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國家安全是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重要基礎。必須全面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完善維護國家安全體制機制,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切實保障國家長治久安?!?024年是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10周年。10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國家安全方面作出一系列戰略性布局,國家安全體系基本形成,國家安全能力顯著提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電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家安全的系列重要論述,堅持政治統領、創新驅動、開放協同、底線思維,全力投身服務新時代國家安全事業,高質量高標準打造了一批可靠、可信、可控的電子信息技術、產品和服務,努力在推動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發揮戰略支撐作用。
立足強國強軍使命定位,踐行總體國家安全觀邁出堅實步伐
中國電科承襲了新中國電子工業完整的科研體系,履行軍工電子主力軍、網信事業國家隊、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職責。長期以來,中國電科努力把握新時代我國國家安全形勢出現的新特征新變化,發揮自身在電子信息領域專業覆蓋廣、技術積淀深、實踐場景豐富等優勢,積極推動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賦能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取得了一系列進展和成效。

聚焦服務軍事安全,著力建強支撐備戰打贏的新質戰斗力供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強國必須強軍,軍強才能國安。世界新軍事變革迅猛發展,現代戰爭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體系化、智能化特征日益顯現,能否充分解放和發展新質戰斗力,成為新時代強軍勝戰的關鍵變量。中國電科始終把提高人民軍隊打贏能力作為履行強軍首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聚焦預警探測、情報偵察、指揮控制、電子對抗、網絡通信等關鍵環節,打造空警系列預警機等一批骨干裝備,為我軍全面加強練兵備戰提供尖端技術支撐。著力提高聯合全域作戰支撐能力,推出面向網絡信息體系建設運用的系列電科方案,更好滿足我軍戰斗力建設和軍事斗爭需求。瞄準提升新興領域戰略能力,深入研究信息化智能化戰爭特點規律,加快推進無人智能等新域新質作戰力量以“主力”?“主角”融入作戰體系。
聚焦支撐科技安全,著力打造科技自立自強的大國重器??萍甲粤⒆詮姴粌H是發展問題,更是生存問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電子信息領域成為大國科技競爭博弈焦點,重點環節“脫鉤斷鏈”風險突出,前沿顛覆性創新的“技術突襲”也隨時可能發生。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只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中國電科始終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為服務國家安全的戰略支撐,瞄準高端芯片特別是通用計算芯片、核心元器件、先進制造等國家戰略急需,統籌資源配置、加強集智攻堅,自主研制的8英寸碳化硅晶片、大束流離子注入機、寬帶毫米波測試儀等系列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圍繞人工智能、先進計算、未來網絡等領域加強原創性引領性技術供給,黨政專用人工智能大模型、類腦芯片、量子計算機等一批前沿技術得到示范應用。10年來,中國電科研發投入逐年遞增,新增授權專利數量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8.7%,累計獲得國家級獎項近百項,為維護國家安全提供了堅實的網信科技支撐。

聚焦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著力補齊現代產業體系運行的突出短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產業鏈、供應鏈在關鍵時刻不能掉鏈子,這是大國經濟必須具備的重要特征。當今世界,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電子基礎領域是長期制約產業鏈供應鏈暢通循環的“命門”,自主可控形勢空前嚴峻。中國電科把增強產業鏈韌性和競爭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批量穩定供給夯實基礎產業保底能力,離子注入機產品譜系實現28納米以上工藝全覆蓋,入選2023年度國資央企十大國之重器;5G基站氮化鎵功放打破國外壟斷,市場份額國內第一、全球前三;微電子機械系統(MEMS)傳感器、車載碳化硅功率器件和模塊等汽車電子產品均實現百萬級裝車應用。強化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加速培育壯大人工智能、低空經濟、數據要素、機器人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以新質生產力發展促進高水平安全。
聚焦維護經濟安全、社會安全及其他安全,著力筑牢數字時代的安全屏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增強維護國家安全能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會治理體系,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當前我國國家安全內涵和外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時空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寬廣,內外因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復雜。中國電科積極發揮數字技術對千行百業的賦能作用,圍繞數字治理、智慧應急、數字水利、智慧農業、智慧管網、金融科技等領域打造了一批數字化轉型標桿,智慧城市解決方案在超過30個大中型城市推廣應用,智慧公安、智慧消防等示范工程在10余個省份完成部署,數字孿生流域建設在鄂、湘、川、滇等8省份落地。圍繞糧食種植、儲備、銷售和流域治理、洪災預防等關鍵環節,提供“一站式”數字化服務,為維護我國國土安全、經濟安全、社會安全、生態安全、糧食安全及其他安全貢獻電科智慧和力量。
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的認識和體會
總體國家安全觀是馬克思主義國家安全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國家安全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中國電科作為電子信息領域科技型軍工央企,必須強化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積極在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工作中找準定位、發揮作用,以更高站位、更高標準、更實舉措推動總體國家安全觀落地落實、取得實效。

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黨對國家安全工作的絕對領導和集中統一領導,是做好國家安全工作的根本原則。面對波詭云譎的國際形勢、復雜敏感的周邊環境、繁重艱巨的改革任務,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國家安全工作才能取得進步和成就,國家安全才能真正得到保障。中國電科堅持“電科姓黨”,強調加快從國企思維轉向國家思維,提升各級領導干部的政治能力,在推進國防現代化建設、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重大任務中堅決響應黨中央號召,不講條件、不惜代價,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實現了服務國家高水平安全和推動自身高質量發展的良性互動。實踐證明,堅持黨的領導、心懷“國之大者”不是空洞的口號,必須體現和落實在維護國家安全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確保國家安全事業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必須強化系統觀念。國家安全是整體的而不是割裂的,是動態的而不是靜態的,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是共同的而不是孤立的。特別是近年來,國家安全形勢更加嚴峻復雜,各類風險隱患交織疊加,觸發點較多、敏感度較高、關聯性極強,必須堅持統籌謀劃、系統部署、協同推進,構建大安全格局。在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中,中國電科著眼全局強化安全支撐,不僅構建了從核心芯片、模型算法到開放平臺的自主創新能力,還將技術產品與應用場景相結合,打造技術自主、產品可控、數據可信與應用可靠的體系化解決方案。實踐證明,只有牢固樹立“一盤棋”意識,進一步提升戰略能力、強化頂層布局,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才能真正形成維護國家安全的強大合力。
必須突出創新驅動。電子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競爭空前激烈。在傳統技術發展的賽場上,規則由別人制定,我們可以加入,但必須按照已有規則來比賽,隨時都可能被“卡脖子”。突出創新驅動,就是提升通過自主創新主導新賽場的能力,掌握安全發展的主動權。在我國硅基半導體技術落后的情況下,中國電科超前布局以氮化鎵、碳化硅為代表的第三代半導體技術研發,開展從材料、設備、工藝到器件、模塊的體系化攻關,取得整體性突破,打破了國外封鎖、實現了自主發展。實踐證明,只有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才能從根本上擺脫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必須深化協同開放。安全是開放的前提條件,開放是安全的必要條件,二者相互促進,具有內在的統一性。近年來,電子信息行業集群化、生態化特征凸顯,在確?!耙晕覟橹鳌钡那疤嵯拢鷳B參與者越多、調動資源越豐富、關系網絡越復雜,抵御風險的能力就越強。中國電科秉持開放包容的理念,大力營造利益趨同的生態圈、朋友圈。旗下??低暣蛟斓臄底制脚_賦能汽車、能源、化工等多個行業2萬家企業提質增效,物聯網行業龍頭地位不斷鞏固;旗下電科裝備通過提需求、給訂單,“手把手”幫助民營配套企業提高技術水平、強化質量管理,合力補齊集成電路裝備短板。實踐證明,開放協同、共生共榮、靈活多樣的生態已成為當今電子信息企業的重要競爭力,必須加快建立完善內協同外聯合的體制機制,以高水平開放促進高質量發展,進而確保更大范圍、更深層次、更為主動的安全。
以越是艱險越向前的精神,構建起維護國家安全的鋼鐵長城
新征程上,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對維護國家安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中國電科將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以提升政治能力和戰略能力為重點,進一步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戰勝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在偉大斗爭中將國家安全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堅定履行強軍首責,堅持黨委管裝,心無旁騖承擔和落實好重大軍工任務,在鞏固發展傳統業務優勢的基礎上,做強基礎、做強體系、做強以智能為代表的新域新質,服務我軍提高一體化聯合作戰能力、全域作戰能力。
聚力攻克核心技術,在新型舉國體制中找準定位和發力點,培育壯大科技尖兵、科技方陣,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持久戰,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堅強保障。
著力推進數實融合,強化新一代信息技術對國家安全的支撐作用,加快重要安全領域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持續提升網絡安全、數據安全保障能力,護航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建設。
堅決守住安全發展底線。加大巡視整改力度,堅持問題導向,深入推進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抓好安全保密、安全生產等重點領域風險治理,以自身的風險防控服務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穩定。
責任編輯:陶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