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社會創業是一種以創造社會價值為核心,同時追求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創業形式。以武陵山脫貧地區鄉村企業為研究對象,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方法,研究個人因素、支撐因素和反饋因素對武陵山脫貧地區鄉村企業社會創業意愿產生的影響;結合研究過程中的實際情況,闡述武陵山脫貧地區鄉村企業社會創業中存在的問題;最后,從動機誘發、過程保障、協同共生等3個視角對該地區鄉村企業社會創業激勵機制提出建議。
關鍵詞:社會創業意愿;個人因素;支撐因素;反饋因素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4)9-48-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9.010
0 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推進鄉村振興做出了深刻論述和全面部署,明確提出了鄉村振興的總要求和總目標: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社會創業是振興農村地區的有效途徑,應關注鄉村地區對社會創業者的培育,以進一步振興鄉村。武陵山脫貧地區位于湖北省、湖南省、貴州省和重慶市的交會處,地理范圍廣,資源優勢顯著。1949年后,武陵山地區逐漸擺脫了貧窮和衰弱,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但由于獨特的自然地理、文化歷史和社會經濟條件,武陵山地區很難在短時間內從根本上改善以往積累的貧困狀況,與中國中東部地區相比,武陵山地區仍然處于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洼地。在此背景下,研究武陵山脫貧地區鄉村企業社會創業行為的激勵機制,探討個人因素、支撐因素、反饋因素與社會創業意愿之間的作用關系,為該地區社會創業提供可資借鑒的參考。
1 文獻回顧與研究假設
社會創業激勵機制,本質上是個人或企業在社會環境引導下形成社會創業意愿進而轉化為社會創業行動的過程。社會創業行為的產生,依賴于社會創業意愿,而創業意愿則受個人因素、支撐因素和反饋因素三者的相互作用影響。
1.1 個人因素與社會創業意愿
個人因素通常指的是影響一個人行為、決策和表現的內在特征和屬性。在社會創業意愿的形成過程中,個人因素可能包括個人的性格、經驗、知識、技能、社會認知、情緒智力、自我效能感等。王玙頡[1]研究發現,內蒙古自治區居民的個人特質,包括風險容忍度、成就需要、創新性及內控特質,與創業意愿表現出顯著的正向相關性。李姍霖[2]的研究結果表明,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個體更傾向于進行社會創業,因為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對社會產生積極影響。閆曉涵[3]研究認為具有更強的創業自我效能的個體會有足夠的意向去進行創業活動,創業自我效能的強弱程度顯著影響著創業意圖。NIKOLAOU等[4]研究發現具有較高情商特質的人會更傾向于參與創業活動,因為他們可以輕松地處理工作壓力,從而更輕松地面對創業難題。這些研究均表明,包括個性特質、社會責任感、風險承受能力、創業自我效能、情商特質等的個人因素,對社會創業意愿有著重要的影響。
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設H1:個人因素正向影響社會創業意愿。
1.2 支撐因素與社會創業意愿
支撐因素通常指的是那些能夠支持某個過程、活動或系統正常運行和發展的各種條件和資源。大多數學者認為政策支持是社會創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積極作用。政府不僅可以通過籌集資金、減稅等政策為社會企業降低運營成本、增加利潤,還能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和社會力量參與社會創業。宋曉凡[5]研究發現,在社會創業發展的早期階段,政府財政政策的精準支持可以有效緩解資源約束,幫助社會企業獲得關鍵資源。劉國芳[6]研究指出,社會創業者在開啟社會創業時,其創業意向受到社會資本的影響。肖為群等[7]研究提出,科技與創新環境對社會創業意愿有著顯著的影響。趙向陽等[8]研究發現,很多企業創業活躍程度之間所呈現的差異與當地文化的發展存在顯著的關系,最終得出企業所處地域的文化影響當地企業的社會創業意愿的結論。綜上所述,政策、資金、科技與創新環境、地域文化等,均會顯著影響社會創業意愿。
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設H2:支撐因素正向影響社會創業意愿。
1.3 反饋因素與社會創業意愿
李姍霖[2]研究發現,當社會創業者深入調查弱勢群體并了解社會問題時,他們會通過個人同理心產生利他動機,從而激勵他們發起以解決社會問題為核心目標的社會創業活動。在社會創業活動中獲得的社會認可、自尊、滿足感和成就感進一步激發了個體的自利動機,保持了社會創業的方向和強度。孫藝卓[9]指出,社會企業運行外部要素的企業主要指給予社會企業支持的企業,這類企業負有較大的社會責任,對社會問題較為關注。與此同時,此類企業需要通過應對社會問題來提高自身社會地位和樹立良好的企業信譽,也為其他企業樹立了榜樣,具有示范性作用。湯淑琴等[10]研究指出,在創業研究領域,具有創業經驗等先前經驗的企業更愿意參與社會創業活動,因為創業企業在過往的創業相關活動中所積累的知識和技能,使得社會企業創業成功的信心增強,二次創業的意愿也更強烈。因此,社會認可、企業信譽、社會地位、社會經驗等反饋因素,對社會創業意愿有顯著性影響。
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設H3:反饋因素正向影響社會創業意愿。
通過文獻梳理可知,目前國內社會創業普及程度和發展水平相比國外還存在一定差距,國內學者在對社會創業進行研究時,多從意愿或動機的角度進行分析,因此難以與傳統的社會創業意愿區分開。隨著社會創業實踐發展和學術界對社會創業者關注度的提升,還需進一步深入研究。針對激勵機制對社會創業的影響因素問題,國內學者的研究相對較少,目前國內還沒有較為成熟的研究成果。此研究基于對武陵山脫貧地區鄉村企業社會創業行為激勵機制的研究,闡釋社會創業賦能鄉村振興的現狀,提出新形勢下武陵山脫貧地區開展社會創業的實踐路徑,以主動對接鄉村振興。
綜上所述,此研究的概念模型如圖1所示。
lt;E:\2024年工作\鄉村科技\5月\5上\5上知網\5上內文\Image\D6224047-DA4C-46f3-AE35-8CA78FD68B55.jpggt;
圖1 概念模型
2 研究設計
2.1 樣本數據收集
為保證樣本數據的科學性與準確性,在大量閱讀與收集相關文獻資料的同時,采用自編問卷,通過面對面訪談、電話訪問、郵件調查等方式對武陵山脫貧地區鄉村企業進行社會創業意愿的調查。此次調查從2023年11月開始至2024年3月結束,歷時5個月,總共回收問卷327份,篩選掉有明顯數據邏輯不清晰、信息缺失嚴重的問卷后,獲得有效問卷305份,問卷有效率為93.27%。有效樣本基本情況描述性統計分析如表1所示。
2.2 問卷設計
為保證問項的合理性和易理解性,在閱讀大量文獻及對部分武陵山脫貧地區鄉村企業事前訪問的前提下,經過預調查反饋對量表中的題目進行嚴格篩選與修正,確定最終問卷。采用李克特量表進行評分,有“非常不同意”“較不同意”“一般”“較同意”“非常同意”5個量級,每個量級對應的分數為1分、2分、3分、4分、5分。同時,為防止將亂寫亂填、無效的問卷納入有效問卷中,此次問卷設置了一道測試問卷有效性的題目。各變量測量題項如表2所示。
2.3 模型構建
為研究武陵山脫貧地區鄉村企業社會創業意愿,構建模型見式(1)。
["""""" SW=α0+α1PF+α2SF+α3FF+α4EDU+α5EP+α6EN+α7YE+α8ES+ε]""""""" (1)
式(1)中:被解釋變量為社會創業意愿(SW),解釋變量為個人因素(PF)、支撐因素(SF)、反饋因素(FF)。其中,學歷(EDU)、企業職位(EP)、企業性質(EN)、企業成立年限(YE)、企業規模(ES)為控制變量。
3 實證分析
3.1 信效度檢驗
在正式分析前,運用SPSS 22.0統計軟件對測量指標進行信效度檢驗。信效度分析結果顯示,量表整體的Cronbach's α值為0.949,其中個人因素、支撐因素、反饋因素和社會創業意愿的Cronbach's α值分別為0.865、0.849、0.786和0.890,表明量表內部一致性較好;問卷KMO值為0.890,大于0.7,Bartlett檢驗卡方值為4 150.080,顯著性值為0.000,小于顯著性水平0.01,說明量表有效性較強。
3.2 多重共線性、異方差、序列相關檢驗
為確保回歸分析的準確性與有效性,對檢測變量進行多重共線性、異方差和序列相關檢驗是十分必要的。多重共線性檢驗的VIF值顯示,被調查者學歷、企業職位、企業性質、企業成立年限、企業規模、個人因素、支撐因素、反饋因素的VIF值分別為1.010、1.019、1.023、1.008、1.029、3.663、1.834和4.771,均小于10,表明上述變量之間不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異方差檢驗則采用殘差散點圖,最后結果顯示,殘差項的散點圖呈現無規律分布狀態,表明此研究構建的模型中也不存在異方差情況。此外,通過Durbin-Watson檢驗得出DW值為1.795,接近于2,說明不存在序列相關問題。綜上所述,此研究構建的回歸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線性、異方差等問題,并且通過了序列相關檢驗,可以展開進一步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及相關研究假設的檢驗。
3.3 相關性分析
對各變量間的相關關系檢驗采用皮爾遜相關系數法,結果如表3所示。
注:**表示在0.01的置信水平下,相關性是顯著的。
由表3可知,在0.01的置信度水平下,各變量相互之間均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社會創業意愿分別與個人因素、支撐因素、反饋因素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
3.4 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在模型通過相關數據的多重共線性、異方差、序列相關檢驗及進行皮爾遜相關系數分析的基礎上,運用SPSS 22.0統計軟件展開更深層次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選用具有解釋性回歸分析特征的強迫進入變量法(Enter Method)對研究假設進行檢驗,如表4所示。
表4多元回歸結果顯示,個人因素、支撐因素與反饋因素的標準化回歸系數均為小于1的正數,且在0.01的置信度水平下有顯著的統計意義,表明個人因素、支撐因素和反饋因素都對武陵山脫貧地區鄉村企業社會創業意愿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假設H1、H2和H3成立。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此研究以武陵山脫貧地區為考察區域,探討激勵機制對此區域鄉村企業社會創業行為的影響,并以調研所得數據展開實證分析,主要得到如下幾方面結論。第一,與前文假設一致,個人因素、支撐因素和支持因素均能正向影響武陵山脫貧地區鄉村企業的社會創業意愿。第二,鄉村企業的社會創業意愿分別與個人因素、支撐因素、反饋因素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比較而言,脫貧地區鄉村企業的個人因素和支撐因素對其社會創業意愿的影響效應接近,明顯高于反饋因素。同時,各變量相互之間均存在顯著的相關性,且個人因素與支撐因素之間的相關性較個人因素與反饋因素的高,反饋因素與支撐因素之間的相關性較反饋因素與個人因素的高。第三,學歷和企業性質顯著正向影響脫貧地區鄉村企業社會創業的行為,企業成立年限和企業規模的影響不顯著。學歷影響顯著的原因可能是,此研究絕大多數被調查者的學歷是大學本科,不僅有豐富的知識儲備,而且具備一定的創業動力和能力。企業性質不同,其發展目標也會有差異,從而影響企業的社會創業意愿。企業成立年限和企業規模之所以影響不顯著,則可能與被調查企業成立年限普遍較短及被調查企業規模普遍不大有關。
4.2 建議
武陵山脫貧地區鄉村企業的社會創業在各項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經過筆者的實地考察和綜合分析,發現鄉村地區的市場長期被排除在傳統市場之外,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問題需要解決。因此,需要政府、企業、社會各方共同努力,從動力誘發機制、過程保障機制和協同共生機制來全面推動武陵山脫貧地區鄉村企業社會創業的健康發展。
4.2.1 建立并逐步完善動機誘發機制
政府、教育機構和社會組織等應多方合作,加強脫貧地區鄉村企業的創業教育,提供創業培訓、創業指導、技術咨詢、市場分析等服務,幫助鄉村企業及其員工明確創業目標和增強創業意識,找到適合自己的社會創業模式和發展路徑,并將此項工作與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等戰略目標相結合,提高鄉村企業及其員工對社會責任的認識和擔當。同時,加強脫貧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交通體系,改善企業生產環境,為引進生產能源和技術人才資源奠定基礎;并在此基礎上,挖掘和整合脫貧地區的優勢資源,如特色農產品、文化旅游等,通過創新和品牌化戰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增加產品附加值。通過內部調整、外部合作等方式來整合內外部技術、人才、能源等資源,進一步開發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和服務,提高市場競爭力,由此提升鄉村企業的社會創業動力,推動社會創業行為的深入發展。
4.2.2 建立并逐步完善過程保障機制
以脫貧地區的政府為主體,針對當地鄉村企業制定專門的創業扶持政策,包括市場準入、土地使用等方面的優惠政策;設立鄉村企業社會創業專項資金,用于支持創業項目的啟動、運營和擴大規模。政府通過設立引導基金、實行稅收優惠等方式,吸引社會資本投入鄉村企業的社會創業項目。當地政府則同步進行普惠金融增量擴面,加大普惠金融貸款投放力度,提高小微企業貸款增速,落實助企紓困政策,推動普惠金融貸款占全部貸款余額的比重持續提高,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鄉村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降低貸款門檻和利率,加大對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與此同時,建立跨部門協調機制,成立專門的協調機構或委員會,負責整合社會各部門資源,形成政策合力,推動政府、金融機構、企業等多方參與,共同構建信用擔保體系,以促使鄉村企業維持并持續推進自身經濟體系的完善和發展,共同支持鄉村企業的社會創業。
4.2.3 建立并逐步完善協同共生機制
在武陵山脫貧地區,建立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等多方參與的協同共生機制,是對企業社會創業的有力支持。當地應通過宣傳教育、培訓等方式,提高各方對協同創業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培養協同意識;通過政府主導或企業合作,建立信息共享平臺,搭建溝通橋梁,定期發布市場信息、政策信息、技術信息等,降低信息獲取成本,提高信息透明度,增進各方的了解與信任。加強信息共享和資源整合的同時,應鼓勵企業間開展合作與競爭,促進產業協同發展,提高整個產業鏈的競爭力和創新能力。明確各方在協同創業中的責任后,需要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確保各方利益得到保障,加強利益主體的溝通和協調,減少利益沖突和矛盾。各方共同努力和合作,以實現鄉村企業和其他利益主體的互利共贏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玙頡.個人特質對創業意愿的影響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16.
[2]李姍霖.我國大學生社會創業動機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9.
[3]閆曉涵.多維度社會生態視角下大學生創業意愿影響因素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21.
[4]NIKOLAOU I, TSAOUSIS I.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the workplace:exploring its effects on occupational stress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Analysis,2002,10(4):327-342.
[5]宋曉凡.社會創業中創業者自我效能感與創業導向:集體效能感和政策支持的影響研究[D].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23.
[6]劉國芳.創業者社會資本與社會創業意向[D].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8.
[7]肖為群,趙延東.科技工作者創業意愿類型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科研管理,2021,42(6):25-31.
[8]趙向陽,李海,ANDREAS,等.創業活動的國家差異:文化與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交互作用[J].管理世界,2012(8):78-90.
[9]孫藝卓.社會企業影響因素及運行機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0.
[10]湯淑琴,蔡莉,陳彪.創業者經驗研究回顧與展望[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4,36(1):12-19.
基金項目:2023年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武陵山脫貧地區鄉村企業社會創業行為驅動機理與激勵機制研究”(JDCX20231000)。
作者簡介:李杰茜(2003—),女,本科生,研究方向:國際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