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筆觸與肌理是油畫創作中重要的表現形式,不僅豐富了畫面,而且其自身的藝術價值能夠賦予作品更深層次的審美含義。在油畫作品中,筆觸是在畫面表層運用畫筆并借助油畫顏料的特性與媒介劑的使用,產生的風格差異明顯 的筆痕,傳達著作畫者不同的情緒和思想。肌理則是運用材料和表現方式在畫面上留下的視覺質感。通過論述筆觸和肌理在油畫作品中的呈現形式,分析一些畫家如何去表現二者的特點,達到豐富畫面、抒發內心情感的作用。
[關 鍵 詞]筆觸;肌理;內心情感;油畫
[中圖分類號]J2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21-0063-03
文獻著錄格式:蔡嘉斌,劉怡婷,蔡富軍.藝術家的印記:筆觸與肌理在油畫創作中的角色[J].天工,2024(21):63-65.
一、筆觸與肌理的定義
(一)筆觸的定義
從原始社會開始,繪畫就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不斷地向前發展,繪畫不但表現客觀存在的事物,而且表現出畫家的思想、情感和藝術素養。同時,不斷向前發展的繪畫工具為畫家表達內心世界提供了堅實的橋梁。繪畫就如譜寫曲譜一般,其中構成、圖像、色彩等因素相輔相成,而筆觸就如同打開潘多拉寶盒的鑰匙一樣,將畫家情感釋放并與觀者產生情感共鳴。
斐迪南·維克多·歐根·德拉克洛瓦說:“自然形態之中當然是不存在筆觸這東西的。”《美術百科大辭典》中對筆觸的定義是:“在寫字、繪畫時在作品上留下的用筆痕跡。”[1]筆觸的寬窄、長短,筆觸的輕松寫意或沉穩厚重,都是由作者創作的方式習慣和本人的情緒、性格、氣質所決定的。不管是古代畫家還是近現代畫家,作品中的筆觸就如同身份證一般能夠代表本人最鮮明的特征。如法國畫家喬治·修拉作品中密密麻麻的小圓點,文森特·威廉·梵高作品中的病態般扭曲的筆觸,盧西安·弗洛伊德作品中如浮雕般的筆觸。在中國古代,畫家馬遠的斧劈皴也能夠形成獨特的筆觸。
不難發現,傳統意義上人們對筆觸的認識可以歸結為:(1)筆觸并不是客觀存在的事物,而是需要通過工具人為創造出來;(2)筆觸是在畫面表層借助油畫材料的特質,使用畫筆在畫面上行筆所形成的筆痕組織;(3)筆觸本身的力量感、動態感、線條感和肌理感都會產生特有的審美價值。
(二)肌理的定義
在大眾的認知當中,肌理是指客觀事物表面可以觸摸到的質感紋理,從字面意思來分析,“肌”是表示表層的肌膚,“理”則是起伏的痕跡、脈絡。肌理是指畫家利用工具、材料在畫布上形成與客觀事物本身表面相似的紋理,在側面也反映在了油畫創作中,繪畫肌理也是繪畫的表現元素之一,其本身也具備特有的藝術審美價值。肌理所呈現的獨特美感在當代藝術中愈來愈受到年輕藝術家的青睞。“肌理是油畫色層、筆觸等表現語言與底子的有機結合而呈現的一種整體的藝術效果。”肌理作為在二維空間表現三維立體空間的藝術形式,不但能豐富油畫畫面,給予觀者強大的視覺沖擊力,而且能夠體現出畫家所隱藏在畫面深處的情感。也正因如此,很多藝術家在油畫的繪制過程當中,對于材料和技法所產生的肌理十分注重,使自己的作品在視覺體驗和情感表達上更上一個臺階。
二、筆觸與肌理的呈現形式
(一)筆觸與肌理的關系
油畫中的筆觸先于肌理更早地成為繪畫元素而得到重視。筆觸是需要畫家操控畫筆,并與繪畫材料相結合才能產生,與我們的大腦有更為直接的對話,具有強烈的自我色彩。肌理則是由筆觸延伸而出的另一種繪畫元素。兩者之間有密不可分的關系,肌理是對自然物質特質的一種模仿,所以,刻板來講,肌理本身的主觀性并不是那么鮮明。對于大眾而言,筆觸是主觀性的繪畫形式,是抒發繪畫者內心思想、情緒的媒介,而肌理是客觀性強于主觀性的繪畫語言,是用來復刻、重現客觀事物表層紋理質感的媒介。筆觸的疊加交織形成肌理,肌理又是筆觸形式的承載和表現,沒有離開筆觸的繪畫肌理,繪畫肌理給予筆觸更加豐富的畫面視覺特性,兩者之間有著特殊的連帶共生關系。
(二)筆觸的表現形式
1.筆觸的時代痕跡
在一幅油畫作品中,筆觸處于畫面的最表層,首先印入觀者眼簾的也是筆觸這一繪畫語言。筆觸相互交織相融,在組成不同的形狀的同時,由于油畫顏料的特殊性,會產生別致的繪畫美感。“任何藝術的語言、韻致、格調、風采都離不開工具材料。”[2]根據油畫材料本身的特質,既能夠濃重渾厚也能夠清新淡雅。通過控制媒介劑用量可控制顏色的厚薄和透明的程度,達到多層次的描繪,使最后呈現的作品表面光滑,畫面沒有明顯的筆觸存在。
古典油畫作品給觀者帶來的是身臨其境的真實感,所以畫家筆觸形式的差異性就沒有現在這么明顯、強烈。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19世紀,攝影技術的出現使畫家不再追求極致的真實感,不再用稀釋過的油彩一遍遍地涂抹畫面,取而代之的是他們開始捕捉自然景色瞬間的美感。光學的發展,也激勵畫家去追尋自然色彩的美。同時,畫家也開始關注繪畫本身的性質,去發掘其所蘊含的藝術價值,也就是筆觸本身所蘊含的藝術價值。再到現代繪畫,不難發現筆觸已經愈發成為畫家表達內心情感的方式,與此同時,筆觸與肌理之間的連帶關系,逐漸分化成為可以單獨探索研究的對象。即便如此,筆觸本身帶有繪畫者情緒的美感依舊吸引著觀者的目光。
2.筆觸呈現的形式
筆觸的使用是油畫創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各式各樣的筆觸形式是畫家運用繪畫工具并融入其他因素所產生的,同時繪畫工具的多樣性不僅給油畫本身和筆觸形式創造了更多的可能性,而且間接將筆觸的藝術價值逐漸挖掘出來,傳達了畫家強烈的內心情感。筆觸是畫家與畫面近距離接觸的一種方式,能夠展現出畫家作品的藝術價值,透露著畫家的學識與經歷,并記錄著畫家作畫時的狀態。在畫家的眼中,筆觸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黑格爾說:“風格一般是指個別的藝術家在表現方式和筆調曲折等方面完全出于他人格的一些特色。”[3]筆觸就是畫家的身份牌,每個畫家對筆觸形式的呈現都有屬于個人獨到的見解,帶有強烈的個人風格。
文森特·威廉·梵高是荷蘭后印象派畫家。梵高在印象派對筆觸的研究基礎之上,拓寬了筆觸應用的領域,構建了個人色彩濃厚的筆觸呈現形式。他的作畫方式屬于直接畫法,使用較硬的豬鬃筆蘸滿不透明的油畫顏料涂抹于亞麻布之上。藝術史家阿納森在評論他的油畫作品《星夜》時說:“那奔放的,或者像火焰般的筆觸,它來自直覺或初發的表現行動,并不受理性的思想過程和嚴謹技法的約束,梵高繪畫的標新立異,在于他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覺的體驗。”[4]作品中充滿著不同方向、大小的筆觸,筆觸與筆觸的扭轉交融形成漩渦般的呈現形式,賦予了畫面極強的生命力,同時筆觸的扭曲旋轉像繃緊的弓弦,將他心中的焦躁不安的情緒直接傳達給觀者,直擊內心。
威廉·德·庫寧的油畫作品《女人與自行車》中采用了抹、堆、涂、刮等油畫技法,所產生的筆觸形式與畫面中的女性形象融為一體,帶給觀者更為豐富的視覺體驗。德·庫寧對筆觸的動勢十分在意,魯道夫·阿恩海姆說:“畫家們在作畫時,利用手腕輕重緩急的運動而轉化為活潑流暢的線條,不僅如此,許多畫家還企圖將自己的身體置于動力的狀態之中……運筆的頃刻,力的感情必然貫徹到他的藝術體系而被引出、被感知,并且傳之于筆跡,也傳之于他所描繪的對象。”[5]在威廉·德·庫寧的作品當中,富有強烈動勢的筆觸形式和潑灑顏料共同營造了畫面當中的主體,賦予畫面抽象元素的美感。流動的筆觸已然不只是一種形式,而是能夠使觀者通過筆觸與畫面的結合想到非物質的現象,能夠將觀者代入作品當中,體會畫中人物的思想、行動。
以色列藝術家阿維格多·阿利卡作品中的筆觸形式不同于威廉·德·庫寧和文森特·威廉·梵高那般濃烈和富有生命感,但給予觀者一股書寫般的酣暢淋漓的感受。阿利卡對客觀事物的獨特觀察方式,使得他的作品需要一鼓作氣地完成,不能拖泥帶水,同時筆觸形式異常輕松寫意。他在使用豬鬃筆和混合了較多媒介劑的油畫顏料進行創作時,能夠在畫布上留下清晰而明朗的油畫筆觸。這種技術不僅僅是技巧上的展示,更是對觀者視覺感知的一種直接刺激。豬鬃筆具有獨特的硬度和彈性,使得顏料在畫布上的推散更具有力度和深度,從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視覺語言和筆觸形式。這些筆觸不僅清晰可見,而且在視覺上展現出一種自然而純真的效果,使得整個畫面呈現出一種原始的、未經雕琢的美感。這種使用豬鬃筆和媒介劑混合油畫顏料的方法,有效地增強了畫作的繪畫感,為觀者帶來了強烈的藝術震撼和美妙的視覺享受。這種技法不僅展現了油畫材料的物理和化學特性,也深刻地影響了畫作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從而在當代繪畫藝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這樣的創作手法,無疑增加了作品在藝術表現上的學術價值,為油畫語言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三)肌理的表現形式
油畫的肌理是一種視覺上的形式美感,與油畫的藝術理念和審美價值共同豐富了油畫藝術,并推動了油畫藝術的發展。油畫材料的特殊性使它能夠帶給具象寫實繪畫無限接近客觀事物的能力,也能賦予抽象繪畫更深層次的含義,并增強畫面的感情色彩。各式各樣的肌理豐富了畫面效果,給予作品更為強烈的表現力與感染力,這種獨特的形式美感已然被大眾所熟知,并成為油畫創作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油畫創作當中,肌理的運用并不是隨意的,而是由畫家情感所決定的,因而才會產生豐富多彩的肌理效果。在作畫過程當中,偶發產生的繪畫肌理會對畫面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也正因如此,當代的藝術家也在這條道路上不斷地探索如何將隨機產生的肌理變成自我創作過程中的常客。
盧西安·弗洛伊德鐘愛于裸體人物的繪制。在他的作品《沉睡的救濟金管理人》中,筆觸與筆觸碰撞、交織、重組,所產生的肌理明顯并富有強烈的表現力,讓畫中的人物如同雕塑般結實、穩重。他作品中的肌理,幾乎都是筆觸與筆觸交織形成的。這種凹凸起伏的表面肌理,給觀者帶來觸手可及的真實感,暫時忘記這是筆觸與筆觸交織重疊的效果,就像一位真實的人物在自己的眼前,并傳達出作品濃烈的情感色彩,直達內心。
安塞爾姆·基弗是當代運用綜合材料的大師,復雜的結構、材料通過拼貼共同營造了畫面效果和獨特的肌理美感。在他的作品《畫家的工作室》中幾乎可以看到各式各樣材料的使用,油彩在他的作品當中已然不是最重要的表達工具,取而代之的是石頭、沙子、樹葉、稻草以及各種東西的碎片。畫面當中,肌理的厚與薄交相呼應,產生一種有節奏的韻律,讓整個畫面充滿呼吸感。仔細觀看他的作品,每個破碎的肌理看似漫不經心,實則都是安塞爾姆·基弗精心的設計安排,給予觀者極具震撼的視覺效果。
魯普雷希特·馮·考夫曼1974年出生于德國慕尼黑,其藝術實踐的核心是具象繪畫與雕塑手法的融合,以及對空間的探索。在其作品《甚至1》中,人物的刻畫遵循著傳統造型準則,同時畫面中的肌理增強了整幅作品的表現力,豐富了作品所傳達的精神含義。在作品《沙發上的情侶》中,魯普雷希特·馮·考夫曼采用了特質的木板材料,并使用雕刻工具在畫面中制作抽象圖案,而雕刻過的痕跡也同樣營造出別樣的肌理,豐富了畫面整體所營造的肌理形式美,給觀者帶來更為深刻的感受。
三、結束語
文章分析了筆觸與肌理如何協同工作,提升藝術表達的多樣性。這兩個元素不僅是展示技術的工具,還蘊含了深厚的文化和歷史意義,是藝術家與時代對話的橋梁。通過多個案例,揭示了藝術家如何運用這些元素來強化自己的藝術語言。筆觸與肌理的探索不僅是對技術的追求,還是對情感、文化深度的一種探索。在現代藝術創作中,這種探索依然在進行中,藝術家不斷嘗試新的材料和技術,使油畫不僅是視覺的享受,更是情感與思想的深度交流。
參考文獻:
[1]周之騏.美術百科大辭典[M].北京:農村讀物出版社,1993.
[2]柳驍純.羅工柳藝術對話錄[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3]黑格爾.美學:第一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4]H·H·阿納森.西方現代藝術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
[5]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滕守堯,朱疆源,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編輯:王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