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10月1日上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慶典在北京天安廣場隆重舉行。在“人民的慶典”這一主旨精神引領下,廣場上兩條大氣、婉約的“紅飄帶”設計如勞動人民的雙手般環抱、簇擁著整個廣場,“為廣大人民開辟了遼闊的狂歡天地”的同時,也彰顯了“紅色基因的傳承”。“紅飄帶”的外側為五十六個民族載歌載舞的歡樂場景,其內側山水圖案則象征著綠水青山、美麗祥和的盛世圖景;山水中央的一行鴻雁,寓意著全國人民在黨中央的領導下,為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齊心協力、奮力前行。“紅飄帶”創意的實現依托于參數化設計、聲學設計、模塊體系搭建、交叉梁系浮擱體系等科學技術領域相關內容,展現出了中國式工業設計審美和關鍵工業化技術的融合,成為新時代國家形象展示中藝術與科學結合的創新典范。
作品解析
“中國英雄們的長征,是中國人民的史詩,也是世界人類的史詩。這部史詩是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人用自己的腳步和鮮血鐫刻在我們這個星球上的。它像一支鮮艷奪目的紅飄帶掛在這個星球上,給人類、給后世留下永遠的紀念。”這是著名作家魏巍《地球的紅飄帶》卷首語,也成為清華美院“紅飄帶”設計團隊的藝術靈感。
位于北京城中央的天安門廣場,不但在政治上是首都的中心,而且從城市的功能布局上、交通以及建筑等多重意義上講,它都是人民活動的中心廣場。設計團隊在多次實地考察后發現,登上天安門城樓和觀禮臺所看到的廣場有效視域較為有限,為增強觀禮效果,需要采用一些垂直向度的元素來與場地內寬闊的水平維度相呼應,從而豐富慶典期間天安門廣場的功能應用與視覺呈現。
基于國慶70周年慶祝大會“自由、生動、歡愉、活潑”的要求,在“人民的慶典”這一主旨精神引領下,設計團隊提出了富有鮮明時代特色的設計架構,即將廣場作為大典的核心區域,以國旗為中心,將長安街與城樓和廣場連為一體,對空間進行二次劃分,構建以人為本的聯歡場所,并且創造領導人與人民之間近距離交流的條件。落實到設計方案,團隊大膽創新,力圖設計出方便群眾參與的廣場新格局,提出圍繞廣場,擴展行進路線;同時凸顯游行隊伍的“多元性”,實現多方參與、多路線、多元設計、多元視角、多元技術、多元解讀。
在意蘊層面,“紅飄帶”作為一條連接中國歷史、現實與未來的紐帶,表達了中華民族在偉大復興道路上繼往開來的決心。在功能層面,兩條飄帶的表面各設置有三塊LED大屏幕,保證了國慶當天天安門城樓、長安街、廣場內人群的觀禮,并滿足了閱兵、彩車和游行時的畫面互動需求。此外,還能有效地增補一些歷史畫面資料和場景鏡頭,更好地塑造國慶當天的熱烈氛圍,強化了儀式感。
在項目實施階段,由于特殊的建造時間、建造地點和創意要求,“紅飄帶”的工程實現面臨著諸多挑戰。212米長飄逸靈動的造型,其建筑幕墻約13000平方米,都是雙向扭曲的曲面幕墻。為主體結構帶來大跨度、大偏心、大懸挑、大扭轉等復雜結構特征,除大屏幕位置以外,有六分之五的表皮形態為雙曲面。清華大學綜合學科的優勢和深厚的工程研究資源,成為清華美院廣場形象設計團隊強有力的支撐,通過技術攻關將挑戰轉化為“精益求精”的完成度。幕墻表皮方管背后的支撐體系分為結構支撐和形態控制支撐兩層,讓幕墻單元體在剛度和精確性上均達到最優。受施工周期和施工條件限制,幕墻也需采用全裝配式幕墻單元。此外,為了讓“紅飄帶”能夠承載更多的內涵,設計團隊在“紅飄帶”內側設計了象征美麗河山的寫意山水畫圖案,完美地展現了中國山水畫的意境;外側則是56個民族翩翩起舞的描繪。為更準確、生動地呈現畫面語言,設計團隊通過參數化建模結合激光數控機床切割的方式,利用300多萬個點陣的方式來描繪圖案。
“紅飄帶”從總體形態的控制,到各種構件的空間幾何關系、復雜的建構層級,以及加工、安裝的教據都使用數字化的邏輯一步步建立起來,形成統一的數據進出平臺。憑借平滑的曲線造型,“紅飄帶”串聯起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大會堂、國博、天安門廣場、長安街,使它們之間產生了場域性的關聯,形成了一種穩定的、開放性的空間構型。由于“紅飄帶”的介入,整個天安門廣場可以更好地在國慶期間聚攏人氣,從而真正地成為人民的廣場。這種大寫意的手法亦將歷史與人文相融合,為莊嚴肅穆的廣場增添靈動、歡樂氛圍,彰顯了新時代國家慶典的思想性和藝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