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北京市近日公布的2023年區級營商環境評價排名中,大興區名列全市第二。這已是大興區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連續兩年進入全市前三,連續4年蟬聯平原新城之首。
大興區從便捷服務、政策賦能、場景營造三方面提升全區營商環境,讓企業“引得來,留得住,發展得好”。這一套優化營商環境的組合拳,讓大興區成為北京市唯一的“企業服務創新示范區”。
優化審批流程促進便捷服務
此次評比的14個一級評價指標中,大興區有10個指標排名進入全市前五。其中,市場準入、監管執法、促進市場競爭、用工4個指標位列全市第一;政務服務、知識產權指標位列全市第二。辦理建筑許可、登記財產、監管執法、政務服務、知識產權5個領域的案例入選營商環境改革典型案例。
近年來,大興區全面優化營商環境,落實“北京服務”工作要點,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培育和激發市場活力、增強發展內生動力的關鍵舉措,全面營造市場化、法治化、便利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提升企業獲得感、滿意度。發布全區統一“億企興”營商品牌,建立健全與產業強區相適應的企業發展生態,吸引企業、承載項目、賦能人才,形成資金、人才、科技等關鍵要素加速融合、市場活力加速迸發的良好局面。
就在前不久,大興區完成北京市全行業首個環評與排污許可“兩證合一”審批。通過對區內企業華夏生生藥業(北京)有限公司提供“點對點”“手把手”式服務指導,快速辦理完成兩項環保審批手續,一次性送達環評批復和排污許可證。讓企業有更多時間和精力聚焦項目建設,企業產品提前三個月進入市場,節約近300萬元成本,新增約5000萬元效益。
據了解,本次審批項目屬于醫藥制造業,超出現行探索實施的農副食品加工業等12個行業范疇,屬于大興區改革試點的擴大范圍。大興區依托深化改革途徑,對應編制環境影響報告表的項目,推行全行業探索實施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污許可“兩證合一”
改革試點,開創“全行業覆蓋、全流程并聯”的大興模式。全行業覆蓋突破現有實施行業范疇,為區內主導產業提供更多便利,讓所有行業企業享受改革紅利;著力全流程并聯,將原本串聯審批事項進行同時受理、聯合勘驗、并聯審查、同步審批,助力項目早落地、早建設、早投產。
此外,大興區還推動“高效辦成一件事”,推出62個“一件事”集成服務,優化審批流程,實現“一表申請、一套材料、一窗受理、一網辦理”。通過簡化外資準入服務,發出全市首張京津冀外資主體資格互認營業執照,實現“一次認證,三地通用”,外企公證文書跨國流轉時間平均減少近九成。通過優化建設項目審批流程,率先實施“多測合一”“驗登合一”改革,完成全市首例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租賃住房項目不動產首次登記。
效率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金錢,一分鐘的審批環節影響的可能是上億元項目的去留。手續辦得快,企業才能落得快、干得快、發展快。
大興在全市率先推出環評審批改革,去年,共有6個項目免于環評直接開工、16個項目通過告知承諾審批,壓縮審批時限96%以上,再度刷新企業入園速度新紀錄。
政策升級賦能企業發展
產業政策為大興優化營商環境注入“源頭活水”。2023年,“1+N”產業政策體系2.0版本正式發布,這里的“1”不變,即《大興區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但“N”大有不同,明確了具體指向,包括醫藥健康、氫能、商業航天等產業領域13個專項支持政策,獎勵金額最高可達2000萬元,資金支持最高可達3億元。新版政策落地不久,大興區就為企業真金白銀兌現6.4億元政策資金,讓471家企業及時“解渴”。
近年來,大興區結合企業關切,制定區級政策措施,已落實改革舉措1271項。聚焦準入不準營、跨區域遷移難等企業普遍反映的問題,全面推廣“證照聯辦”“一業一證”,打造全市首個“跨區一照多址”證照聯辦案例,發出全市首個賓館、KTV、中醫診所行業綜合許可憑證。
為了優化營商環境,大興區54家部門齊上陣,高標準落實營商環境6.0版改革,推出升級版“一業一證打捆批”服務,實現60項政務服務“一件事一次辦”,同時還建立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機構11家,讓企業安心經營、放心投資、專心創業。
以生物醫藥基地為試點,推進環評審批改革;在大興機場臨空經濟區推出“區域評估+標準地+告知承諾+綜合服務”,實現“一天拿N證”“拿地即開工”,完成全市首例告知承諾立項核準及規劃許可案例,推出施工許可證核發、林木采伐等4類“云踏勘”事項,大幅提升項目審批效率。
同時,大興區還優化知識產權全流程服務,完善公平競爭制度,提升招投標和政府采購透明度,在全市率先推廣“政采貸”,率先探索西紅門商圈一體化綜合監管試點,率先開展綜合監管“白名單”建設,推進“一門”“一窗”全覆蓋。目前,大興區全程網辦比率從21%已提升至100%,并在全市率先推出“政務曉屋”智能服務模式,上線63項高頻事項,實現了與廊坊市固安縣202個事項通辦。
在2023年度“1+N”產業政策申報兌現工作中,大興區預留充足的產業政策資金,為企業發展壯大提供強力支撐。圍繞產業鏈布局人才鏈,評選“新國門”領軍人才、優秀青年人才,兌現“新國門”人才政策資金超2.2億元。
場景營造讓企業“站C位”
如何才能把硬核政策落到企業和人才的心坎上?大興區發揚“無事不擾,有難必到”的店小二精神,政府守規矩,讓企業“站C位”。
近年來,隨著生命健康、臨空經濟、先進制造和數字經濟產業集群的快速發展壯大,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優質企業將未來發展目光投向了大興。2023年,大興區新設2.35萬戶經營主體,京外引進企業數量位居全市第二。
營商環境好不好,說到底還得由企業家來評判。為了真正感知營商“溫度”,大興聘任區內35位企業家,擔任營商環境“體驗官”,企業點穴、部門解題,站在市場的角度對大興的營商環境監督評價、提出意見建議。2023年,通過“體驗官”模式,為企業解決訴求2000余項,解決率為100%。
大興區在全市率先建立區級、部門、屬地三級企業發展服務體系,區產促中心作為總管家,統籌全區500余名“服務專員”“服務管家”開展“一對一”服務,廣泛聽取、常態化收集各方面意見建議,建立“兜底式”企業訴求處置機制,實行“派單制”和“首問負責制”,快速響應、辦理、反饋,堅持每月開展“企業服務日”,當好企業的金牌“店小二”。
數字化是打造一流營商環境的必由之路。大興區已經公開15個數字應用場景助力產業發展,12項數字化服務推動企業“輕裝上陣”,“數字高地”正逐漸成為大興營商環境的競爭新優勢。
大興區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和智能化手段,有效提升服務的質量和效率。上線智慧政務地圖,覆蓋全部區級辦事場景,實現事項可查詢、可預約、可辦理,打造“一圖在手、辦事無憂”政務服務新模式。自2024年3月上線以來,累計訪問量達29萬人次,辦件量5069件;搭建產業發展服務平臺,完善政策解讀申報、企業訴求辦理、產品展示等多種功能,收錄102項企業個性化標簽,形成“一企一檔”,為精準服務提供數據支撐;“大興企業圈”作為國內首創的“社群化”企業發展服務模式,2023年被中國信息協會營商環境專業委員會評為全國典型案例收錄推廣(全國26個)。目前已入駐企業4000余家,推送產業資訊9.2萬余次。
此外,大興區發揮營商中心“產業會客廳”作用,建成百企“產品推介廳”,持續探索提供資質申報和政策輔導、融資對接、供需對接等更加精細化的增值服務。今年,大興區圍繞企業高頻需求,計劃舉辦55場系列活動,推進產業鏈上下游對接合作,搭建企業人才交流平臺,幫助企業拓展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