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彩貴州·活力四射——村超、村BA文化形象設計》是本團隊參加第十四屆全國美展的設計作品。創作團隊以精神文明建設為發力點,依托村超、村BA體育賽事搭載多元文化的豐富內容,以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賽事文化形象為目標,以村超、村BA賽事文化形象多維度推廣為契機,在中國鄉村振興建設、全國民族團結繁榮發展相融合的道路中,創新探索其飽滿精神面貌的藝術設計表達。通過以上文化形象設計和推廣,作品助力村超、村BA在鄉村文化建設中起到的積極推動作用,不僅激發了中國鄉村的體育熱情,還創造了新的文化亮點,豐富了鄉村文化生活,強化和美鄉村形象,助推黔貴鄉村振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全國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在推動高質量發展、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征程中最大限度凝聚智慧和力量。
《設計》:您的設計風格是如何形成的?在您的作品中,有哪些標志性的設計語言或元素?
王璽:設計風格是設計領域中一個核心而又多元的概念,它涵蓋了從“傳統”到“現代”,從“簡約”到“繁復”,從“功能性”到“裝飾性”的廣泛范圍。我并沒有刻意地去尋求某種設計風格,我認為它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概念,它不僅體現了設計師的審美觀念,也反映了設計師對時代精神、文化背景以及技術手段的理解和認識。
《設計》:您認為當代平面設計應該承擔怎樣的社會責任或文化使命?
王璽:平面設計不僅僅可以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更是文化創新的重要推動力。設計師應該站在時代的前沿,不斷探索新的設計理念、技術和表現形式,以創新的方式詮釋和傳達文化信息。通過平面設計,不斷創造出具有時代特色和文化內涵的新視覺形象,從而推動文化的持續發展和進步。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平面設計還承擔著促進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設計師可以通過跨國界、跨文化的設計項目,將不同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創造出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設計作品。這樣的作品不僅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還能增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和尊重,促進全球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平面設計作為大眾文化的一部分,對于提升公眾文化素養和審美水平也負有重要責任。設計師應該通過優秀的設計作品,引導公眾關注藝術、歷史、文化等領域的知識,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同時,設計作品本身也應該體現出高雅的審美情趣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公眾提供豐富的視覺享受和文化體驗。
《設計》:技術進步如何影響您的設計工作?您是否嘗試將新技術(如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融入設計中?
王璽:對于“技術進步”而言,人工智能無疑是當3下最火熱的話題。以我個人的設計創作經驗來看,人工智能對平面設計的影響是全面而深遠的,它不僅提高了設計效率,開辟了全新的視覺表現形式,還優化了設計與用戶體驗之間的關系,推動了設計工具與流程的變革,并對設計教育與人才培養以及市場需求產生了積極影響。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人工智能在平面設計領域具有諸多優勢,但它并不能完全取代設計師的角色,設計師的創意、審美以及溝通能力是人工智能在現階段無法模仿的,因此人機協同設計將是未來平面設計領域的重要趨勢。
《設計》:您如何看待當前國內平面設計行業的現狀?有哪些積極的趨勢和需要關注的問題?設計師們應該如何應對這些挑戰,以保持創作活力?
王璽:中國的平面設計行業在過去20年間變化較大,平面設計從業者也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隨著國內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商業模式的不斷迭代,企業及消費者對品牌形象和視覺設計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為平面設計行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當下,平面設計行業已經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印刷媒介,而是拓展到了數字媒體、社交媒體等多個領域,這要求平面設計師需要具備更加全面的技能和跨領域的綜合設計能力。數字技術的進步對平面設計行業產生了革命性影響,人工智能作為輔助設計工具等新技術的應用,可能會使得傳統的設計工作關系發生重要變革。
中國的產業模式升級及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可能是未來設計師們需要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過去10到20年間,中國平面設計行業一直依托于我國相對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隨著各類產品不斷強調“高附加值”“高流量”及持續深入全球性的市場競爭體系中,愈發強烈的個性化設計需求被消費市場重視,培養和建立設計師獨特的設計思維模式,或許才能有效地保持創作活力。平面設計師應該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以及開拓國際性的文化視野,而不僅僅是將注意力集中于視覺形式、設計技術等相對“形而下”的知識經驗。
《設計》:作為一位經驗豐富的平面設計師和教育者,您認為平面設計教育應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實踐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您最注重引導學生掌握哪些關鍵技能或思維方式?
王璽:自包豪斯開創現代設計教育模式新時代以來,“教師—教育方法—學生—教學成果”一直是全球設計教育領域極具爭論性的話題。我們從包豪斯的設計教育方針中可以找到以下關鍵理念:設計強調自由創造,反對因襲模仿;手工藝和機器生產結合;強調各門藝術間的交流融合;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理論素質;學校教育和社會生產相聯系。我們驚訝地發現,我們當下的設計教育推崇的方法和包豪斯的主張竟如出一轍,甚至百余年來從未發生重大的轉向。我們的教育理念過時了嗎?當然沒有。只是從一開始包豪斯的奠基人們就早已明確了現代設計教育中“教師—教育方法—學生—教學成果”之間的關系及意義。因此,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如何解決問題的思維路徑,仍然是現在乃至未來設計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