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推進,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人們對于文化多元性的認識也逐漸加深,這更要警惕全球化對于文化個性的消解: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背景和傳統,這些都是其歷史和現實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我們忽視了這些文化多元性,就會導致“同質化”局面出現,不僅會剝奪每個國家和民族自我表達和權利彰顯的機會,還可能導致文化沖突等問題,應該通過各種途徑來促進文化多元性的發展和保護。在此宏觀背景下,如何進行中國文化形象建構,建設富有地區特色的“中文+職業技能”方案即成為相關學者關注熱點。
中國文化形象的價值內涵
一、文化強國建設的歷史愿景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其中包括“建成文化強國”“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這一目標的提出,標志著中國在未來十幾年內將致力于加強文化建設,促進國家軟實力的提升。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標識,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不可忽視的元素。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歷史最悠久、文化最璀璨的大國之一,中國具有悠久而燦爛的文化傳統。因此,在建設“文化強國”的過程中,需要深入挖掘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還需要推動當代文藝創作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在此背景下,“興文化、展形象”成為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使命任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在政策制定和執行方面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在宣傳教育方面,需要加大對優秀傳統文化和當代先進文藝作品的宣傳推廣力度,并通過各種途徑向國內外宣傳中國文化,提高國家軟實力。在文化產業發展方面,需要加大對文化企業的扶持和引導力度,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和壯大。
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建設被提升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而建設文化強國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需要政府、企業、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要通過深入挖掘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推動當代“中文+職業技能”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為實現“興文化、展形象”的歷史使命與宏偉目標貢獻“廣西力量”。
二、中國文化形象的價值內涵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如何塑造一個更加積極向上、具有吸引力和影響力的文化形象已經成為擺在全中國人民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從對內建設方面來看,堅定文化自信,就是堅定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其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信”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一環。我們需要通過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今時代賦予其新的意義和價值,并將其與現代社會相結合,打造出適合當今時代需要的、具有中國特色和世界影響力的新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此外,“革命文化自信”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即需要通過深入挖掘和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經驗,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世界提供具有借鑒意義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從對外傳播方面來看,文化自信也是構建文化強國形象的重要支撐。在對外傳播中,我們需要注重突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及理論創新等方面的獨特魅力和價值。同時,我們還需要注重把握時代脈搏、認真傾聽世界聲音,在全球范圍內推廣中華文化和中國品牌,增強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
據此分析,本文所討論的新時代文化強國形象建構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而只有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加強對外傳播工作以及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等方面的工作,才能夠更好地實現文化強國形象建構目標,實現區域文化的協同發展。
廣西地區中國文化形象建構的現狀
中華文化是中國歷史和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孕育了豐富的文化智慧和價值理念。這些智慧和價值理念不僅影響著中國人民,也深刻地影響著世界各國。因此,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構建新時代中國文化形象已經成為新時代中國“文化自信”的一項重要戰略。在廣西地區的歷史實踐中,新時代中國的國家形象逐步優化,為文化強國形象建構奠定了豐富的文化底蘊。
一、成效斐然
一是廣西地區文化強國形象建構的文化底蘊得以豐富。廣西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傳統。早在五千年前,廣西就出現了較為發達的古代文明,并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遺址和文物。隋唐時期,廣西成為中國與東南亞交流貿易的重要門戶之一,這也使得廣西成為中外交流與融合的重要場所;明清時期,廣西還曾經是中國對外開放、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經濟發展的前沿地帶之一。廣西地區悠久的歷史和文化遺產都是豐富廣西地區文化強國形象建構所需的重要素材。
二是廣西地區文化強國形象建構的民族精神得以凝聚。“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中華文化傳承好、發展好,是新時代文藝工作者的光榮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在給電影《劉三姐》主演黃婉秋回信中指出,文藝工作者要“為人民創作、為時代放歌”。事實上,自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廣西文藝工作者在黨的民族政策和文藝方針的指引下,致力于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積極探索深耕本土文化、傳承民族精神的路徑。在這樣的背景下,廣西文藝界涌現出了一批優秀作品,包括電影、舞劇、歌劇、電視劇等多個領域。例如,《黃大年》《秀美人生》《又是一年三月三》等電影作品通過真實細膩的敘事手法和貼近人民生活的題材內容,成功地展現了廣西地區豐富多彩的風土人情和獨特魅力。在舞臺藝術領域,《花界人間》等舞劇作品通過對花鼓戲元素與現代表現手法的巧妙融合,塑造出獨具特色的藝術形態;而歌劇《扶貧路上》則通過音樂與戲劇相結合的方式,生動呈現出中國共產黨脫貧攻堅戰役中涌現出來的先進模范人物形象。
三是文化強國形象建構的文化認同得以推進。在“十三五”期間,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形象建設,積極推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向前發展。其中,《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實施意見》和《關于實施廣西當代文學藝術創作工程三年規劃的通知》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文件,指導著廣西當代文化強國形象創作事業向更高層次邁進。其中,《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實施意見》提出了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培育人才等措施,并鼓勵各級政府、文化機構和文藝工作者在創作中積極探索新的表現形式和藝術手法。《關于實施廣西當代文學藝術創作工程三年規劃的通知》則提出了具體的計劃和目標,包括重點支持優秀作家、優秀作品、優秀出版社、優秀文學期刊等方面,以及加強網絡文學建設等,為廣西當代文化強國形象創作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推動了廣西當代文化強國事業向更高層次發展。同時,這兩個文件也為其他地區推進文化事業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和參考。
二、仍有不足
一是多元文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創新的沖淡。在廣西地區,多元文化對文化的滲透載體主要包括電影、音樂、游戲等娛樂產品。這些娛樂產品通過其刺激性的特點,帶來了一種新的消費方式,并進而輸出本國相關產品。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文化產品往往承載著西方的價值觀念,這種價值觀念的進一步傳播對于我國傳統文化和節日等都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沖擊。
二是文化霸權主義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的沖擊。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速,文化交流和傳播已經成為國際社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西方霸權主義利用多種手段進行無孔不入的文化滲透,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形象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新型霸權主義行為。例如,在某些重大事件發生時,西方媒體往往故意夸大或歪曲事實,以此來制造負面印象和輿論壓力。而在其他時候,他們則利用“圖文并茂”的形式大肆宣傳所謂的“普世價值”,試圖讓中國社會接受西方文化的觀念和價值體系。這些做法不僅對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造成了直接破壞,還可能影響到中國文化形象的構建與輸出。
“中文+職業技能”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 中國文化形象
一、地域保護發展的“一核一圈”策略
廣西是人口眾多、地域廣闊的地區,民俗體育文化也豐富多彩,充滿民眾對自由和美好未來的歌頌和熱愛,更是代表了廣西人民對于生命和自然的理解和追求。在此背景下,筆者基于廣西地區中國文化形象建構與文化活動的傳承現狀和困境,針對廣西地區提出“一核一圈”策略。該策略包括一個核心區域和一個輻射區域。
核心區域指的是廣西區內具有典型代表性、歷史悠久、影響深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集中區域。該區域應該得到特殊保護,并且應該建立相關的機構來進行管理和維護。例如,廣西“紅銅鼓”“壯族三月三”活動等,其歷史悠久,脈絡綿長,將少數民族粗獷豪放的處事態度與細膩逼真的文藝作品相結合,充滿著深刻、鮮明的民族特色,充滿了濃郁芬芳的鄉土氣息,應該得到特殊保護以確保其能夠得到長期傳承和發展,為中國文化形象的構建添上濃墨重彩的“廣西”之筆。
輻射區域則是指以核心區域為中心,在周圍建立起的一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聚地。這些地方不僅可以作為核心區域的補充和延伸,也可以成為向外輻射、推動構建具有廣西特色的文化形象的重要窗口。例如,2016年,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以此吸引游客前來參觀、了解。
二、“多元”“多極”策略
中國作為一個擁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家,其文化形象在世界上具有獨特的魅力。“中文+職業技能”策略則應強調“多元”“多極”屬性,將文化傳承的主題從傳統的學生教育領域逐步多元化,囊括留學生群體與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師生中的文化傳承。
一方面,“中文+職業技能”策略強調多元性。這意味著需要關注不同地區、不同年齡、不同背景和不同需求的學生。例如,在商務方面,可以結合東盟自貿區的經驗提供商務漢語課程和商務溝通技巧培訓;在醫學方面,可以提供壯醫、苗醫等富有廣西特色的醫學漢語課程和醫療溝通技巧培訓;在旅游管理、民族藝術等領域結合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和自然資源開展中文教學,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溝通能力。通過這種多元的教育方法,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促進中文和中國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
另一方面,“中文+職業技能”策略強調多極性。這意味著需要關注不同職業領域之間的交叉學科和互補性。例如,在金融領域,可以提供金融漢語課程和財務管理技能培訓;在旅游領域,可以提供旅游漢語課程和導游技巧培訓,并提供廣西民族特色旅游、鄉村振興旅游實踐體驗;在藝術領域,可以重點結合東盟國家藝術特色提供藝術漢語課程和表演技能培訓。通過這種多極的教育方法不僅有助于培養具備跨學科知識和技能的人才,還能促進不同職業領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并推動中文和中國文化,特別是廣西特色文化在各個領域中的應用和發展。
總之,建立建設富有區域特色與民族精神的中國文化形象建構是“匹夫有責”。每一個人都應該略盡綿力,通過自媒體等多種形式,盡可能地為中國文化形象的構建提供支持和幫助,同時也應該加強對于傳統文化的宣傳和推廣工作,讓更多人了解、喜愛并繼承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藝因人存”,讓優秀的文化得以永續流傳。
作者簡介:
覃夢瑤,1988年6月生,女,漢族,廣西省岑溪市人,研究生學歷,講師,研究方向為中文、漢語國際教育。本文系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講好中國故事”視角下廣西“中文+職業技能”教育的實施路徑》(項目編號:2023XJZG009)成果。作者單位:雨林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