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守正創新。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11次視察北京、21次對北京發表重要講話,科學解答了“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這一重大時代課題。北京市始終沿著這一指引的方向,堅定不移推動北京發展轉向首都發展,從城市管理轉向超大城市治理。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北京市堅持守正創新、立破并舉,創造性提出建設“天藍、水清、森林花園環繞的花園城市”,為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守中心大局之正
花園城市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體現。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明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黨的二十大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北京市提出建設花園城市,科學優化北京綠色空間格局,推動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深化生態文明實踐,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
花園城市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的深入貫徹。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指出,“一個城市的預期就是整個城市都是一個大公園,老百姓走出來,就像在自己家里的花園一樣”。2022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對首都生態環境的變化給予了充分肯定,提出要再接再厲,久久為功,把首都建設成為一個大花園。2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植樹活動時,再次強調指出,北京要在綠化基礎上加強彩化、留住鄉愁,把北京建設得更美。202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植樹活動時,特別強調要高質量做好“三綠”“三化”工作。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系列重要講話,既有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又有周密部署路徑指導、細節要求,是首都園林綠化建設、花園城市建設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花園城市是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建設的內在要求。2023年3月,市長殷勇在市政府專題會上明確提出,要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發展的殷切期許,建設花園城市。2023年8月召開的北京市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市委書記尹力特別強調,要促進綠城、花城融合,建設新時代美麗城市。2024年1月,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將“謀劃推進花園城市建設”列為“著力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的重要舉措。2024年3月,北京市先后印發《關于深化生態文明實踐推動首都花園城市建設的意見》《北京花園城市專項規劃(2023年–2035年)》。2024年4月,市委書記尹力在市委常委會上提出,要堅持首善標準,把綠化工作擺到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高度,夯實大國首都靚麗生態底色。花園城市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是大國首都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篇章,人民共建共治共享和諧宜居之都的內在要求。
守歷史傳統之正
“幽州之地,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誠天府之國。”千年的都城積淀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北京花園城市建設提供了深厚的自然歷史文化基礎和豐富的園林綠化資源稟賦。
中國古典園林秉承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追求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統一,園林建造力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意境,將人工美融于自然美,講求詩情畫意般的藝術效果。北京是一座擁有70多萬年人類文明史、3000多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的歷史文化名城,其傳統園林除具有中國園林的一般特點外,受自然地理氣候、多元文化薈萃及近千年都城深厚積淀影響,又形成了其獨有的園林文化特色。7.8公里城市中軸線、九壇八廟、四重城廓、六海映日月、八水繞京華的歷史河湖水系、棋盤式道路網骨架和街巷胡同格局,數量眾多的歷史名園共同展現了北京平緩開闊、壯美有序、古今交融、莊重大氣的城市形象。
自西晉始建潭柘寺以來,北京地區的寺廟園林開始發端。遼代建成的北海,是北京最早的皇家御苑。金代以后開始大規模園林建設,經過元、明、清,古典園林發展達到全盛時期。乾隆御定的“燕京八景”:太液秋風、瓊島春陰、金臺夕照、薊門煙樹、西山晴雪、玉泉趵突、盧溝曉月、居庸疊翠,對現代園林、庭院綠化產生了巨大影響,推動了城市園林綠化的發展。
北京老城與“三山五園”具有無與倫比的歷史、文化與社會價值,是中國悠久城市建設歷史的偉大實證,是中國傳統營城理念和建造手法的集大成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傳承保護好這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首都的職責,要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傳承歷史文脈,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系,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花園城市建設的園林綠化資源稟賦。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四季分明的氣候條件造就了北京地區山清水秀、植被茂密的自然環境。歷經滄桑的歷史變遷,北京地區形成了以森林為主體的自然生態系統。目前,全市森林面積85.6萬公頃,濕地6.09萬公頃,綠地9.96萬公頃,形成了豐富的生態資源,城市生態系統穩步恢復,生態穩定性逐步增強,生物多樣性保護越來越受重視。亦莊泡桐大道、望京海棠花溪、胡同“一棵樹”等以植物景觀為主的新晉游覽點位層出不窮。三面青山、平疇碧波、林田交互、城鎮鑲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首都畫卷正徐徐展開。
北京的花園城市建設,有歷史名園、城市公園、郊野公園、兩輪百萬畝造林綠化等深厚的綠色基底,有“一屏、三環、五河、九楔”綠水青山生態體系,必須把這些北京園林的特色傳承好、利用好、發揮好,有機融入花園城市建設之中,注重打造北京園林的印記和標簽,更好彰顯北京花園城市的特色,展示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良好形象。
創城市風貌之新
首都花園城市堅持以生態文明為引領,不斷推進城市綠色發展,促進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有機融合,打造功能復合、健康韌性、全齡友好的花園場景。
在面上,打造“兩軸六環”的市域風景廊道體系。一是建設兩軸統領的都城綠廊,承接中軸線申遺成功的契機,推進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帶動老城綜合整治與傳統風貌維護,通過建設綠廊、提高綠色空間的連續性與開放性,提升中軸線及其延長線景觀風貌。二是打造生機勃勃的城市景觀廊,建設二環城墻遺址公園環、三環四環特色畫廊、五環森林景廊、六環山水畫廊,開展沿線環境綜合整治及景觀提升,營造都市活力新場景。
在線上,加快完善綠道網絡體系。打通綠道斷點,完善基礎設施,打造特色品牌。推動健康綠道、濱水步道、城市慢行系統的有機融合,如朝陽、海淀、豐臺要重點打造環四環綠道。要創新舉措,充分梳理、利用近年來小微綠地、全齡友好公園改造的綠色成果,以市民需求為導向,挖掘線性小微綠地項目多元成效,通過提升線性小微綠地空間、增設標識標牌、借道慢行系統等方式,實現區級、社區級綠道成線成網,打通綠道系統“最后一公里”。
在點上,著力打造8類花園場景、15個精華片區。圍繞“三生”空間、花園城市構成要件,注重城市公共空間與綠化環境的結合,探索推進單位附屬綠地開放共享,橋體、圍墻等垂直綠化,建筑架空空間、廊下空間、公交場站、地鐵出入口等綠化美化,挖掘釋放城市灰空間綠化潛能,探索推動人城產綠有機融合,營建花園住區、花園街道、花園鄉村、花園場站、花園公服、花園商圈、花園辦公、花園工廠,盡早形成可感知、可示范的花園城市建設精華片區,讓市民享受到花園城市建設的成效。
創社會風尚之新
建好花園城市的同時,還需要把花園城市管理好、維護好、保持好。在謀劃花園城市建設的同時,務必要在體制機制、共建共享等方面有所研究、有所創新。
完善花園城市建設組織管理體系。整合日常管理機構,完善法律規章和技術標準。組織管理體系,明確管理組織架構、人員職責及運行機制。管理生態資源的建設、保護、養護、運維和經營等事務。修訂《北京市綠化條例》,將分散的綠色生態空間管理責權向園林綠化局整合集中,尤其是將附屬綠地納入管理范疇。明確生態綠色空間建設服務設施及場地、開展經營活動的法理依據。完善位于非建設用地,如自然公園、生態公園、兼容游憩功能的農林用地等,相應游憩服務設施的建管養技術標準、附屬綠地的建管養標準。
建立生態服務價值轉化機制。通過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的技術標準,依托現行土地權屬的管理單元劃分,進行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以法規約束各土地權屬單位GEP達標,高于或低于達標值的單位可在碳匯交易平臺交易。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對生態服務價值進行量化,促進生態資源向生態資產轉化,使其具有交易、流通、金融等產品屬性,生態價值通過市場手段實現再分配。
建立橫向管理協同常態化機制。整合法律規章、實施細則以及技術標準,組成部門間橫向管理協同常態化機制。法規應圍繞花園城市管理對象和管理事項,明確參與部門、決策、執行、監督、考核等公共政策內容。配套實施細則明確實施程序與流程。技術標準保障統計數據口徑、綠地及生態資源一張圖、信息化管理操作平臺的一致性與標準化。
為了更好地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放大作用,借鑒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資基金經驗,通過基金平臺吸引社會資本融合,通過股權投資助力項目落地,充分發揮金融和投資的引領驅動作用,引導資本服務花園城市建設。政府設立花園城市建設發展投資基金,由國有融資平臺公司負責具體執行和提供增信,財政部門將回購資金納入同級財政。花園城市建設發展專項引導資金專為花園城市建設試點項目設立,對驗收合格的項目予以補貼資金獎勵。
搭建技術咨詢智庫服務平臺。專家和專業團隊由來自政府部門、研究機構、設計院、施工企業、城投公司、行業協會的園林、城鄉規劃、環境保護、水利、市政基礎設施、道路交通、產業經濟、金融、傳媒等專業的人員組成,從而為花園城市建設發展管理機構提供決策分析、戰略制定、路徑梳理、制度設立等全方位的智庫服務。
構建共建共享治理新格局。建立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管理格局,通過機構改革、事權整合、政策調控、市場配置、財政杠桿等多種戰略舉措,推進北京花園城市建設穩步發展,同時鼓勵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市民為花園城市的建設管理建言獻策,多渠道多路徑引導公眾愛綠、護綠,形成有效的治理、良好的秩序,讓人民群眾的綠化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