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30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出臺《2024—2026年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
《實施意見》提出,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以推動科技自主創新、智能綠色低碳發展為路徑,支持廣大農民群眾及農業生產經營組織購置使用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引領農機研產推用全鏈協同,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高質量發展。
《實施意見》強調,在支持重點方面著力突出穩產保供。以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為著力點,將更多先進適用機具有序納入補貼范圍,聚焦機播(機插)增產和機收減損,重點支持高性能播種機、智能高速插秧機、大型智能高端聯合收獲機械等有助于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丘陵山區農業生產急需、農機裝備補短板、農業其他領域發展急需,以及事關國家重大戰略實施的農業 機械(以下統稱“重點機具” )的推廣應用。
《實施意見》提出,在補貼資質方面著力突出自主創新和安全可控。以推動農機產業自主安全可控和高質量發展為導向,鼓勵大型大馬力高端智能農機裝備和丘陵山區適用小型機械研發制造推廣應用先導區(以下簡稱“‘一大一小’先導區”)承建省份開展鑒定機制創新,開辟急需適用農機鑒定“綠色通道”,在協同建設“一大一小”先導區省份間開展創新產品補貼資質互認。科學規范采信農機產品質量認證和第三方機構檢驗檢測結果,有力有效提升農機鑒定能力,加快推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機新產品取得補貼資質。農業農村部會同財政部等部門適時對農機產品質量認證結果、第三方機構檢測結果組織抽查,強化抽查成果運用,將認證結果或檢測結果質量較差的認證機構或第三方機構納入“黑名單”,對其出具的認證結果或檢測結果不予采信,并以適當方式通報。
《實施意見》強調,在補貼標準方面著力做到有升有降。推動地方結合區域農業生產特點、農機化發展階段和需求,實施差異化補貼。提高部分重點機具補貼額,測算比例從30%提高到35%,其中包括經省級及以上農機鑒定(認證)機構鑒定或認證(可采信有資質的檢驗檢測機構的報告) 并報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備案的新能源農機 (混合動力或電動等重點機具)。對省級支出責任按規定履行到位且補貼資金能夠滿足兌付需求、不存在購機補貼兌付難和兌付慢問題的省份,在資金總量控制前提下,可適當提高區域內嚴重不足、生產急需的移動式烘干機、履帶式拖拉機、履帶式收獲機補貼額,測算比例最高不得超過 40%。對區域內保有量明顯過多、技術相對落后的機具,實行降低補貼標準、退坡處理直至退出補貼范圍。
《實施意見》指出,在實施創新方面著力支持先行先試。深化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試點,逐步推廣與農機作業量掛鉤的兌付補貼資金的操作方式。鼓勵有關省份探索對參與防災減災的機具達到一定作業量后適當給予應用補貼的方式方法。持續實施好農機研發制造推廣應用一體化試點,加快先進適用短板創新機具研發制造、熟化定型和推廣應用。 穩妥有序安排符合條件的“ 一大一小” 先導區承建省份優先開展相關試點工作。
《實施意見》指出,在風險防控方面著力提高監管水平。運用全國農機作 業指揮調度平臺及地方平臺,推進補貼機具唯一身份識別,發揮大數據信息優勢,提升違規行為排查和監控能力。強化屬地管理責任和多部門聯動,完善省、市、縣三級監管機制,全流程加強補貼機具研產推用各環節監督管理。 鼓勵支持農機行業協會發揮引領行業自律功能,強化社會監督。
《實施意見》強調,在補貼兌付方面著力提升服務效能。
《實施意見》還對補貼對象、補貼標準,以及資金分配和使用做了明確規定。
《實施意見》重點強調,要嚴格實施要求。一是加強領導,明確分工。二是創新鑒定,強化支撐。三是優化服務,提升效能。四是公開信息,接受監督。五是加強監管,嚴懲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