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全隱患高發領域開展‘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和‘機器人替人’,加強對各類危險源的在線監控和管理,提高事故和災害的預測和防范水平。”近日,國新辦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國務院國資委財務監管與運行評價局負責人劉紹娓介紹了中央企業大規模設備更新相關情況。

“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和“機器人替人”都離不開人工智能的發展。近年來,我國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人工智能正走入千家萬戶,落地千行百業,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一批創新活躍、特色鮮明的企業加速成長,撐起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一片天,杭州國巡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巡機器人)就是其中一家。這家成立僅三年的公司專注研究人工智能在危重行業的復雜惡劣場景進行安全風險識別方面的應用,并推出了行業首臺(套)在復雜惡劣場景具有實用價值的安全巡檢機器人,填補了行業空白。
創立初衷——準確把握市場巨大需求和國家利好政策
當前,國家在安全智能化方面,不僅有政策及專項資金支持,還通過實實在在的立法,推動安全智能化盡快落地。智能化發展是大勢所趨,尤其是在能源、交通、水利等領域及高危工廠生產場景,智能巡檢及作業有著極大的應用市場。
據了解,在發電、采礦、化工、冶煉、重工等行業,一線操作工人老齡化問題凸顯,許多年輕人不愿意在工作環境差且具有一定安全風險的環境下工作。此外,很多安全風險采用人工巡檢難以識別,需要采用新技術提高巡檢水平。當前,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快速發展,機器人相對于人工作業已經具備了諸多優勢,比如成本低、效率高、識別風險能力更強等。
此外,近年來,人工智能對提升各領域安全生產工作水平的作用越來越大,相關部門出臺多部政策文件,推動安全生產智能化的快速發展。如國家能源局、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2021年6月發布的《煤礦智能化建設指南(2021年版)》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立起結構合理、層次清晰、分類明確、科學開放的煤礦智能化標準體系,滿足煤礦智能化建設基本需求。應急管理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在今年1月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快應急機器人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到2025年,研發一批先進應急機器人,大幅提升科學化、專業化、精細化和智能化水平;建設一批重點場景應急機器人實戰測試和示范應用基地,逐步完善發展生態體系;應急機器人配備力度持續增強,裝備體系基本構建,實戰應用及支撐水平全面提升。該文件明確,應急機器人發展的主要任務是加強應急機器人急需技術攻關、強化重點領域應急機器人研制、推進應急機器人實戰應用、深化應急機器人發展環境建設。
基于這兩大方面,國巡機器人應運而生,專注于工業領域智慧安全巡檢、智慧安全作業等業務,在工業智能化發展浪潮中占得一席之地。
技術攻關——潛心研究出行業首臺(套)在復雜惡劣場景具有實用價值的安全巡檢機器人
在國巡機器人正式成立前,國巡創業團隊主要為第三方提供高質量的技術研發服務。在服務過程中,團隊了解到,當前有許多復雜惡劣的作業場景,人工作業難度極大,亟須采用巡檢機器人來實現安全巡檢。
“由于此類機器人的研發難度極高,多個團隊挑戰該類型的巡檢機器人都以失敗告終。”國巡機器人創始人、董事長曾建勇表示,“這個項目一旦實現技術與產品的突破,將會獲得極大的市場空間,幫助企業有效降低安全事故的發生概率,提高安全風險管控能力。”在潛在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重驅動下,曾建勇帶領團隊果斷立項,立志填補復雜惡劣場景多功能安全巡檢機器人的市場空白。

在設立了目標后,曾建勇帶領創業團隊多次對國內火電廠進行調研并駐廠研發,決定首先解決火電廠輸煤廊道的機器人安全巡檢問題。通過調研,團隊發現輸煤廊道巡檢主要有三大難點:一是現場環境遮擋物過多,人工巡檢存在許多巡檢盲區;二是現場環境非常惡劣,包括密集粉塵、震動、噪聲、油污、漏水等;三是安全風險多,常見的有托輥異常、皮帶撕裂、皮帶偏移、撒煤、噴煤、輸料起堆、溫度異常、火災、有害粉塵氣體超標、人員違規作業等,并且像托輥異常、皮帶撕裂等諸多安全風險用常規的技術還無法識別。
面對這些困難,在做了大量研究和試驗后,國巡團隊決定采用軌道式的運動方案,在借鑒大量軌道交通技術的基礎上,自研工業級主控板、大量零部件和動力系統與輔助爬坡技術,進一步優化機器人的整體性能,讓機器人在降低重量體積的同時,還能適應各類復雜軌跡和惡劣環境下的運行,保持較高的工作穩定性。在風險識別能力上,國巡團隊提出并打造“復合機器視覺”技術體系,可極大提升機器人對各類風險的識別能力。同時,建立大量風險識別的人工智能模型,通過大量的機器學習來提升對各類風險的識別種類及精度。經過長期的算料積累和人工智能的訓練,國巡團隊在復雜惡劣場景積累的算料和算法,無論是數量還是精度,都處于領先地位。
目前,國巡的安全巡檢機器人產品已經可以實現設備安全監測、位移報警、氣體收集分析、粉塵收集分析、聲譜分析、人員安全作業監督、溫濕度閾值檢測、裂紋探測、起堆探測、儀表自動抄錄、電弧探測、氣體泄漏探測等諸多安全檢測項,且具有自主巡檢、緊急任務執行等多種巡檢模式,滿足不同企業、不同場景下的智能安全巡檢需求。
落地成效——產品廣泛應用并獲得諸多用戶認可
目前,國巡機器人已經獲得國家能源集團、新疆特變電工集團、大唐集團、華能、國電投、新鋼集團、國家電網等多家企業的使用,應用范圍不斷擴大,并獲得企業好評。
國家能源集團某電廠作為我國首批5G智慧電廠,第一期就采用了國巡安全巡檢機器人用于輸煤廊道的巡檢。機器人每隔兩小時對輸煤廊道內環境參數重點設備進行巡檢,通過多種傳感器數據采集,擴充巡檢測量參數類型,保障輸煤廊道環境設備安全,有效提高巡檢效率。發現異常自動告警,有效協助值班人員發現并處理隱患。用戶對這款巡檢機器人給出了極高評價——真正做到減員增效,為實現智慧化企業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新疆某特大型露天煤礦擁有大量長距離戶外輸料廊道。該項目環境十分惡劣,夏天溫度高至55攝氏度,冬天溫度低至零下45攝氏度,且有沙塵暴、鹽堿腐蝕等多種特殊情況,給巡檢工作帶來極大挑戰。通過使用國巡安全巡檢機器人,一方面,可以全天候、高頻次展開安全巡檢工作并實現遠程實時監控,節省大量人工的同時提升巡檢效率;另一方面,還可發現大量人工巡檢無法識別的安全風險,并能及時對熱點、煙點、火點等隱患進行消防作業,有效助力企業降低安全事故的發生概率,提升生產安全的綜合管理水平。
心路歷程——在特定領域實現“機器換人”
曾建勇坦言,國巡機器人成立之初,并不是僅僅定位為研發巡檢機器人,而是致力于“為社會創造先進的生產工具”,在未來十年左右,實現發電、采礦、化工、冶煉、電網等特定行業“機器換人”的愿景。在他看來,人類每一次生產工具的迭代都能帶來生產力的巨大進步,青銅器迭代石器、鐵器迭代青銅器、蒸汽機迭代鐵器等均是如此。社會發展到今天,機器人勢必是未來最重要的生產工具之一,“機器換人”時代將會快速來臨。“但是我在調研中發現,推動‘機器換人’存在一個問題,即‘懂生產經營的一般不懂機械設備,懂機械設備的一般不懂人工智能,懂人工智能的又不懂用戶的生產經營’。所以,從巡檢機器人出發,通過巡檢業務逐步了解用戶的生產及真實需求,然后逐步推出作業型的機器人,最后再為特定行業提供‘機器換人’的系統性解決方案,這既是國巡機器人的發展規劃,也是企業使命和愿景。”曾建勇補充道。
除巡檢業務外,國巡團隊發現企業在其他業務也存在大量機器人作業需求。據悉,作為一家具有中科院投資背景的企業,國巡機器人在研發上將不斷持續加大投入,使研發投入占到產值的30%以上,在保障復雜惡劣環境的巡檢機器人具有領先優勢的前提下,逐步推出各類作業型機器人,為即將到來的“機器換人”時代做準備。
今年3月,國巡機器人取得了巡檢機器人煤安認證,為未來更好開發煤礦井下安全巡檢業務進一步夯實基礎。在大國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國巡機器人將聚焦安全生產環節的關鍵痛點,不斷推動技術迭代創新,為提升生產安全管理水平、推動產業升級作出國巡貢獻。
責任編輯:董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