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所學校的氣質,是一所學校的基因和靈魂。面對一所發展多年還停留在辦學均衡薄弱線上的學校,如何使其走向底蘊豐厚、特色新質的新時代學校,我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通過反復的論證與系統的設計,最終確立了“星光教育”的辦學思路,“讓每一顆星都閃亮,讓整個星河都燦爛”的辦學宗旨,培養“健康、向善、求真、尚美”的星光學子的育人目標。
一、課程育德:潤心育人融入“主陣地”
學校以綜合性育人為目標,以統整思維構建“健康、向善、求真、尚美”四大課程體系。一是構建面向全體的星潤德育專題活動類共性校本課程。比如“美麗校園從‘分’開始”垃圾分類課程,在這個課程里,學生可以了解到垃圾的危害、減少垃圾的辦法、垃圾如何分類投放,更能在變廢為寶、環保時裝秀等趣味活動中提升環保意識,增強環保實踐能力。在該課程的引領下,我校師生環保意識顯著提升,校園垃圾分類工作有條不紊地推進,以學校為核心、社區為依托、家庭為支撐的三位一體的垃圾分類特色課程德育體系逐漸完善,形成了“教育一個學生,影響一個家庭,帶動一個社區,引領整個社會”的垃圾分類良好氛圍,我校被評為“山東省公共機構垃圾分類示范單位”。二是構建根據自身需要開設的班級專題德育體驗活動類的個性班本課程。“沂蒙虎頭鞋”“沂蒙哨音”“沂蒙布貼畫”“星燦營銷”等10多門鄉土非遺班本特色課程,借助班本課程與社會大課堂進行巧妙融合,深入挖掘當地育人資源,豐富學生人生經歷,為星光少年的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天地,讓課程充盈著多彩的元素與快樂的音符,從而提升學生的道德情感和家國情懷。
二、文化育德:營造耳濡目染“教育場”
文化來自師生,師生創造文化,文化又反過來指導和培育師生行為。這一互動過程在校園環境的創設上表現得尤為顯著。一是融合優秀傳統文化。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民族的精神追求,我校通過“國學園”“長城微景觀”“孔子雕像”的建設及“點亮新夢想,放飛‘星’夢想”入學課程的開設等途徑,加強優秀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不斷增強學生文化自信。二是引入紅色文化。我校因地制宜,依托車庫玻璃棚,設計了獨特的“紅船”景觀;結合“黨群同心、軍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設計系列活動,通過“百年征程百年夢,紅色基因永傳承”講紅色故事、傳紅色信念等相應活動的開展,潤澤了學生的道德成長。三是鍛造學校精神文化。我校挖掘學校歷史資源,注重文化標識的創造和設計,吉祥物“亮亮”和“晶晶”,校歌《追光》,劇場“星光大道”,安全主題文化墻的“畫與話”,二十四節氣文化墻的“畫與話”,“樹人園”“德馨亭”等景觀詮釋了星光文化的底蘊內涵和價值取向,讓師生了解學校的發展歷程和文化特色,增強對學校的認同感。校園文化的建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道德教育,形成“向善”理念,從文字到書畫傳遞出綿綿不絕的育人的精神力量,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心靈的洗禮和精神的成長。
三、活動育德:知禮潤行貫通“成長線”
活動育德,知禮潤行。我校在全環境立德樹人理念下,利用重大節日、紀念日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打造了“滿天星”德育特色活動品牌。一是開展“智多星”活動。按照實踐育人理念,利用節假日、紀念日,開展講故事評比、主題班隊會、社會實踐、知識競賽等形式多樣的活動,“星光燦爛恰少年,最美書香六月天”等主題鮮明的系列全學科讀書活動,學生的知識面得到了拓寬,良好品質逐漸養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逐漸形成。二是開展“藝多星”活動。展現學生多元才能,“星星之光,引領未來”科創節、“藝彩紛呈,星夢飛翔”藝術節、“星悅動,夢閃耀”體育節、“熠熠星光,我最閃亮”課程節、“星輝照未來,勞動最光榮”勞動節、“‘樂’見星河,沐光而歌”合唱節等校園文化節豐富了學生的校園生活,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三是開展“禮多星”主題教育月活動。如文明禮儀教育、黨史國情教育、道德教育、環保教育、行為規范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法治教育等。將教育與實際節日、儀式相結合,讓學生在特定的氛圍中深化對節日文化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民族精神,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和文化自信心。四是開展“愛多星”活動。依托教師節、重陽節等節日開展“長大后我就成了你”“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唱好成長三部曲,不負青春好時光”等主題活動,通過活動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捧著一束星光,定格一種溫暖,傳遞一份愛心。五是開展“隊多星”活動。通過“爭做新時代好隊員”“紅色基因代代傳”等主題班隊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用“身”去體驗,用“心”去感悟,從而內化品格,漸成修養。
四、榜樣育德:樹立育人評價“方向標”
我校本著尊重差異、多元開放的評價原則,探索并實施了《臨沂第七實驗小學“7+N星光少年”評價辦法》。其中,“7”即“七彩”星光少年,從體育、學習、讀書、科創、文明、勞動、藝術七個方面進行評價,每個評價都對應了我校星光少年形象;“N”為班級、教師、學生本人,根據學生表現自主申請的專項評價,用多把尺子衡量評價學生,關注了學生的個性和特長發展,關注了學生日常生活表現和成長過程,努力讓每個孩子個性都能得到張揚,讓每個孩子都能體驗成功的快樂,讓每個孩子都能找到閃亮出彩的空間。我校還創造性地將“7+N亮晶晶”評價和“星河銀行”儲蓄理念相結合,創新教育激勵機制,利用“星光幣——星簇、星芒、星輝、星斕、星瀚”的進階發放和管理,星燦農場采摘卡、圖書漂流兌換卡等流通方式,加強了對學生行為規范的引導和教育,構建了人人可行的評價激勵體系,有效增強了學生的光榮感,突出了評價的實效性,落實實效德育,讓閃亮得到認可,讓精彩得到欣賞,讓奉獻得到表彰。
五、協同育德:家校攜手共繪“同心圓”
為進一步構建和完善學校德育體系,我校在星潤德育理念引領下,積極落實“向善、尚美”的星光少年的育人目標,強調家庭、學校和社區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通過協同育德實現學生德育發展的路徑。一是讓教師走進家庭。每學期,學校組織教師進行“家校同心,德育同行”大家訪活動,以不同形式進行家訪,通過家訪了解學生的生活環境、家庭氛圍,和家長一起交流教育理念,教師撰寫家訪中發現的問題清單,從而有針對性地制定教育策略。二是讓家長走進學校。學校定期舉行家長委員會選舉,校內設家委會辦公室,邀請家委會成員參與到學校管理中。每學期舉行“星耀希望,福澤未來”家長節,根據家長提供的需求清單,各年級有針對性地開展家長課程,解決家長最急需、最關心的問題。學校還通過“關注營養同心,你我健康同行”家長開放周,邀請家長走進校園、進課堂、參觀餐廳、座談交流,近距離感受孩子在校的學習和生活。三是學生走進社會。采用走出去的方法,開展德育進社區活動,利用社區文化資源,建立德育教育基地,與周邊社區攜手開展“情暖冬至,愛在冬日”“‘香’約端午,‘粽’情實踐”等主題活動,為學生健康成長創設良好的社會環境,真正形成家校合力和齊抓共管的良性育人氛圍。四是讓資源走進學生。采用請進來的方式,將教育資源引進學校,學校將“戲曲進校園”等非遺融入校園教育,邀請非遺傳承人進校園舉辦講座,分享傳統文化的魅力。開展“法治進校園”活動,聘請法治副校長定期向學生介紹法律的基本知識和實際應用,這些活動的開展對學生綜合素質是個重要的補充。
六、紅色育德:著力打造思政“新生態”
鑄魂育人,思政先行。學校高度重視思政教育,采取“大思政”教育理念,多舉措開展思政教育活動。尤其在紅色思政教育領域中,我校通過創新的方式,實現教育內容和形式的本質性變化,以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需求。一是堅持“紅色引領”。堅持黨建引領思政教育,開學初黨總支書記講思政第一課,引領少先隊員立志弘揚“紅船精神”“沂蒙新精神”,愛祖國、愛家鄉、愛學校、愛老師、愛同學,做一個眼里有光、心中有愛、胸懷大志、追夢遠方的強國好少年。二是激活“紅色細胞”。開齊開足道德與法治課程,黨總支書記、校長、黨員帶頭兼任思政課教師,成立學科集體備課組,互取所長,豐富完善思政課程內容,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拓展課堂教學內容,優化教學評價體系。三是活用“紅色基地”。將校內和校外的思政教育基地相結合,打造獨特的思政教育實踐基地。校內紅船是思政教育的生動課堂,“華東革命烈士陵園”“孟良崮戰役紀念館”“沂蒙紅嫂”等紅色資源為思政教育提供實踐體驗,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感悟紅色文化。四是依托“紅色組織”。用好少先隊組織的教育與培養功能,學校成立了“少年馬克思主義學院”,每周根據不同的主題、不同的年級段,系統化、常態化開展不同的活動,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引導小學生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五是開展“紅色活動”。諸如“紅色印跡我來訪”“紅色故事我宣講”“紅色經典我傳承”“紅色沂蒙我代言”等實踐活動,讓思想政治教育貫穿課堂內外,使少先隊員在主動參與中受到教育。
(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沂第七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