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構建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機制”。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是擴大就業、改善民生、促進創業創新的重要力量,在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專精特新企業是指在某一專業領域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的中小企業,包含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相比于一般的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企業更注重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和新穎化。具體來說,專精特新企業具有以下特征:專注核心業務,在產業鏈某個環節中處于優勢地位;經營管理精細高效,產品或服務質量突出;在細分市場中具有較高的市場影響力和良好的行業口碑;產品或服務具有較高的技術含量,創新能力強,具備較大業務增長潛力。
自2011年7月,時任工信部總工程師朱宏任在《中國產業發展和產業政策報告(2011)》新聞發布會上首次提出“專精特新”概念之后,工信部多次出臺意見,鼓勵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2021年7月,中央政治局提出要加快解決“卡脖子”難題,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已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2021年12月,19個部門和單位聯合發布了《“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提出“十四五”期間推動形成十萬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及一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目標。此后,各級政府紛紛出臺專精特新企業培育方案與鼓勵政策,政策支持力度逐年增強。那么,政策效果如何?不同政策的作用是否有差異?不同特征的企業對政策的敏感度是否不同?這些方面的情況亟待梳理總結。
政策支持成效顯著
自2011年“專精特新”概念首次被提出之后,國家和地方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以支持這些企業的成長和發展,這些政策成為推動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取得了積極成效。
首先,政策提升了企業的創新能力。政策支持激發了企業的創新動力,增加了研發投入,加快了技術成果的產業化應用,提高了自主創新水平和知識產權保護能力,增強了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據統計,2019年,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為4.8%,高于同期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2.1%。企業通過政策的支持,能夠更好地將創新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進一步提升了市場競爭力。
其次,政策提升了企業的經濟效益。政策支持降低了企業的經營成本,增加了盈利空間,提高了資產質量和財務狀況,增強了企業的發展活力。據統計,2022年,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營業收入平均值達到8.06億元,同比增長7.2%。政策不僅幫助企業節約成本,還為企業帶來了更多的市場機會和發展空間,使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能夠脫穎而出。
最后,政策提升了企業的社會效益。政策支持增強了企業的社會責任感,促進了企業參與社會公益事業,提高了社會信譽和影響力。據統計,2019年,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稅收貢獻達到1.5萬億元,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稅收貢獻的19.4%。企業在享受政策紅利的同時,也通過自身的發展反哺社會,為社會的和諧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政策工具與效果差異
在針對中小企業政策的頂層設計上,我國已經形成“1+1+1+1+N”的法律政策體系。根據產業政策的實施方式,可以將專精特新政策工具分為:特征認定政策、財政補貼政策、稅收優惠政策、產業投資引導基金和政府采購政策等。這些政策工具在現實中能起到的作用效果存在較大差異。
在政策傳導過程中,可能面臨傳導渠道不完善、政策條件不成熟等問題,降低了政策的有效性。以緩解融資約束的政策為例,專精特新企業特別是非上市企業缺乏債權融資工具,供需難以匹配,導致金融對企業的中長期資金支持不足。以企業的數字化轉型為例,政府可以通過中央財政資金引導,為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提供稅收和融資支持,但由于中小企業“數字鴻溝”的存在,政策落實可能面臨困難,效果有限。
此外,不同特征的企業對專精特新政策的敏感度有所不同。在同樣的政策實施背景下,企業的政策敏感程度會受到企業規模、地域分布、行業分布、生命周期階段和創新能力等特征的影響。具體來說,東部沿海地區制造業、初創和成長期、創新能力強的中小企業對財政補貼、稅收優惠政策及金融支持政策的敏感性強于中西部地區服務業、成熟期、創新能力低的企業。
著力加強“六個統籌”
鑒于政策效果的異質性特征,統籌工作成為政策的重要發力點。未來,政府應進一步完善政策體系,做好“六個統籌”,提高政策的精準度和有效性,加強對不同類型企業的支持。助力專精特新企業高質量發展。
一是加強政策統籌,推動惠企政策普惠直達。各級政府應加強政策協調,確保政策紅利能夠及時惠及企業。通過簡化政策申請流程,減少企業負擔,提高政策執行的透明度和效率。
二是加強要素統籌,激發企業創新活力。政府應在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推動企業創新要素的集聚與整合。通過建立創新平臺和技術轉移中心,促進產學研合作,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三是加強市場統籌,全面拓展雙循環格局。政府應推動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聯動發展,幫助企業開拓海外市場,提升國際競爭力。通過優化營商環境,降低市場準入門檻,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市場機會。
四是加強平臺統籌,構建完善的服務體系。政府應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政策咨詢、技術支持、市場推廣等服務。通過加強政府與企業的互動交流,了解企業需求,提供針對性的服務和支持。
五是加強信息統籌,打造企業服務新模式。政府應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手段,建立健全中小企業信息服務平臺,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服務。通過加強信息共享,提升企業的決策能力和市場應對能力。
六是加強服務統籌,營造高質量發展營商環境。政府應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審批流程,提升服務效率,為企業創造更加寬松的營商環境。通過建立健全信用體系,規范市場秩序,提升企業的經營信心和發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