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授人一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生受益。”作為小學語文教師不僅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關鍵是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學生今后打下良好的基礎。當學生具有并能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才得以體現,同時,學生的能力、智力均能得到提高,也就達到了教學的“教是為了不教。”
葉圣陶先生提出:“不教學生預習,他們經歷不到學習上很有價值的幾種心理過程”。因此首先要教給學生科學的預習方法。一般學生自學能力較差,沒有預習的習慣,不懂得預習的重要意義,因此往往簡單的認為預習就是念一遍語文課程,有很大地“盲目性”。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教給學生科學的預習方法,能為學生學好教學內容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怎樣指導學生預習呢?我在教學中總結出以下方法:課前依據本章節知識目標,設計好預習提綱,然后引導學生寫出預習中的收獲即本節重難點,最后讓學生集體交流預習體會,互相評點,互相促進。這樣進行一段時間后,學生養成了習慣,教師就可以稍放開手,只提供學生章節知識目標,要求學生自己列出預習提綱,進行自行預習。這樣的好習慣一旦養成,學生將終生受益。
科學預習是基礎,科學聽課是關鍵。對一節課教學內容掌握的好壞,很大程度上決定聽課的效果。怎樣才算科學的聽課方法?過去倡導的聽課要“專心”、“不走神”,把精神集中到教師的講授內容上,被動地緊緊地跟在教師的后面亦步亦趨已不適應當今教育的時代要求,不適應新教改倡導的“主動學習”的新理念。科學的聽課方法就是引導學生把思維跑到教師前面去。當教師在語文課堂上每提出一個問題時,讓學生先試著去領悟,去找答案,去回答解決它。甚至在聽課進程中鼓勵學生自己設想,該提出什么問題了,該聯系什么語文知識了,該得出什么結論或啟發了。如果達不到大幅度的超前,也要爭取設想教師正說著的這句話的下一句是什么。總之,讓學生思維跑到教師的前面去,讓學生真正體味到思維的樂趣,體味到科學聽課的樂趣。
復習是每一個學生都要經過的一個重要環節。復習指對已學過的知識進行溫習、鞏固和延伸,它是一個系統提高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要指導學生科學的復習方法。
著名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告訴我們學習完成之后,越是早復習就越能收獲大量知識,因此養成及時復習的習慣很重要。及時復習法就是要求學生每天認真整理自己聽課時跑到教師前面去的思維,同時對知識點要進行梳理歸納,達到對課文內容融會貫通。每章講完后還要指導學生進行整理歸納。學生可在整理總結的過程中發現知識間的內在聯系,連點成線,織線成網,使知識系統化,網絡化,便于學生掌握。
在第一階段學習目標完成后,還要指導學生對每節知識重點進行精讀復習,即把每節課中篩選出來的知識重點再進行一次集中復習,對每個知識結構及其重點要理解深刻,熟練掌握,從而達到“視聽能認知,思考能理解,口述能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