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是歷史演進中累積的寶貴遺產,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和教育價值。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與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此后,小學語文教材中融入了更多民俗文化元素,這些元素的教育意義也日益顯著。如何充分利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元素提升教育質量,成為探索小學語文教材教育潛能的關鍵課題。
小學語文教材中民俗文化元素的教育價值
文化傳承價值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元素包括傳統文學、民間藝術等,都擁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需要不斷保護和傳承下去。學生通過教材中的民俗文化元素,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民俗文化的來源及其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產生對這些民俗文化的學習興趣,從而促進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如通過學習教材中端午節劃龍舟、包粽子的傳統習俗,學生能夠增進對端午節背后歷史文化的認知,有助于更好地傳承和發展端午節相關習俗及其背后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操。
知識教育價值
民俗文化元素之所以能被納入小學語文教材,根本原因是其具備一定的教育功能,學生能夠在接觸和學習這些民俗文化元素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語文綜合素養,進而實現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如“狐假虎威”“濫竽充數”等成語源于一定的民間故事,學生通過對相關民俗文化的學習,能夠強化對成語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再如“瑞雪兆豐年”“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等諺語,既富有生活智慧,又能讓學生學習到形象的表達方式等。
品德培育價值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崇尚德育的民族,有很多流傳至今的民俗文化,其中不乏德育元素。比如蘊藏著樸素價值觀的傳統技藝,充分體現了勞動價值論,能強化學生的勞動觀念,培養學生崇尚勞動的良好品格。重陽節、清明節等傳統節日也蘊藏著豐富的情感價值觀,通過學習傳統節日文化,學生能培養出尊老愛幼、親近鄰里的良好品質。
審美培養價值
大到民族服飾、民族歌謠,小到手工藝編制、木雕、石雕,每一項傳統文化都具備藝術價值,都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教學資源。例如,通過接觸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剪紙民俗文化元素,欣賞剪紙作品的精美圖案和細膩工藝,學生能夠感受到民間藝術的魅力。再如,通過接觸小學語文教材中少數民族服飾民俗文化元素,了解不同民族在服飾設計理念、色彩搭配、配飾穿搭等方面的習俗,學生能夠增強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中民俗文化元素挖掘與應用現狀
挖掘深度和廣度不夠
一些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仍然堅持以知識傳授為核心的教學理念,僅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元素視為傳授知識的工具,忽視了這些元素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方面的重要作用。他們對民俗文化元素的挖掘深度不足,未能深入探討這些元素的歷史根源、文化背景及其在當代的意義,導致學生對民俗文化的理解停留在表面,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例如,在講解春節習俗時,教師往往只是簡單地告訴學生春節期間需要貼春聯、放鞭炮,卻未向學生介紹其他相關知識。此外,一些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視野相對狹窄,局限于教科書,未能將視野擴展到教材之外,去探索和挖掘生活中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元素。
實踐性教學活動欠缺
一些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傾向于口頭講解民俗文化元素,而不是通過實際行動引導學生親身體驗這些文化,導致學生對民俗文化的理解相對膚淺,民俗文化教育的潛力未能得到充分開發。例如,在教授中秋節相關民俗文化時,教師僅限于口頭介紹節日的起源和習俗,如吃月餅和賞月,未能安排學生親手制作月餅或在操場上賞月。同樣,一些教師在校園內分析民俗文化元素時沒有將這些元素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學生未能親身體驗民俗文化的魅力。
未實現元素的系統整合
為了滿足教學需求,教師需要打破語文教材中素材的傳統編排順序,按照特定的模式重新整合,更有效地發揮教材的教育作用。這是新時代小學語文教學目標對教師資源整合能力提出的新挑戰。令人遺憾的是,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仍舊遵循舊有的模式,機械地依照教材的年級和單元順序進行教學,缺乏對教材素材的靈活運用和管理,特別是在處理教材中的民俗文化元素時,往往未能對這些元素進行有效的分類和整合,導致相關教學不成體系、不夠系統。
小學語文教材中民俗文化元素挖掘與教學建議
增加民俗文化元素挖掘的深度和廣度
一方面,小學語文教師要通過查閱書籍文獻、觀看影視作品等形式加強對民俗文化的學習,增進對民族文化的了解,為增加對民俗文化元素的挖掘深度奠定基礎。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既要圍繞教學需要運用民俗文化元素,又要在教學活動中注重發揮民俗文化元素的育人功能,為學生全面系統地剖析民俗文化。在講解春節民俗文化時,教師不僅要告知學生春節的傳統習俗,還要告知學生這些傳統習俗背后的原因,如貼春聯和放鞭炮是為了趕走年獸,相互走動拜年則是對彼此的祝福等。另一方面,小學語文教師還要拓寬教材中民俗文化元素的外延,擺脫唯教材論的觀念束縛,將地方性民俗文化引入教學體系,讓學生感受到民俗文化的客觀存在。如在講解傳統技藝時,教師要將本地的刺繡、泥猴、木雕、竹編等傳統技藝納入素材系統,強化學生傳承傳統技藝的意識。
提升民俗文化元素教學的實踐性
一方面,小學語文教師要結合教材民俗文化元素,積極開展民俗文化的實踐活動,增進學生對民俗文化的理解。如在端午節來臨之際,教師講解端午節的由來后,可以組織學生一起包粽子,讓學生在實踐中了解粽子的制作過程,感受端午節的氛圍。在講解剪紙藝術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剪紙實踐,讓學生親手制作剪紙作品,體驗民間藝術的樂趣。另一方面,小學語文教師要樹立家校共育的觀念,與家長密切溝通,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元素與生活中的民俗文化元素關聯起來,讓學生在生活中持續深化對民俗文化的理解,如讓學生家長周末帶孩子參觀本地的民俗博物館,了解民俗文物、民俗歷史,增強學生對民俗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分門別類進行民俗文化元素整合教學
小學語文教師要樹立系統觀念,加強對教學教材的研究,對教材中的民俗文化資源進行分類整理,開展整合教學,構建學生的系統知識架構。如二年級下冊的《傳統節日》、三年級下冊的《中華傳統節日》以及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都包含節日類民俗文化元素。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嘗試以傳統節日為核心,整合相關單元及其他課本資源,開展系統性的教學活動。又如整合各年級語文教材中涉及節氣文化的教學素材,向學生系統闡述節氣的歷史文化背景、現實生活意義等,讓學生對節氣文化有更加全面、系統的認識。
總之,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民俗文化元素,這些元素不僅能滿足教學活動的需求,還能成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寶貴資源。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的民俗文化素養,增強運用這些文化元素進行教學的靈活性和系統性,以提高綜合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甘肅康縣望關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