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花卉苗木產業是甘谷縣最具有活力的特色產業之一。近年來,花卉苗木產業在甘谷縣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美麗鄉村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時也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針對甘谷縣花卉苗木產業當前存在的問題,提出建立強有力的行業監管部門、建立花卉苗木創新繁育基地等發展對策,旨在帶動農戶脫貧致富,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關鍵詞:甘谷;花卉苗木;產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6.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4)9-58-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9.012
0 引言
“甘谷月季”于2022年成功申報并注冊為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這是甘谷縣花卉苗木產業發展的里程碑。為進一步提高縣域苗木生產水平,帶動種植農戶就業增收,進而促進花卉苗木產業全面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筆者通過實地調研,對該產業優勢、現狀和問題等進行了深入思考,提出解決問題的可行對策。
甘谷縣是渭河流域的農業大縣,擁有得天獨厚的花卉苗木種植條件。發展花卉苗木產業,是推動地方農業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方式,更是積極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舉措。
1 甘谷縣發展花卉苗木產業的優勢條件
甘谷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天水市西北部,渭河上游,總面積達1 572.6 km2,總人口超64.39萬人,常住人口超57.55萬人[1]。甘谷縣花卉產業“起步于民間,發展于民營”[2],廣大農戶以市場為導向,在渭河沿岸地區選擇適合種植的花卉。近年來,甘谷縣花卉產業發展迅速,已經成為種植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呈現勃勃生機。
1.1 花卉苗木種植區交通條件便利,地理優勢明顯
甘谷縣花卉產業主要分布在渭河川道區域,該地區的海拔為1 300~1 400 m。溫暖的氣候、完善的水利灌溉設施、豐富的水資源,加上深厚肥沃的砂壤土條件,為花卉苗木的引種、培育等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同時,該地區交通便利,物流發達,為花卉苗木的、運輸、遠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甘谷縣地處南北氣候交匯點,成為南花北上、東木西引的理想天然馴化場。
1.2 花卉苗木種植區域勞動力富足
甘谷縣人多地少,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務經濟也是全縣四大支柱產業之一,農戶在閑暇時間以務工為主,全縣年均輸轉勞動力11萬人(次)以上。近年來,甘谷縣政府高度重視花卉產業發展,主管部門通過花卉苗木產業的培育,讓更多的人在家門口就業。甘谷縣通過發展花卉產業,在種植區域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讓農民富足。在苗木繁育量最大的新興鎮和六峰鎮,甘谷縣第二中學和甘谷第六中學兩所高級中學吸引了眾多陪讀家長。這些家長利用閑暇時間務工賺錢養家,增加家庭收入,是當地花卉苗木繁育的主力軍。
1.3 花卉苗木繁育的技術優勢明顯
甘谷縣的花卉苗木繁育主要采用鋼架棚、溫棚、小拱棚等保護設施。據統計,甘谷縣用于花卉苗木繁育的節能日光溫室面積共6.5萬m2,大、中、小型棚共82萬m2,遮陰棚16萬m2。至于小拱棚,更是家家戶戶根據需求臨時搭建,靈活用于育苗,待育苗結束后轉為農作物種植時,農戶會自行拆除。長勢健壯的苗木一年內就可以出苗,收入為45萬~75萬元/hm2。多年的花卉苗木繁育種植實踐,使當地苗木企業和農戶積累了豐富的花卉苗木繁育、培育經驗。在渭河川道區,露地苗木扦插繁育、建育苗小拱棚、小拱棚田間管理(包括幼苗期管理、病蟲害防治等)等技術已經普及,幾乎家家都會育,人人可上手。從整地、施肥、扦插、培育、扣棚、灌溉、到除草、通風、移植,當地農民田間管理技術嫻熟,且培育的苗木健壯,病蟲害少,易于成活。
1.4 花卉銷售渠道較為成熟
甘谷縣現有1個月季實驗園、1個花卉市場,以及上百家花卉企業,其中大中型企業5家。多年來,這些企業依賴老客戶的線上訂購或上門采購進行花卉銷售,主要市場包括西藏、西寧、西安、河南、新疆、內蒙古等省(區市)。同時,一些大型企業和合作社積極拓展業務,走出甘谷,南下北上聯系花卉苗木業務,將自家繁育的優良種苗銷售出去,并將新的苗木品種和技術引進來。經過多年的努力,當地形成了較成熟的銷售渠道,常年從事銷售的人員超10 000人。
1.5 花卉苗木繁育資源潛力大、種質資源豐富、品類繁多
甘谷縣花卉苗木以月季為主,品類繁多,繁育苗木品類有100余種。這些苗木包括木本類和草本類等[3]。目前,甘谷縣繁育的灌木花卉苗木種類多達81種,如月季、玫瑰、水蠟、冬青衛矛等常見綠化苗木,其中以月季最為出名。目前,甘谷縣花卉苗木的種植面積已超667 hm2。
2 甘谷縣花卉苗木產業發展現狀和創新做法
2.1 花卉苗木產業發展現狀
甘谷縣為內陸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冬天無嚴寒,夏天無酷暑,晝夜溫差大。該地區的土壤pH值在7.5~8.5,為偏堿性土壤,土層深厚,土壤肥沃,適合月季等花卉苗木的生長[4]。
2.1.1 月季栽培成為縣內花卉苗木行業領頭者
甘谷月季素以花色艷麗、花香濃郁、花期長、花型碩大、刺少、抗旱耐寒、品種多等特點而著稱[1]。多年來,通過交流學習,甘谷縣從全國各地引進的月季品種有1 500種,自育品種有13種,現留存有600多種,其中以姚天基的“甘谷縣實驗月季園”取得成果最多。多年來,該月季園培育出了“冀城紅”“滿堂紅”“冀城和平”等多個月季品種,先后在中國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揚州世界園藝博覽會、第十屆中國花卉博覽會、首屆世界月季博覽會等大會上榮獲多個包括金獎在內的獎項。甘谷縣實驗月季園先后被評為“全國花卉生產示范基地”“中國月季基因庫”,成為月季產業國家創新聯盟中國花卉協會月季分會理事單位。甘谷縣成為西北最大的月季苗木繁育基地[1]。
2.1.2 花卉苗木種植產業形成良好格局
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增長,甘谷縣苗木繁育工作也逐漸增多。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結合傳統的生產基礎、資源、區位和社會經濟條件及因地制宜的原則,甘谷縣花卉產業逐漸形成相對合理的區域布局。甘谷縣花卉苗木種植主要分布在大像山鎮、新興鎮、六峰鎮、磐安鎮、禮辛鎮等5個鎮。新興鎮、六峰鎮種植規模較大,發展優勢比較明顯。該區域種植培育的花卉苗木品類繁多,品種齊全,苗木健壯,病蟲害少,易于成活,花卉苗木產業的觀賞、食用、藥用等價值也逐漸被開發利用。同時,甘谷縣也涌現出甘谷縣實驗月季園、甘谷縣天河綠化苗木有限公司等上百個花卉苗木繁育企業、合作社,推動縣域富余勞動力就業創業,帶動了花卉苗木產業快速發展。目前,甘谷縣已是甘肅省內花卉苗木生產大縣,也是西部最大的花卉苗木生產基地[5]。
2.1.3 花卉苗木種植人數多,經濟效益明顯
甘谷縣花卉苗木企業有100多家,從事花卉繁育種植的農戶有12 500戶,主要分布在新興鎮、大像山鎮、磐安鎮,從業人員有53 000余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50余人。其中,鮮切花種植面積為6.7 hm2,年銷售額高達2 000萬元,是該縣種植面積最多、銷售額最大的種類;盆栽植物種植面積為106.7 hm2,年銷售額達10 000萬元;食用與藥用花卉以玫瑰、月季為主,共種植267.0 hm2,年銷售額達2 100萬元。其余如種子用花卉、種苗用花卉、種球用花卉、盆景植物、花壇植物、鮮切葉植物、鮮切枝植物的種植總量也在200 hm2以上。甘谷縣露地花卉苗木產業發展已超266.7 hm2,年產值達4億元。
2.2 甘谷縣發展花卉苗木產業的創新做法
2.2.1 依靠龍頭企業建設,強化甘谷花卉苗木品牌
為做大做強甘谷縣花卉苗木產業品牌,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甘谷縣實驗月季園在六峰鎮籌建甘谷月季產業振興示范園。該示范園規劃占地面積為10 hm2,建設育苗聯棟溫室面積達32 000 m2,月季新品種組培繁育實驗室面積達5 000 m2,月季品種母本園面積達3 hm2,實驗品種月季種植面積達3 hm2。該示范園將保存甘谷月季所有品種,計劃收集全球絕大多數月季品種,并建立我國西北地區最大的月季種群基因庫。該示范園預計年產月季可達300萬株,年銷售額可逾1 200萬元。
2.2.2 依靠品牌助力農村集體經濟
甘谷月季產業振興示范園將六峰鎮蒼耳王村投資所形成的固定資產作為村集體資產入股企業,以黨建引領、租金入股的方式壯大村集體經濟。這一舉措進一步帶動了周邊散戶從事月季花卉苗木種植繁育,將六峰鎮打造成聯農帶農花卉培育種植中心,在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同時發展地方特色產業。六峰鎮通過當地產業發展村集體經濟的探索,可為其他鄉鎮發展花卉苗木產業提供有效示范。
2.2.3 積極探索政產學研合作體系建設
甘谷縣花卉苗木產業主管部門鼓勵花卉經營主體科學種植。縣內花卉苗木企業、合作社先后引進中國農業大學等多所高校專家教授到種植基地進行技術指導,開展科技合作,在持續抓好苗木繁育的同時,逐步提高自身苗木繁育科研水平。同時,在月季示范園區設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究生實習點,共同合作研發月季新品種和月季產品深加工技術。
3 甘谷縣花卉苗木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甘谷縣花卉苗木產業雖然起步早,但科技水平仍然不高,育苗技術比較傳統,規模化、產業化水平低,直接影響了花卉產業的全面健康可持續發展。
3.1 缺乏統一的行業監管
甘谷縣雖在早期成立了甘谷縣花卉協會和甘谷縣月季花協會,但協會的行業自律管理職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針對該產業,縣內主管部門又存在農業、林業、鄉村振興、市場監督等多部門監管的現象。相關單位職能交叉、職責不明確,導致制定的相關政策、措施時存在疊加或空白,造成了產業推進緩慢。產業經營主體無法向單一主管部門聯系,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花卉苗木產業的快速發展。
3.2 產業結構沒有得到良好調整
甘谷縣花卉苗木種植總體數量大,有80多家花卉苗木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上千戶農戶從事花卉苗木生產銷售。但種植較為分散,沒有進行連片開發,種植規模化和集約化程度低;種植大戶、合作社和種植企業分散經營,經營種類繁雜,有的經營綠化大苗,有的經營盆栽花卉。花卉種植結構沒有得到良好調整,沒有形成大的花卉市場,缺乏資金支持,繁育的花卉苗木品種單一,未形成產業化經營,導致當地花卉苗木產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總體水平不高。
3.3 沒有形成月季以外的特色種類
甘谷縣花卉苗木產業基礎薄弱,月季以外花卉苗木自給自足能力差,主要繁育大眾化綠化苗木品種。甘谷縣市場中的觀賞花卉及高檔的精品苗木少,鮮切花主要依靠調運,觀花、觀葉花卉則主要從陜西省、河南省引進,對當地花卉盆景和特色花卉苗木沒有進一步開發,水培觀賞植物僅限于個別花卉,無法滿足花卉苗木對外市場的供應,亟須建立大型花卉苗木示范園引領推動產業發展。花卉苗木企業在生產經營中缺乏長遠規劃、政府主管部門扶持投資開發項目較少、資金周轉緊張等因素,導致甘谷縣雖有豐富的植物種質資源,但沒有形成除月季以外的花卉苗木品牌。
3.4 缺乏專業技術人才,科研水平滯后
甘谷縣從業花卉苗木生產繁育的人員雖多,但專業技術人員較少,絕大多數從業者之前從事的是蔬菜和糧食種植,未接受較系統的園林和花卉苗木生產營銷、管理等方面的培訓。由于甘谷縣懂得花卉苗木繁育、栽培、養護等知識的專業技術人員少,現從業人員對新品種、新技術的接受能力較差,未成立花卉苗木研究開發機構,因此當地花卉苗木的生產以常規培育為主,無土栽培、組織培養等先進技術尚未充分應用,野生花木資源的開發利用也處于空白狀態。
4 甘谷縣花卉苗木產業發展對策
甘谷縣要想實現花卉苗木產業長期有效穩步可持續發展,應結合縣情實際,找準方向,精準施策,優化完善各項措施,全面提升花卉苗木產業的綜合實力。
4.1 建立強有力的行業監管部門
甘谷縣花卉苗木協會運作水平要進一步提升,自我管理能力要進一步加強,可通過行業協會制定具體工作規程,規范經營主體的自發行為。甘谷縣應對市場監管制定統一的標準和要求,明確主管部門并成立專業的花卉苗木股室,加強對全縣花卉產業從種植到銷售的統一監管和指導。
4.2 科技引領,建立花卉苗木創新繁育基地
甘谷縣在花卉苗木產業發展中應不斷追求科技創新,融入地域特色,著力培育西北干旱地區適宜的花卉苗木品種,提高花卉苗木的科學繁育水平,不斷引進花卉苗木新品種,改進傳統的花卉苗木管理方式,積極開展新技術、新品種試驗示范。甘谷縣應充分利用全縣花卉苗木產業的優勢條件,建設集旅游觀光、品種研發、產品展示于一體的月季種質資源庫和花卉苗木產業園。甘谷縣應通過科技研究、創新機制和政府扶持,積極引導企業、大戶、專業合作社建設一批基礎設施配套完善、產業相對集中、區域特色明顯的現代花卉苗木繁育基地。
4.3 健全研發體系,培育新型經營主體
甘谷縣在花卉苗木產業發展過程中,要注重新技術、新品種的不斷研發,建立完善的研發體系,突破產業發展瓶頸;相關經營者應注重新技術成果的轉化應用,開展病蟲害防治、加工技術、用途開發、產品研發等活動,對花卉苗木用途進一步開發,以延長花卉苗木產業鏈條。總之,甘谷縣應利用花卉資源優勢,走引育結合之路,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的花卉苗木經營主體。
4.4 充分利用當地的優勢條件,招商引資探索合作經營
甘谷縣花卉經營者應瞄準甘肅省內外城鎮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的市場需求,大力發展適銷對路的花木產品,積極開發抗風沙、抗干旱、耐貧瘠的花木品種;應充分利用淺山區的資源優勢種植大苗,渭河川道區種植小苗,并根據市場需求及時進行苗木更新,縮短培育周期,提高繁育經濟效益;應開發花木的食用、藥用、香料等用途,依托花卉苗木種植發展多樣化產業;積極探索發展花卉苗木產業與豐富的本土地域文化、生態旅游、餐飲、科普等領域相融合的業態,不斷挖掘花卉文化,如將甘谷縣天門山的宋代牡丹、國家級4A景區大像山的野生丁香與旅游文化相結合,進一步擴大花卉苗木的產業外延。甘谷縣應著力培育花卉產業龍頭企業,積極鼓勵農民工回鄉創業就業,引導民間資本進入花卉生產加工行業,以帶動花卉產業健康穩步發展。
4.5 加大宣傳力度,樹立花卉苗木品牌優勢,助力產業振興
2022年“甘谷月季”地理標志商標注冊成功,提升了甘谷月季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有助于促進甘谷縣花卉苗木產業快速發展,從而推動全縣經濟發展。甘谷縣應將甘谷月季推向互聯網市場,采用線上線下銷售模式,加強各地區花卉產業的連接、信息的溝通,促使花卉產業鏈條不斷完善。這可輻射帶動隴南市、定西市、白銀市、臨夏回族自治州、蘭州市等地區發展,可為500余人提供就業崗位。同時,甘谷縣也應在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開設專欄,利用節慶等方式進行專題宣傳,從而提升甘谷特色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
參考文獻:
[1]甘谷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甘谷縣志(1985—2011)[M].北京:中華書局,2019:263-267.
[2]周銑.伏羌縣志[M].揚州:廣陵書社,2020.
[3]張春竹.浙江省花卉苗木產業化發展與對策研究[D].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11.
[4]晏麗,李夏艷.張家界花卉苗木產業現狀與發展對策探討[J].湖南農業科學,2009(9):144-145,148.
[5]胡曉敏.第四屆中國花卉交易會:構建國際性花卉交易平臺[J].中國花卉園藝,2005(18):15.
(欄目編輯:李 菡)
作者簡介:張興俊(1980—),女,本科,高級農藝師,研究方向:中藥材種植和經濟作物技術示范推廣;孫明月(1983—),女,本科,助理園藝師,研究方向:花卉苗木栽培示范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