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終結論之后的哲學與藝術
“藝術終結”概述
黑格爾認為,藝術的最高職能對于現代人來說已是過去的事,因此,藝術喪失了真實和生命,不再具有以往的必需和崇高地位。藝術作為絕對精神的一種感性表現,因其有限性終將讓位于宗教和哲學。然而,黑格爾的觀點存在悖論:雖然藝術讓位于哲學,但具體的藝術現象并未終結。
二十世紀,阿瑟·丹托對這一觀念進行了進一步的探究。他認為,現在的觀念藝術雖然壯觀,但是其存在于深奧的理論基礎上,這也導致大眾對當代的觀念藝術越加難以理解。其在《藝術的終結》一書中寫道:“……不過這些前不久的作品顯示了另一種特色,那就是對象接近于零,而其理論卻接近于無限,因此一切實際上最終只是理論,藝術終于在對自身純粹思考的耀眼光芒中蒸發掉了,留存下來的仿佛只是作為它自身理論意識對象的東西。”阿瑟·丹托認為,藝術終結并不等同于藝術的消亡,而是藝術史敘事模式的改變。藝術發展史的終點就是藝術認識到自己是“藝術界”的產物,是理論解釋的結果。一旦認識到自己的本性,藝術發展的歷史就走到了盡頭,因為作為理論解釋的藝術其實就是哲學藝術最終在哲學中終結了自己的發展。
當代藝術最引人注目的特點在于其不斷自我否定、更新的能力。西方現代藝術的歷史進程充滿了對自身的反思和破壞,以至于多次被宣告“終結”。然而,這種“終結”并不意味著藝術的消亡,而是強調“為藝術而藝術”的藝術自律論的消亡。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由于商品經濟和消費主義的興起,藝術自律逐漸失效,藝術開始與生活重新融合,最終實現了藝術自律的終結。
日常審美的生活化
目前,傳統的藝術標準已無法應對藝術領域的多次巨變。從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到波普藝術和后現代藝術,藝術家們不斷嘗試將日常生活納入藝術創作。從杜尚開始,新興藝術思潮不斷挑戰原有的藝術范疇與價值體系,藝術領域的滯后性與闡釋困境不斷顯現,裝置類藝術、數字藝術等已然成為藝術界的新寵兒。這也表明藝術不再是一個明確的范疇,而是與生活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新的表達方式。
然而,這也帶來了美的泛濫和審美疲勞的危機,藝術本身的精神性實際上遭到了破壞,其商品價值遠高于藝術價值。藝術和生活之間的緊張關系不可避免地需要重新平衡,人們需要認真思考其融合的關系。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出現正是對這一矛盾的一種辯證回應,反映出藝術在與生活交互的過程中不斷演變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當代藝術的發展困境
在全球化和消費主義的影響下,藝術作品被市場需求驅動,其商品化的趨勢愈演愈烈,藝術家的創作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商業利益的牽制。源于18世紀唯美主義的“為藝術而藝術”這一理念,在工業社會的發展中逐漸式微。例如,安迪·沃霍爾的作品《金寶湯罐頭》和《布里洛盒子》等,就體現了藝術與商業結合的趨勢。前文提到的“日常審美生活化”就是藝術與生活再度結合的結果,畢竟藝術始于生活也與生活密不可分。當代藝術強調觀念的重要性,創作往往聚焦于思想、哲學或社會問題,而不僅僅是形式和美感。觀念藝術就是這一時期的典型產物,它的核心在于藝術作品傳達的理念,而不是物質形式的作品本身。這種觀念的自由使藝術家能夠探索更廣泛的主題和表達方式。許多當代藝術作品以解構傳統為目標,試圖通過顛覆和反叛來表達新的觀念。然而,這種對傳統的否定和挑戰有時會導致藝術作品變得晦澀難懂,難以被大眾接受和理解,導致大部分觀眾的藝術敏感度逐漸降低,出現了審美疲勞和美感鈍化的現象。觀眾在面對層出不窮的藝術作品時,如果缺乏一定的理論知識,往往難以產生真正的情感共鳴和審美體驗。
后現代主義之后的美學及審美理論也提倡多元化和包容性,但這也造成了評判標準的缺失。當代藝術價值的評判變得主觀和多樣化,關于藝術的目的、藝術的解釋甚至藝術是否終結的討論成為哲學觀點的陣地,藝術進入一個極為自由的時期。
目前,各種新興藝術形式層出不窮,許多藝術家開始嘗試使用數字藝術或者虛擬現實技術等制作藝術品。但筆者認為,藝術家不需要過于抵制人工智能等工具的運用,因為這是科技進步必將帶來的“陣痛”,就如同二十世紀照相技術的產生對于傳統寫實繪畫的打擊。當今的藝術家需要不斷適應和掌握新技術,在利用新事物的同時,也要避免對他們產生過度依賴。
(作者單位:四川音樂學院成都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