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對美好生活環境的向往也越來越強烈。目前,我國村莊發展及建設水平不斷提高,但與之相對應的環境污染問題也日益凸顯。綠美鄉村建設是推進鄉村振興的一次創新性探索,強調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在村莊發展建設進程中,應注意留住村莊底色的“綠”,同時也應注重裝扮體現鄉愁的“美”。基于此,以云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綠美鄉村建設為例,概述該縣綠美鄉村建設現況,分析當地綠美鄉村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對策建議,為其他地區綠美鄉村建設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瀾滄縣;綠美村莊;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4)9-87-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9.021
0 引言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需要[1],這種需要既要求物質文化的進步,也要求精神文明的提升。然而,中國鄉村發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影響著其全面振興。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使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生活品質的不斷改善使人們對居住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優美的生態環境越來越被人們重視。
云南省森林覆蓋率較高,但由于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人口密度大、人流量大的區域(如城鎮建成區及重要交通沿線)普遍存在綠化質量不高、美化效果不佳、生態產品匱乏等問題,使得云南省豐富多樣的植物種類、氣候類型和民族文化等資源優勢沒有得到充分展現。由于缺乏專業的鄉村建設人才、沒有統一的規劃和監管,大多數村莊建設沒有充分考慮村莊的基底條件和原居民的生產生活需求,側重于借鑒其他地區的成功經驗,但往往只追求外觀美化,打造出的村莊缺乏特色,變成了一味模仿的同質化鄉村。
為高質量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進程,努力提升鄉村品質和人居環境質量,2022年6月,中共云南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了《云南省綠美鄉村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以下簡稱《三年行動方案》),以鄉村振興為目標,大力開展鄉鎮、村莊綠化美化三年行動,加快建設一批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2]。
在新型城鎮化建設背景下,綠美鄉村建設需要充分體現各地區的文化內涵和地域特色,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礎上科學、穩妥、有序推進,努力打造村綠、景美的生態宜居村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加強對《三年行動方案》的深化落實,瀾滄縣積極圍繞鄉村自然生態保護、鄉村綠化美化、生態產業發展3個方面開展綠美鄉村建設行動,力求在保護鄉村自然生態的同時,提升鄉村的整體環境質量,并促進生態產業的繁榮發展。
1 瀾滄縣綠美鄉村建設現狀
近年來,瀾滄縣根據國家相關部門發布的政策,圍繞綠美鄉村的建設標準和需求,針對當地村莊的實際情況,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剖析,以問題為導向,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推動綠美鄉村建設取得了良好成效。
1.1 建設總量
根據瀾滄縣人民政府辦公室發布的《瀾滄縣基本縣情》,瀾滄縣共有165個村委會(社區)、2 702個村(居)民小組,戶籍總人口49.16萬人(常住總人口43.75萬人)[3]。瀾滄縣在全縣范圍內,以自然村為基本單位,推進《三年行動方案》的全面實施,重點圍繞城郊村、交通干道沿線村、古村名村和旅游風景區周邊村優先開展綠美鄉村建設。
《普洱市城鄉綠化美化規劃(2022—2031年)》明確,2022—2024年,瀾滄縣綠美村莊的建設目標是建成省級綠美村莊5個,市縣級綠美村莊579個;2025年—2031年,瀾滄縣綠美村莊的規劃目標是實現全域鄉村綠美,所有村莊100%建成綠美鄉村[4]。瀾滄縣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22年瀾滄縣成功創建省級綠美村莊1個,建設市縣級綠美村莊193個[5]。瀾滄縣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23年創建省級綠美村莊2個、市縣級綠美村莊193個;2024年目標任務是創建省級綠美村莊2個、市縣級綠美村莊193個[6]。
1.2 建設成效
根據瀾滄縣政府工作報告數據,2022年瀾滄縣深入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和“兩污”治理,新建自然村衛生公廁11座、衛生戶廁6 000座,實施23個自然村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及建設96座村莊生活垃圾收集亭,行政村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15.29%[5];2023年瀾滄縣完成157個村莊規劃編制成果縣級審批,新建衛生戶廁5 049座,完成79個行政村的生活污水治理,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設施覆蓋率達65.47%[6]。綠美鄉村建設行動開展以來,不僅村莊的人居環境和人民生態福祉得到了提升,綠色生態產業也得到了長足發展。
位于景邁山、邦崴及其周邊地區的村莊擁有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和豐富的茶文化景觀資源,這些村莊綠化基礎良好,村落文化積淀深厚,這一類茶園村落綠美建設示范性強。茶園村落依山而建,傍水而居,其四周古茶林環繞,生態環境優美,村落整體風貌、傳統建筑保存完整,人居環境優越,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活態”示范。古茶園村落環境營建中的生態智慧、鄉土植物的合理運用、綠色產業發展的積極經驗,能為其他鄉村的綠美建設提供寶貴經驗。例如,芒景村是位于瀾滄縣惠民鎮南邊的一個布朗族村落,地處“景邁千年萬畝古茶園”核心地帶,村莊四周古茶樹環繞,生態環境優美,人們走進芒景村就可以感受到大山與村落、茶樹與房舍、森林與茶人相伴相生。綠美鄉村建設行動開展以來,村莊綠化總量持續增加,鄉村美化質量不斷提升,各項綠美鄉村建設指標均有所提高,綠美鄉村提質升級促進地方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成效明顯。
瀾滄縣民族文化璀璨,其中的生態智慧彰顯出綠美鄉村建設的特色。其民族生態文化富集了當地居民對自然生態的尊重、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和豐富的生態管理模式,是綠美城鄉建設中的重要智慧來源。老達保村是一個典型的拉祜族村寨,村民依托綠美鄉村建設行動,在村域范圍內見縫插綠、串綠成林、串美成景,有力地推進了鄉村的綠美生態建設,在實現村綠景美的同時為村莊農文旅融合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
2 瀾滄縣綠美鄉村建設存在的問題
2.1 自然環境遭到破壞
傳統的城鄉建設發展模式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缺乏理想的鄉村經濟建設監管機制。為了增加經濟收入,人們開始大規模采砂、采林,對天然水體、山體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由于山體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原本翠綠的山脊變成了猙獰的亂石山,曾經清澈的河流變成了渾濁的“泥沙河”,曾經炊煙裊裊的鄉村景象也被陰霾籠罩,一度平衡的鄉村生態環境遭到了破壞。傳統的粗放型農業生產方式浪費了大量的耕地資源,過度耕種和不合理的土地管理導致土地質量下降,鄉村排污、垃圾處理不當導致水體、土壤和空氣受到污染,亂砍濫伐和過度開發導致生態系統喪失平衡,這些行為影響了村域環境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2.2 綠色空間缺失
多數村莊缺乏規劃,整體公共空間和綠地的郁閉度較低,綠化覆蓋率不足,公共空間地表裸露現象明顯,綠化效果欠佳,植物色彩和雅觀程度有待提高(綠化質量較差的道路廣場綠地如圖1所示)。公共綠地空間不足,綠化進程相對滯后。部分村莊的建筑密度高,綠化率偏低,整體綠地面積不足;且少有的綠地空間未得到專業管護,部分地表裸露,綠化空間品質不佳。庭院空間較為雜亂,整體綠化也較為簡單,多以盆栽進行裝點或簡單栽種幾棵喬灌木,鋪裝材料單一且缺乏地方特色。尚未形成層次豐富、自然舒適且具有鄉土特性的庭院景觀。
2.3 缺乏村莊特色
鄉村景觀存在同質化現象,盲目效仿現代化景觀風格,缺乏因地制宜的環境規劃設計,導致各類景觀小品形式相似。村莊環境的可識別度較低,減弱了鄉村風貌的創新性和吸引力,也對鄉村綠美建設的成效產生了不利影響。部分村莊鄉土樹種的應用不足,未能充分體現“適地適樹”的植物選擇原則。綠地類型單一,缺少多元綠色休憩空間。多數村莊的綠地以庭院綠化和道路廣場綠地為主,缺少公園綠地和生態景觀綠地等多元化的綠地類型。綠地整體綠化質量欠佳,植物配置隨意無序、景觀空間缺乏變化、休閑設施配置簡單,這削弱了綠地的公共服務功能,對村民的文化生活及社區互動產生了不利影響。缺乏文化內涵的茶馬古道村落景觀設計如圖2所示。
2.4 生態保護意識薄弱
部分村民在鄉村景觀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缺乏正確的觀念引導,對環境保護的理解并不充分,對新的保護理念認識也不夠深刻。他們往往只把注意力集中在怎么提高耕地效益上,忽視了對環保工作的重視,造成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在鄉村治理過程中,宣傳效果不佳是普遍存在的問題,這主要體現在宣傳內容的單調性和宣傳方式、渠道的局限性上[7]。由于相關部門對當地村民生活方式的了解不足,綠美鄉村建設的宣傳內容往往顯得寬泛而不具體,難以觸動村民的內心,不能引起他們的共鳴和關注。
2.5 管理維護欠缺
綠化建設中的“三分建、七分管”原則常被忽視。在綠化建設初期,政府積極投資建設了村莊活動廣場、綠化帶等,但由于在村莊建設過程中存在缺乏長期規劃、專業的管理維護人員不足、缺少有效的監管機制等問題,嚴重影響了鄉村綠化美化的質量和水平。此外,電力線、通信線、數字電視線相互纏繞、私拉亂接,房前屋后、場院內外積存垃圾堆、廢棄柴草堆、建筑垃圾堆,村莊主干道、巷道、過道等公共環境、公共活動空間私拉圍墻圍擋等現象,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同時嚴重影響了村容村貌。影響村容村貌的電線與塑料棚如圖3所示。
3 瀾滄縣綠美鄉村建設策略
3.1 保護淳樸自然鄉村環境
相關管理部門應保護好村莊周邊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生態資源,強化村落三生空間格局保護,保持鄉土景觀的風貌特征,加大力度保護和恢復村域周圍的古樹名木、護村林和風景林等自然植被,同時也要加強對鄉村裸露山體的修復[8-10];整合破碎農田,復墾閑置農田,鼓勵在田間地頭見縫插綠、碎地補綠,盡快形成農田林網,充分發揮環境的生態效益(改新村農田風貌現狀及其綠化美化效果如圖4所示)。嚴禁通過侵占山體、林地、水源地、道路等途徑來擴大私人建設用地范圍。保護鄉村傳統建筑、傳統街巷格局、公共空間等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內涵的人文景觀資源,及時修繕傳統歷史建筑,使其形制完好[11];局部調整基本保持歷史風貌的建筑,恢復其原有風貌特色,營造和諧美觀的整體視覺風貌。
3.2 合理布置鄉村綠化空間
瀾滄縣應合理布置鄉村綠化空間,提升“四旁”空間綠美質量,強化“四地”空間綠美成效。各村莊應整理、利用村內的邊角地、閑置空間等,秉持“田園風光是鄉村最美的風景,蔬菜瓜果是鄉村最好的綠化”設計理念,廣植鄉土樹種,適當增加休閑活動設施,打造鄉村休憩場所。
各村莊應加強庭院綠化美化,積極開展立體綠化建設,培植綠籬,凸顯植物配置的層次感,整體體量、色彩應與建筑物和諧匹配(籠蚌村庭院空間升級改造示意圖如圖5所示)。道路綠化以自由溫馨、能體現鄉土氣息為主,宜采用喬木列植或喬木和灌木混合種植的方式,多栽植花灌木和地被植物,入村道路綠美宜選樹形優美、適應性強、季相特征明顯的鄉土樹種;村內路旁空間應與宅旁空間統一協調規劃設計。
3.3 推動鄉村綠美產業發展
瀾滄縣應將鄉村綠美建設與生態產業發展相融合,深入挖掘鄉村的自然生態、歷史文化和田園景色等寶貴資源,促進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當地應推動庭院經濟、生態創意產業及鄉村休閑康養旅游業的創新發展,積極推廣林下經濟發展模式,打造森林觀光、林果采摘、森林康養、鄉村民宿、庭院經濟、生態旅游等鄉村旅游休閑觀光項目,推動鄉村環境持續向好,帶動村民增收致富,促進鄉村高質量產業開發與多功能綠色家園建設有效融合。
瀾滄縣應發展鄉村產業新質生產力,鼓勵村民運用新技術、新設備、新模式發展智慧農業,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促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瀾滄縣應立足區域特色發展產業,依托科技力量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注重產業鏈條中的環環相扣,提升其韌性和安全水平,保證產業發展的可持續性。例如,蒿枝壩村通過專家團隊常駐一線,手把手教、面對面指導的方式,提升了當地群眾林下三七、旱作水稻等種植技能和種植效益,以產學研相結合的方式,構建鄉村特色產業的科技鏈、創新鏈,從而支撐鄉村產業鏈高質量發展。
3.4 提高村民環境保護意識
推進農村文化建設,是對農民美好生活愿望的積極回應,對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事業、豐富鄉村文化生活、促進鄉村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作用。瀾滄縣應通過文化引導,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鞏固思想共識,營造文明村莊氛圍;應積極改變村民傳統的人主宰自然、控制自然的固有觀念,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牢固樹立綠色、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當地可組織村民自愿加入環保志愿者團隊,引導村民樹立既是環境保護參與者又是受益者的環保意識,共同參與村內的環保活動(如垃圾分類、植樹造林等),以實際行動提升環保意識;可利用廣播等宣傳媒介定期播放環保知識和案例,持續提升村民對環保的認知和行為意識。
3.5 建立健全長效管理機制
各鄉(鎮)要切實加強對綠美鄉村建設的組織領導,加強統籌協調,嚴格落實責任,要把綠美鄉村建設作為鄉村振興重要工作抓緊抓實,組建工作專班,層層壓實責任,建立健全工作機制,精心組織,扎實推進鄉村綠化美化工作,確保完成行動目標。各鄉(鎮)應按照《普洱市綠美鄉鎮建設導則》《普洱市綠美村莊建設導則》《云南省城鄉綠化美化植樹指南》要求,因地制宜制訂適合當地的鄉村綠化美化方案,明確當地適合種植的本土樹種和花卉,并按程序認真審核把關,適時適地適樹規范實施,確保行動取得實效。
4 結束語
村莊的綠化美化是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也是推進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根據瀾滄縣綠美鄉村的相關建設實踐,對綠美鄉村建設的情況進行了總結,并對建設經驗進行了探討,可為更多地區開展綠美鄉村建設提供參考與借鑒。
參考文獻:
[1]高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J].理論導報,2023(4):28-30.
[2]云南省農業農村廳. 中共云南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印發《云南省綠美鄉村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的通知[EB/OL].(2022-06-27)[2024-04-01].https://www.yn.gov.cn/
ztgg/ynghgkzl/sjqtgh/xdjhfa/202303/t20230323_
256802.html.
[3]瀾滄縣人民政府辦公室.瀾滄縣基本縣情[EB/OL].(2023-05-18)[2024-04-01].http://www.lancang.gov.cn/info/6977/727302.htm.
[4]普洱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公開征求《普洱市城鄉綠化美化規劃(2022—2031年)》意見的公告[EB/OL].(2023-11-06)[2024-04-01].https://www.puershi.gov.cn/info/14231/1491382.htm.
[5]瀾滄縣政府辦公室.瀾滄縣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EB/OL].(2023-02-15)[2024-04-01].http://www.lancang.gov.cn/info/61037/531592.htm.
[6]瀾滄縣政府辦公室.瀾滄縣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EB/OL].(2024-02-05)[2024-04-01].http://www.lancang.gov.cn/info/61037/729502.htm.
[7]汪倫.重慶彭水縣鄉村發展類型的區劃及其景觀特征識別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8.
[8]陸宇,宋建華.農旅融合背景下鄉村旅游發展問題及對策研究:以張家口市崇禮區為例[J].農業與技術, 2021,41(2):174-177.
[9]岳艷嬌,鐘穎.筑牢生態根基 建設綠美云南[N].云南政協報,2024-01-25(8).
[10]邵青.綠色發展理念下鄉村振興路徑研究[J].山西農經,2024(3):13-15,39.
[11]谷康,王怡舞,王浩.鄉村景觀治理模式的演變路徑及動力學機制研究 [J].中國園林,2024,40(2):57-63.
作者簡介:劉杰怡(2000—),女,碩士生,研究方向:風景遺產與傳統村落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