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職業教育不斷革新,人才培養和質量直接影響著職業教育的生存和發展,也為“雙減”“雙增”后的專科層次美術教育復合型人才培養帶來了新契機和新挑戰。高質量小學美術教師是時代“剛需”,作為師范教育立身的高等專科學校,應當承擔自己的責任使命,將視點投放在“雙減”政策背景下的美育行動計劃中,潛心鉆研小學師范教育中美術教育專業核心素養能力及其培養對策研究。
職業美術教育當前現狀及就業背景
職業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聯系緊密,沒有職業教育現代化就沒有教育現代化。教育強國的主旋律響起,“雙減”背景下的職業教育凸顯得尤為重要。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認定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類型,具有同等的重要地位。職業教育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偉大貢獻和人力資源保障。隨著我國國情的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簡單的“專業對口的人力資源”需求更換為“高素質技術型人才”,職業教育轉型刻不容緩。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不夠完善、實習實訓基地建設配套不齊全、人才培養質量水平參差不齊、社會和企業參與度不高以及有利于高素質技術型人才的獎勵機制不完善等。為辦好新時代職業教育,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高職高專學校應研究制定出符合時代發展的高師美育人才培養模式實施方案。
教育部《2019年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藝術學習質量檢測報告》數據顯示,鄉村小學藝術教師數量僅占能滿足教學需求的30%,人才缺口較大。北京師范大學2020年度《全國中小學美育教師隊伍現狀調研報告》指出“如將美育教師組織指導學校校外藝術活動計入工作量,全國義務教育階段美育教師有74.71萬人的缺量”。另外抽樣調查發現,逾七成學校嚴重缺乏美育專職教師,超過85%的鄉村學校缺乏美育專職教師;近七成學校美術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鄉村學校更甚。湖南省教育事業發展概況顯示,我省有7245所小學、7177個教學點,藝術專任教師嚴重不足,農村基礎教育美育高質量發展師資成為新時代教育背景下的“剛需”。“雙減”“雙增”政策出臺,基礎教育階段藝術課程開設量加大,課后答疑服務、校外藝術培訓等對藝術教育師資數量需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2022年4月,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原有音樂、美術課中增加影視、戲曲、舞蹈等內容。新課標對兒童藝術教師綜合素養要求更為全面,國家政策的頒布對專科層次美術教育復合型人才培養帶來了新契機和新挑戰。
科教融合下的高職美育使命
大數據時代,網上學習已成為一種常態,云端展覽成為一種新趨勢。科技推動著藝術的發展,也影響著藝術的傳播方式和速度。美術與科技都是時代的產物,雖門類不同,卻相互影響。人工智能的時代背景下,美育迎來新突破,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不僅是傳授知識和技能,更是一種對未來的展望,尋求更美,探索創新、突破發展。它承載著巨大的使命,要為新時代培養謀生存,求發展、共創新的有志青年,在培育技能的同時,還要為他們提供在多樣性和互通性的世界中學會共同生存、共同發展的技能。
《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指出:“構建科學的美育課程體系——科學定位美育課程目標。學校美育課程建設要以藝術課程為主體,各學科相互滲透融合,重視美術基礎知識學習,增加課程綜合性,加強實踐活動環節。要以審美和人文素養培育為核心,以創新能力培育為重點,科學定位各級各類學校美育課程目標。”高校美育應肩負時代責任和使命,為中小學美術教育提供充足的養料,注入新鮮的血液,讓中小學美術教育夯實成長,成為創新式發展培養的搖籃。專職專科學校應順應新時代發展,為科技強國培養一批具有藝術與科學、社會相結合的復合型、高素質、創新型人才。
2022年4月,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原有音樂、美術課中增加影視、戲曲、舞蹈等內容。新課標對兒童藝術教師綜合素養要求更為全面,國家政策的頒布為專科層次藝術教育復合型人才培養帶來了新契機,也迎來了新挑戰。高職美育須重新定位小學美育師資核心素養能力,以符合新課標相關要求。數字化、信息化環境背景下,職業教育如何另辟蹊徑?大眾的美術教育素養依靠的是學校的美術教育培養,而美術教育嚴謹的學科建構則是美術教育人才培養的基礎。
“雙減”背景下的高職高專美育理念革新
一、為國家培育美術領域復合型、高素質、創新型人才。
精準解讀文件,了解國家職教指導方針,貫徹落實國家的指導思想。教育應該要全面貫徹黨的指導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強化現代化人才支撐,進一步強化高質量發展的觀念,以創新為動力,以推動系統重塑和結構重塑,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走好內涵式發展道路;進一步強化協同改革創新觀念,深化辦學體制和教育管理改革,推進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一步強化黨建引領發展的觀念,推動黨建與教育深度融合、一體推進,用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培育美術領域的復合型、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是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
綜合性的美術領域人才應該擁有新型的教育觀念和創新型思維。在知識培養上應注重知識的綜合化、系統化,更加具備廣闊的知識結構和較強的專業科研能力,成為順應時代需求的應用型綜合人才。目前,高校傳統美術教育與科技迅猛發展背景下的社會脫節,行業融合后的高素質人才應用型人才匱乏。高職專科學校應承擔自己的責任使命,將視點投放在“雙減”政策背景下的美育行動中,潛心鉆研美術教育專業學生的核心素養和能力培養對策。2020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門發布的《關于加強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要求,“各地要加強面向鄉村學校的師范生委托培養院校建設”,提出了“定向”和“精準”培養本土化鄉村教師的要求。一方面,高校美育師資、師范學生要主動對接基礎教育,深入中小學,共同開展合作與研究,了解學校美育的現狀和當今中小學美育教師的素養與需求。另一方面,優秀中小學美育教師應走進高校,定期為師范生開設具有一線課堂指導性的專題講座、承擔教師教育課程教學、共同開展教育實踐、分析教學案例、專題研討。傳統美育更趨于專業化技能化,應加強美育浸潤式體驗,促成美育大課堂。把握美育發展動態,洞悉職業需求,為時代發展培育一些美術領域復合型、高素質、創新型人才。
二、以德踐行立足本土人文情懷,打造湖湘文化教育特色。
我國地域遼闊,“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各地風貌、文化各具特色,各有千秋。華夏文明古有“古道圣土”和“瀟湘洙泗”的美譽。“民間美術源于地方人對自身所處之人、人文、社會空間事實的自覺審美認識,反映了民間美術對地方人文化生存和發展的獨特價值,蘊含了濃厚的地方文化內涵;是在不同時期、不同社會環境和不同文化觀念中發展完善成獨立的物質文化形態,具有現實社會物質再生產屬性。”傳統民間工藝歷經時代的錘煉和打磨,綿延千年依舊能綻放炫目光彩,生生不息必有其價值所在。凝聚美育力量,打造湖湘文化特色教育,助力湖湘文化藝術傳承。當前教師美育思維觀念滯留于學校課堂本身,廣大鄉村提供的美育資源得不到有效開發和利用。師范美育應立足本土區域發展優勢及特點,以需求為導向大膽創新教育理念,夯實文化底蘊。在國家大力倡導美育改革的同時,思考如何結合湘西北地域文化特色,打造湖湘特色藝術教育。高職美育應大力開發、挖掘本土資源,建設特色校本教材。因地制宜設計課程和開發教材,將本土歷史沿革、民俗風情、傳統技藝等與教材和課程開發相結合。
針對傳統民間工藝在轉型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適應,例如相比機械加工生產來說,傳統民間工藝技藝復雜繁瑣,成品率低,年輕人亦“敬而遠之”,后備力量匱乏。2004年,中國加入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傳統手工技藝被評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手藝人得到國家強有力的保障。高職美育應肩負民族文化傳承使命,為湖湘傳統手工藝培育人才儲備匠心力量,助力湖湘民間工藝在歷史的長河中綿延千年,璀璨奪目。學校應充分引導學生感受本土文化藝術特色,在崇德、樂學、尚技的美育理念下沉浸式學習,培養其民族自豪感,對民族優秀文化藝術傳統的熱愛,對世界多元文化的寬容和尊重。“以國際當代多元文化藝術為背景;以中國深厚的傳統文化土壤為立足”。讓古老的技藝在當代的藝術河流中煥發光彩,讓美術教育在傳承與創新的道路上不斷摸索,多元融合,創新發展。
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樹立基于“產出導向”的價值取向,培育持續改進的質量文化。
教育承載著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千年使命和向往。如何落實教育政策、扎根群眾主體。談教育光說不練,紙上談兵都是滑稽之舉、無稽之談。教育成功的好壞需要實踐來檢驗,這個標準的尺度指定是否合理,學生能否受用,能否做到知、行、效合一才是評定出教師的教育理念是否正確的標準。新時代背景下的教師應該先理清專業與學科發展之間的關系,明確師范院校教師應將科研與教學當一件事來做,兩者本身就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相互作用、互相遞進。從課堂教學和培養學生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將教育落到實處。
教育倡導素質教育,知行合一,但“知行脫節”“重智輕德”“強應試,弱實踐”等現象依舊存在。學生的學習動力無法被調動、學習需求不被關注,學習體驗感不被重視。學生擁有個體獨有的特質和心理需求,我們應該尊重和接納孩子的個體差異性,為其個性養成提供盡可能的保障和支持。基礎教育發展滯后,也就是職教的辦學理念滯后。職業教育要有前瞻性,要能預估成果和預測成效。教育的前瞻性要求教學工作必須著眼于人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師范教育周而復始,循環發展,其成果好壞一入職場就立竿見影。教育變革提倡它的靈活性,允許它的突發性和生成性,時代的發展要求我們教育思維也要靈活和融會貫通。持續改進的教育文化質量即適應新時代發展的教育應該是倡導基礎與全面并進,促進個性與共性并存,允許差異與發展相互融合,以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助力中國式現代化。
四、注重崇德、樂學、尚技的美育觀念。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我們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強化學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發展,堅持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完善覆蓋全學段學生資助體系。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雙減”的政策風的影響下,教育主張“寓教于樂,減負增效”以促進學生養成崇尚道德文化修養,“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要義。職業美育應培養學生學會和養成熱愛學習,樂于學習。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愛學、好學是基本態度。尚技重能,注重學生專業技能培養,精研細琢出精品,練就過硬真本領,穩扎穩打,做“有技有能”之人。
職業教育革新對高職高專美術教育專業學生核心素養提出了新要求。學校應落實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指導,培養美術領域復合型、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立足本土區域發展優勢與特點,以德踐行高職高專美術教育,打造湖湘文化特色藝術教育,凝聚高校美育力量,助力湖湘文化藝術傳承與發展。注重崇德、樂學、尚技的美育理念,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樹立基于“產出導向”的價值取向,以培育持續改進的質量文化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養成成果意識,力求在實踐和創新中探索出新型成果回饋社會。
(作者單位:湖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