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劇是一種起源于甘肅道情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戲曲劇種,是黃土高原上明亮的文化之星,也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隴劇的傳承與發展漫長而久遠,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過程,因內涵豐富、劇目較多,成為地方劇種的重要代表。在新時期背景下,我國政府大力提倡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加強隴劇音樂的保護,實現隴劇的傳承,是應當重點思考的問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隴劇音樂藝術
一、隴劇音樂內容
隴劇音樂作為具有獨特性的地方性劇種,其在板式唱腔、樂器編配、演出形式、曲目內容方面均包含豐富內容,具體如下:
板式唱腔:隴劇音樂板式唱腔,是在說唱、飛板、彈板、大哭板相結合的基礎上,引入了梆子戲的唱腔,衍生出二流板、慢板、散板等,其板式唱腔豐富多樣。在之后的發展中,陸續結合了民歌小調、地方特色曲牌元素,形成“板、牌、簧”演唱形式。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規范的內容,且吸收了多種民間音樂藝術元素,促使其更具地方性風格。
樂器編配:在隴劇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其劇目逐漸豐富。這就要求隴劇表演時使用更多、更新穎的樂器。在隴劇的道情發展階段,人們使用漁鼓、簡板等樂器伴奏,此時音樂形式較為單一。之后,陸續引入了嗩吶、笛子、四胡等樂器,整體表演愈發聲情并茂,在樂器編配方面體現出創新。之后,經過多次改革與調整,隴劇音樂的樂器編配逐漸形成了固定的編配體系,比如:弦樂器主要有二胡與四胡,打擊樂器主要有漁鼓與大鑼等。
演出形式:隴劇的歷史悠久,發展過程較長,曾經經歷了多個發展階段,從最初較為單調的單個演出形式,逐漸演變為多個伴奏演員進行配樂,一直到現代的舞臺劇演出形式。隴劇演出形式的變化,促使隴劇音樂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表演形式。
曲目內容:最初,隴劇的劇目有《殺廟》《反天宮》《二姐娃做夢》等,其中《殺廟》是由皮影戲表演發展到真人表演的,這也是隴劇音樂的雛形。之后,隴劇的劇目類型與數量逐漸增多,很多藝術家對隴劇傳統劇目進行創新,陸續出現了情境歷史劇《楓洛池》、小型現代戲《細水長流》《最后的鐘聲》,還有借鑒其他劇種創新形成的《斷橋》《武則天》等。
二、現代社會中隴劇音樂發展
現代社會背景下,隴劇藝術家轉變視角,從隴劇音樂的整體角度出發,積極創新隴劇劇目的配樂形式、表演方式與演出角度,進一步推動了隴劇音樂的發展,形成了更多內容豐富、形式新穎、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隴劇音樂作品。以《楓洛池》為例,藝術家結合甘肅地區民間音樂元素,采用皮影唱腔的方式作為劇目表演的主要形式,讓隴劇走向舞臺。以《大禹治水》為例,在原本的配樂編配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強琴弦音樂的渲染、豐富配器層次,促使劇目表演效果既有厚重的歷史感,也有濃郁的隴劇色彩。
現代社會背景下,在保護傳統隴劇音樂劇目的基礎上,堅守隴劇音樂初心,既尋根溯源,不斷從民間道情音樂中獲取生命力,也兼容創新,內化吸收更多民族音樂元素。
非物質文化遺產——隴劇音樂的保護與傳承路徑
一、發掘甘肅本土資源,傳承時代隴劇音樂成果
隴劇是甘肅地區的特色劇種之一,具有較強的地方性特色。新時期背景下,要想有效保護隴劇劇目,實現隴劇的傳承與發展,就要追尋隴劇的發展足跡,深入發掘隴劇發源地的本土資源,以更豐富的本土化資源拓展隴劇劇目內涵、創新隴劇劇目形式與表演方式。
隴劇起源于甘肅地區,最初流行于慶陽,在環縣、慶城、華池一帶得到豐富與發展,形成影道情,比如:唐代的《九真》《承天》。明清之后,民間藝人對道情進行創新,將其與窯洞皮影演藝相融合,同時引入大量民間音樂元素,至此產生了隴劇的雛形,形成了更豐富的演繹內容。隨著時間的推移,道情皮影不斷發揚,家喻戶曉,深入人心。1942年,甘肅地區的革命工作者為了宣揚抗戰革命思想,鼓舞邊區廣大群眾斗志,對道情演繹進行創作,引入紅色精神與革命思想,利用漁鼓等元素編排劇目樂曲。這一舉動促使隴東道情的內容、表演形式均有所發展,形成了隴劇雛形。隨著新中國成立,隴劇得到廣大藝術家的重視,1953年先后出版了《隴東道情》《隴東道情傳統劇目匯編》等著作,為隴劇劇目發展指明方向。可見,隴劇劇目中流著道情、皮影戲的血液,具有兼容地方民間音樂元素的特質。這就建議文藝工作者繼續加強甘肅地區民間文化元素、民間音樂與藝術元素的開發,或者發掘民間傳統文化元素、紅色精神內涵等,將這些均作為發展隴劇劇種的內驅力。同時,可以對現有的隴劇劇目進行保護,比如:《劉巧兒》《殺廟》《三里灣》《六姑娘》《最后的鐘聲》《楓洛池》等耳熟能詳的劇目,將這些劇目搬上舞臺,引入巡回演出中,讓具有時代性的隴劇音樂成果得以傳承。
二、加大力度整理曲譜,豐富隴劇音樂理論知識
大部分地方性劇種都具有傳承地域范疇局限性較強、地方語言文化特征明顯的特點。這些地方性劇種的受眾人群范疇狹窄,無論是劇目內的文化內涵,還是與劇目有關的故事,或者是音樂元素安排、舞臺效果安排等,均是以本地區人們的審美傾向為主。這就導致隴劇這種地方性劇種在傳承、發展時遭遇較多的阻礙。目前為止,很多隴劇劇目樂譜遺失,而部分隴劇劇目由于沒有進行統一化調整,常年無法創新,也缺乏標準樂譜。一些隴劇劇目甚至還在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傳承。因此,整理好隴劇的樂譜,將隴劇樂譜及相關藝術理論整理形成體系化內容,是至關重要的。
在整理隴劇曲譜、構建隴劇音樂理論知識體系方面,可以采用這三種方法。第一,以隴劇劇團為載體,對各劇團內的隴劇樂譜進行整理,將這些樂譜分類整合,之后統一校訂,印刷出版,形成批量化、統一化、規范化的樂譜。第二,組建以民間力量為主的隴劇樂曲理論保護專項小組,尋找散失樂譜,對劇目樂譜進行整理,并且聘請專業的戲劇演員演唱劇曲,利用現代化手段將演唱的過程及樂譜、樂曲編排細節與舞臺細節一一記錄下來。第三,邀請隴劇作曲大家參與到“新時代隴劇創新創作”中,豐富隴劇劇目體系,創建隴劇曲目庫。隴劇曲目庫將成為今后隴劇傳承發揚的重要資料,也可以作為各地方隴劇劇團演出的資料素材,是培養更多優秀隴劇傳承人的資源。
三、創新隴劇音樂傳播渠道,搭建現代化傳承矩陣
傳統隴劇音樂傳播方式較為單一,主要是由各劇團通過巡回演出的方式進行傳播,這種方式雖然可以給觀眾提供較為震撼直觀的觀賞效果,讓人們直接感受隴劇的文化內涵與藝術魅力。但是,這種傳播方式局限性較強,大部分只能在甘肅區域內傳播,對外輻射范圍較小,對于隴劇音樂的廣泛普及與傳播缺乏助力。現如今,隴劇的傳播渠道也有了創新,比如:利用網絡播放的方式進行傳播,讓更多的人欣賞到隴劇藝術。但是,至今為止,隴劇的傳播仍然以大型舞臺表演為主要方式,這種傳播方式較為單一,且每場隴劇表演的觀眾群體大致固定,很難起到“質”的飛躍。現代社會科技發達,互聯網飛速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仿真等多種技術被應用于社會生活中。應當進一步創新隴劇音樂的傳播方式,拓展傳播渠道。建議有關單位積極引入多種現代化技術,靈活搭配人工智能與虛擬仿真技術,形成虛擬仿真的沉浸式隴劇節目,讓人們戴上VR眼鏡觀看演出,身臨其境,強化傳播效果。也可以整合小紅書、微博、直播間、微信公眾號、智能終端的App等多樣化媒體媒介,打造融媒體框架的傳播體系,讓不同的人群在使用不同媒體終端時都可以欣賞到隴劇,從而形成以線上隴劇演出傳播為主的傳播矩陣。
依托現代化技術打造隴劇傳播矩陣,既可以拓展隴劇音樂的傳播渠道,也可以成倍地增加每場隴劇的最大觀看人數,進一步增強隴劇的影響力,讓隴劇藝術輻射更多的人群,也可以獲取更多經濟效益。
四、革新隴劇音樂表演形式,百花齊放實現傳承
隨著現代社會發展水平的提升,人們的審美能力、認知水平與思維觀念均發生變化,一味地遵循傳統,不僅無法起到保護非遺、傳承傳統文化的目的,還會引起人民群眾對隴劇的疲倦,影響廣大人民群眾感受隴劇的魅力。觀眾的審美體驗與觀賞需求,是現代文藝表演創作的主要考量因素之一,是否可以滿足觀眾的需求,則是評價某劇種音樂是否具備生命力與傳承力的重要指標。成熟的、優質的劇種,能夠與觀眾形成有效的交互與關聯,深入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建議對隴劇的音樂表演形式進行革新,調整樂器編排與表演形式,融入更多的現代審美元素、時代文化元素,提升隴劇表演的觀賞水平。這樣的表演,可以更大程度協調演員與觀眾的共情感受,讓表演與審美達到統一,讓二次創作與觀眾欣賞有效交互。對于隴劇來說,其要想達到這種效果,可以從傳統劇目表演的角度出發,適當借鑒京劇、粵劇、豫劇、秦腔等成熟劇目的表演方式,借鑒現代人喜歡的舞臺劇與舞蹈劇的節奏程式,讓隴劇劇目給人們帶來耳目一新的觀賞感受。《望子成龍》是傳統隴劇劇目,文藝工作者在傳統劇情的基礎上對其表演方式進行革新。這個劇目,講述了丁家兄弟花實、花春同日各生一子引發的一系列故事,其中花春之子文龍是“乞丐命”,花實之子文鳳被斷定是“狀元命”。姜氏與夫花實相信天命,對其子百般溺愛。花春之妻柳氏卻不信命,她在面臨兄嫂欺凌、丈夫遠走他鄉的窘迫境遇時,仍然頑強不息,含辛茹苦將兒子養大,嚴以教子,最終“乞丐命”的文龍得中狀元,“狀元命”的文鳳墮為賭錢喪家、虐待父母、攔路搶劫的強盜。工作人員對該劇目的演出背景、表演服飾等進行調整,讓舞臺視覺效果更符合現代人對空間、光影與色彩的審美。同時,對演員的表演方式進行變革,在遵循傳統隴劇板式的基礎上融入了舞臺劇的“強烈肢體動作”的方法,給觀眾帶來更沉浸的觀賞體驗。
五、隴劇音樂走進校園,涵養中華兒女非遺基因
隴劇不僅是甘肅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具有甘肅地域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形式。在現代社會中保護與傳承隴劇,應當讓隴劇作為傳統文化走進校園,與青少年近距離接觸,啟發青少年的傳統藝術思維,讓青少年發展傳統民間藝術基因,感受隴劇的魅力與趣味,從而積極觀看隴劇表演、主動了解隴劇文化與理論知識。只有讓青少年從內心接受隴劇,才能夠為隴劇的保護與傳承提供更多力量。地方中小學及有關民間機構可以達成合作,在校園內開設以隴劇為主要內容的傳統文化藝術特色課程,開發地方特色的校本課程,組織青少年參與隴劇的理論學習、表演學習,讓青少年認識到隴劇與地方文化、民間傳說之間的關系,蘊養青少年的非遺基因。建議地方高校與隴劇劇團、劇院達成合作,定期在校園內巡演大型經典隴劇劇目,在高校內開設精品課堂,邀請專業隴劇人員進入校內講座,進一步推進非遺隴劇的保護,加大隴劇的推廣傳承力度。
綜上所述,隴劇的保護與傳承,應當建立在現有隴劇劇目成果的基礎上,同時加強隴劇文化資源的開發,整合曲譜,拓展音樂傳播通道。只有真正讓隴劇劇種發展起來,具備較強的文化價值與內涵意蘊,才能夠真正實現隴劇的推廣,讓隴劇從地方走向大眾,讓更多的人了解隴劇,感受隴劇的魅力。在今后的隴劇音樂保護與傳承的過程中,建議要積極創新隴劇音樂的表演形式,整合出更多樣化的隴劇劇目,讓隴劇領域內百花齊放。同時,應當讓隴劇的傳承走進校園,從娃娃開始培養其隴劇音樂基因,促使隴劇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本文系2022年度甘肅省高等學校創新基金項目《“一帶一路”建設下非物質文化遺產隴劇音樂的傳承與發展》(項目編號:2022B-270)的研究成果。作者單位:蘭州文理學院藝術職業學院(甘肅省藝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