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定居于東北的朝鮮族逐漸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生態文化。在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定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挖掘、探析朝鮮族生態文化,以佳木斯市樺川縣星火朝鮮族鄉為研究對象,實地考察其依托生態文化發展而來的生態環境、綠色經濟,闡述朝鮮族生態文化的實踐價值,對于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朝鮮族作為一個在東北的土地上生活了上百年的外遷民族,在長期與自然交往的過程中,蘊生了具有一定區域代表性、特殊性的生態文化,能夠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文化來源,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重要思想基礎。被稱為“新中國第一集體農莊”的佳木斯市樺川縣星火朝鮮族鄉,不僅沿襲了歷史上朝鮮族生態文化,同時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創新與實踐,發展了具有地區特色的地方生態文化,考察其生態環境及綠色經濟,探究生態文化對于實現民族鄉村全面振興,促進民族鄉村可持續性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朝鮮族生態文化
自18世紀工業革命后,人與自然關系轉變,環境危機加深,迫使人類反思自身行為。20世紀60年代,羅馬俱樂部創始人A.佩切伊首次提出了“生態文化”,認為“人類通過技術的進步,已經對地球上的自然生態系統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只有通過文化變革,才能挽救自己的生命”;1986年,余謀昌教授在《生態文化是一種新文化》中對“生態文化”進行界定,“一種以促進生態系統與資源持續應用而形成的一種人的生活形態”由此開啟了國內對生態文化的研究。黨的十八大提出“綠色發展”是實現“美麗中國”的重要途徑;黨的十九大明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黨的二十大指明“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從黨的十八大到黨的二十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成為黨治國理政的重要理念,綠色生態文明建設伴隨著現代化建設踏入新征程。
生態文化建設要從實際出發。我國是歷史悠久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決定了生態文明體系的多元性內涵,為生態文化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礎。在中國東北地區生活了上百年,以“干凈整潔”聞名的朝鮮族,在與自然的互動中逐漸發展出了有著一定區域代表性、特殊性的生態文化。早在明末清初,部分朝鮮族便開始在我國華北、東北定居。19世紀中期開始,由于自然災害等原因,朝鮮開始大量遷入,據《寧安縣志》載,“大批朝鮮墾民紛紛遷至今延吉地區。寧古塔衙門為了安撫朝鮮邊民戍邊屯墾,發布《琿春寧古塔招墾章程》,建立39個墾荒社,鼓勵與管理墾荒事宜。”東北由此揭開了水稻種植的序幕。在隨后漫長的社會發展中,東北朝鮮族不僅沿襲了歷史上的傳統生態文化,同時也發展了具有當地特色的地區生態文化??偟膩碚f,朝鮮族生態文化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思想層面的生態信仰,如對太陽等自然符號的原始崇拜;行為層面的生態習俗,如由自然崇拜衍發而來的傳統節日“流頭節”等,以及順應時節選擇食物而形成的飲食習慣等;物質層面的生態選擇,如“其所居必依山谷”的選址特點與民居建筑中富有象征意義的裝飾圖案等。
朝鮮族生態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對現代化建設具有多重價值。其中,坐落于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交匯的三江平原上的黑龍江省樺川縣星火朝鮮族鄉便是對民族生態文化進行創新與實踐的典型,集中體現在物質層面的生態環境與綠色經濟兩方面。
星火鄉生態環境
星火鄉是在朝鮮族農民適應環境與改造環境的歷程中誕生的。1948年早春,朝鮮族農民金白山與李在根,率領數十戶朝鮮族農民,從吉林省來到三江平原水利農場,由此開始開墾荒地、安家種稻,為了提高生產效率,農戶組建了共耕團,建立了新中國第一個集體農莊,逐漸發展出了中星、星火、燎原等6個行政村。歷經數代人的辛勤耕耘,一塊又一塊的沼澤被改造為全省產量最高、質量最好的水稻田,星火鄉人開創了寒地栽培水稻之先河,星火村也因此被稱為“中國合作第一村”。星火鄉以水稻種植為根基發展綠色農業,同時也兼顧環境保護。為有效解決農作物秸稈露天焚燒問題,星火鄉引進了盛源秸稈壓塊合作社,推廣水種旱管穴播技術、秸稈還田技術,全面提高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單年實現秸稈原料化6000噸、肥料化5000噸,實現全鄉多年來零火點。
星火鄉不斷加大人居環境建設力度,以“美麗鄉村示范村建設”為契機,將原有的硬化路面擴寬,新修水泥路面5000余米,修建路邊溝1萬余米,新建路燈48基,新建高標準人工草坪門球場兩處,安裝門球場座椅20套,在樓區綠化帶內新建涼亭1座,種植果樹2000棵,綠化樹木1萬余棵,花池500平方米,草坪60平方米。經過全體村民共同不懈努力,全村綠化面積達到20%以上。星火鄉的“先行軍”——星火村,先后獲得了“省級文明村”“新農村建設四星級村”“全國文明村”等榮譽稱號。由于多年來星火鄉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打造綠色品牌,推廣綠色農業,才使得全鄉境內仍保持著良好的原生態環境,突出表現為空氣質量好、地下水質好、沒有工業“三廢”的形成。
目前,星火鄉全面推進“五大革命”。一是全面推進“垃圾革命”,推行“戶分類、村收集、企轉運、集中處理”的處理方式,激勵村民開展垃圾分類,實現濕垃圾集中堆漚、干垃圾集中清運、有害垃圾集中處理。二是推進“廁所革命”,以“一戶一策”為原則,完成改廁334戶,改廁率達90%。三是深入推進“能源革命”,扶持秸稈壓塊企業發展,不斷提高秸稈資源化利用率,將取暖設施改成生物質鍋爐,實現節能減排。四是創新推進“污水革命”,通過建設占地面積300平方米的污水處理廠,將農村生活污水進行集中收集、處理,滿足全村所有農戶家庭需要。五是探索推進“菜園革命”,鼓勵村民發展庭院經濟,依托星火村“柳花姐無公害小菜園”實行產+銷的經營模式,豐富鄉村綠色經濟模式。
未來,星火鄉政府將全面推進“鈴鐺麥河治理”“環境衛生集中整治”和“垃圾集中治理”。通過人居環境樣板村建設,實施鄉村清潔行動,持續推進村級環境衛生集中整治和垃圾集中治理,提高污水處理廠和垃圾分揀中心使用率;建立常態化環境整治工作機制,完善公益崗位保潔、積分兌換、紅黑榜等長效管護機制;通過劃定無職黨員設崗定責、黨員義務先鋒崗、老年志愿服務隊等責任片區,實行村干部街長、路長制,以求做到鄉村清潔常態化,確保無死角、無盲區。星火鄉希望通過建立鮮明環境整治獎懲機制,定期舉行衛生環境美化優化拉練評比活動,以解決鄉村改造升級中“重建設、疏管理”的突出問題,使正向激勵成為保護生態環境的“良方”。
星火鄉綠色經濟
一、星火鄉生態農業
星火鄉在農業發展方面堅持生態、綠色和有機農業發展,堅持有機農業創新型產業升級戰略,優化農業產業發展。目前,星火鄉的7000多畝水田已實現整體流轉,由濱江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統一經營,所有水田都種植優質綠色水稻,并且逐年降低化肥和農藥的施用量,降低農藥殘留,提高地力,不斷向生態有機稻轉變。星火鄉與上級媒體進行對接,形成合力,共同培育“星火大米”品牌。時至今日,星火鄉已完成了傳統農業向定制農業轉變,依托新型經營主體開展覆膜種植、水培種植,魚、鴨、蟹、河蚌、泥鰍、水蛭和水稻共育,提升農業科技投入,由五良純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立項開展“功能型有機大米科研攻關項目”,研發水稻富硒、富鍶、高鈣、高鋅、富含檸檬酸、亞麻酸營養健全的功能型大米。在村委會二樓,建設了面積35平方米的小型村史館,在此展示新中國第一集體農莊的創業歷程和三江平原地區水稻種植的由來,記錄星火鄉扎根農業的起源歷史和一路以來的發展歷程,起到了良好的宣傳和教育作用。樺川縣政府通過互聯網技術,開設了“有機樺川”農副產品購物網站,使得星火鄉在農業領域邁出了數字化轉型的重要一步。鄉政府也緊跟步伐,建立了“農村電商服務站”。
在未來產業發展規劃中,星火鄉政府將進一步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加快種植結構調整步伐,堅持綠色水稻、特色水稻、有機水稻的發展方向,完成“三減”任務,使全鄉稻米全部達到綠色標準。加快特色基地提檔升級步伐,以萬畝有機水稻、特色水稻、良種繁育基地為示范,引導合作社和種糧大戶開展彩色稻、鴨稻、魚蟹稻、糯米稻等品種種植。加快農產品品牌建設,與媒體合力推動“星火”品牌宣傳和推廣,著力做大做強有機“星火大米”品牌,著力打造一批農產品綠色品牌,并進一步拓寬農產品的銷售與宣傳渠道,與消費者建立緊密的聯系,設立消費者的信息反饋系統,及時了解他們的需求與意見,以便對產品進行持續改進和優化,促進綠色經濟發展。
二、星火鄉生態旅游
2017年,星火村作為星火鄉的發展“先行軍”通過招商引資,成功引進黑龍江濱江梓瑞置業有限公司,投資建設了星火莊園壹號民俗村寨項目,用地15.88公頃,主要建設村史博物館、接待服務中心、喜慶宴會宮、朝漢購物中心、民俗商品銷售、民俗飲食體驗館和污水處理站等設施。配套建設了新中國第一集體農莊體驗館和游戲體驗區,增加了朝鮮族傳統的跳板、擲柶、跳繩、射箭和卡丁車、彩虹滑梯兒童游玩等娛樂項目,充分展現行為層面的生態習俗,將星火村打造成集體驗、娛樂、休閑、展覽、餐飲、住宿、養生為一體的多元化文化度假區,促進居住、文化、商業有機協同的旅游度假發展模式。項目于2020年7月26正式運營,先后承接了“戰疫有你、真愛永恒”集體婚禮、樺川縣農民豐收節暨第三屆稻香節等大型活動。目前,每日接待游客200人左右,節假日達到800~1000人,帶動了村內及周邊的創業及就業機會。在一定的建設成果基礎上,星火鄉積極向上申報,使得星火村成功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中星村成功掛牌“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未來,星火鄉將深入挖掘新中國第一集體農莊歷史資源和星火朝鮮族鄉特色旅游區位優勢,加大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傳統媒體宣傳力度,也進一步完善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平臺,不斷宣傳“星火精神”、傳播“星火故事”,讓星火旅游品牌成為帶動全鄉發展的“金鑰匙”。借助樺川縣“一區三中心”發展規劃中黑龍江省東部朝鮮族民俗文化交流中心的核心承載區的規劃優勢,在“一核兩翼”發展規劃的基礎上提出“一鄉三點、一線三游”的產業布局,在中星村以民俗互動為主發展民俗體驗項目;在燎原村以生態農業為主發展現代農業項目;在星火村以農莊體驗為主發展文旅項目。
在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進程中,認真挖掘、研究朝鮮族傳統文化中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元素,總結、提煉朝鮮族人民在生產勞動中積累的生態智慧和經驗,并將這些生態文化資源應用于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為當今人們創造良好生活環境提供借鑒,對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作者簡介:
王若宇,2001年生,女,河南省平頂山人,佳木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本科生,研究方向為民族鄉村發展;張虹萍,通訊作者,1969年生,女,黑龍江五常人,佳木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環境史、區域史;任平,1977年生,女,吉林舒蘭人,佳木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朝韓史。本文系2023年黑龍江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的‘雙文旅’模式探究”(項目編號:S202310222103)結題成果,受佳木斯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訓練項目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