的星期四下午環紫金山騎行,這使我每天充滿正能量。騎行不僅給了我愉悅感和舒適感,還帶給我與南京這座綠城親近的體驗。我最愛的騎行路線是中山陵風景區,那邊的空氣尤為清新,騎行在陵園路大道上,眼前一片炫目的金色。大道旁邊的樹葉黃了,灌木中那些不知名的草兒也開始變黃了,一陣風吹來,幾片梧桐樹葉子在山間飄落。我熱愛南京城的東郊,它寧靜而又優雅,讓我感受到內心的安寧與滿足,體驗到生命的另一種坦然狀態。
在大學里,我結識了許多優秀的老師和同學,也培養了自己的興趣和專業能力。與此同時,社會實踐讓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專業知識如何與實際工作相結合。在建筑設計實習中,我跟隨導師進入工地,參與項目規劃和實施,親身感受到建筑師的責任和挑戰。這段經歷不僅鍛煉了我的專業能力,也培養了我解決問題和應對挑戰的能力。
作為東南大學建筑系的留學生,我對中國的建筑一直抱有極大的興趣。在課堂上,老師講授了關于木結構的房屋之后,我立刻回去對中國和印尼的建筑做了比較研究。實際上,印度尼西亞建筑風格受中國文化影響深遠。木結構房屋、門面排房、宗教建筑、園林景觀等都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元素和特色。從歷史悠久的寺廟和住宅,到融合現代風格的商業和公共建筑,中國建筑元素在印尼建筑文化中有著深深的印記,這些元素不僅豐富了印尼的建筑風貌,也見證了兩國之間深厚的文化交流與友誼。
印尼屬于熱帶海洋性氣候,多風雨,不適合建造多層木結構房屋,因此多為一層或兩層房屋,并且大部分木構房屋具有斗拱結構,崇尚自然,著重通風、遮陽、隔熱、防潮、輕巧通透,淡雅明快。斗拱結構的廣泛運用,正是中印交往的美好佐證。
印度尼西亞分割了印度洋和太平洋,是海上重要的通商港口,各國商人匯集于此,在不同的時期融入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中國唐朝時期,商船通常在馬六甲海峽與古代印尼土著人交換香料和珠寶,就在那時候,中國建筑的斗拱結構形式逐漸傳到了印尼。鄭和下西洋掀起了華人下南洋的浪潮,從而將更多的中國文化帶入印尼,木結構房屋、沿街排樓、商業店鋪、綜合建筑、大型商場,都是華人在印尼與當地人交往留下的印跡。華裔分散居住在印尼各地,比如蘇門答臘島、加里曼丹島、爪哇島等。
千年前,中國和印尼因海結緣,古代的海上絲綢之路將兩國緊緊相連。千年后,印尼成為最早同新中國建交的國家之一。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和時任印尼總統蘇加諾等老一輩領導人的深情厚誼,為兩國關系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中國、印尼攜手其他亞非國家倡導以和平共處、求同存異為核心的萬隆精神,在兩國和國際關系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十年前,印度尼西亞的佐科總統上任之初就提出了“全球海洋支點”戰略,開始與中國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同頻共振。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兩國在建筑領域的合作和交流進一步加強,共同創造更加多樣化和豐富的建筑文化。除了建筑文化的融合,雅萬高鐵是中國與印尼推動共建的“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項目,也向全世界展示了高標準建設的“中國速度”。雅萬高鐵全線長約150公里,設計時速為350公里,是印尼歷史上第一條高鐵,也是東南亞首條高鐵項目。雅萬高鐵的建設不僅僅是兩國經濟層面的合作,更是兩國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的紐帶。此外,中國和印尼在旅游、教育、青年、科技、體育等領域的交流也不斷深入,人文交流成為兩國關系發展的新動力,中國已成為印尼學生第二大留學目的地。我期待,在新的時代里,兩國繼續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深化合作,共同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轉眼間,畢業的日子即將到來,回首多年的中國求學之路,每一次經歷、每一點收獲都讓我感動和感慨。這里的老師們像明燈般指引著我們前行,他們的教誨和關懷猶如春風化雨,滋潤著我們這些遠離家鄉的求學者的心靈。感謝中國的老師們,是你們讓我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在中國的求學經歷,不僅讓我掌握了專業知識和技能,更讓我學會了堅韌與勇敢。中國不僅是我求學的地方,更是我不斷成長、走向成熟的搖籃。感謝中國,在這片土地上,我不僅收獲了知識,還結交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找到了勇氣的源泉,體會到了責任的分量。
如今,我站在畢業的門檻上,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和期待。我相信,這些年的所學、所感、所悟都將成為我人生道路上寶貴的財富。未來,我將繼續努力前行,無論是繼續深造還是投身工作,我都將秉持止于至善的精神,勇攀高峰,不斷進取,為自己的夢想而奮斗,為人類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能量。
我希望能將這些年我在華求學的經歷和感受分享給更多的印尼青年人,鼓勵他們來中國求學,感受這里的文化與教育。同時,我也希望能成為中國、印尼兩國友好交流的使者,推動兩國在教育、文化和科技等領域的合作與發展。
愿每一個在這片土地上求學的人都能成就夢想,書寫精彩的人生篇章,將來能向更年輕的朋友分享自己獨一無二的中國求學故事。希望我們都能在各自不同的領域追求卓越,為實現人生理想、推動人類進步貢獻青春力量。愿我們在世界舞臺上盡情綻放,愿人類文明美美與共,愿中國的明天更加美好!
本文由東南大學留學生管理辦公室殷果指導。
責任編輯 孫海彥
作者簡介
鄭敏麗,印度尼西亞人,東南大學建筑學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