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追求幸福德育:旨在德育過程中體驗幸福和創(chuàng)造幸福
幸福是人類生活普適而永恒的追求,追求幸福是推動生命個人與人類發(fā)展不竭的原動力。幸福作為每一個主體的體驗,這種體驗是個體在物質和精神層面上所表現(xiàn)的特質,德育正是通過依據(jù)一定的道德標準來教育個體理解什么是符合社會要求的幸福體驗,在德育過程中體驗幸福和創(chuàng)造幸福。
太倉市科教新城南郊小學秉承“幸福教育”的理念,在“十二五”期間開展了“從關注效度走向關注人本:構建幸福課堂的實踐研究”,我們的“幸福課堂”善于激發(fā)學生的活力,是一座活潑的樂園;善于開啟學生的智慧,是一座探索的樂園;努力夯實學生的學力,是一座求學的樂園。“十三五”期間開展了“小學幸福課堂教學策略的研究”,把研究點細化聚焦在構建幸福課堂的策略研究上:研究提煉了關于深度對話的教學策略、關注個體差異的教學策略、指向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策略、關于小組合作學習和游戲的教學策略……形成了一系列小學幸福課堂教學的策略群。“十四五”期間學校繼續(xù)追尋“幸福教育”的腳步,營造幸福育人氛圍,讓校園成為師生成長的“幸福家園”。我們充分利用學校文化環(huán)境資源和課程資源,挖掘德育內涵,建構具有校本特色的幸福德育課程,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成就孩子們的幸福人生。
二、項目化推進小學“SAE”幸福德育課程的構建
學校以“因愛而生,幸福一生”為辦學核心理念,依托學校的環(huán)境資源和課程資源構建了幸福文化課程、幸福勞動課程和幸福服務課程。幸福文化課程又包含幸福故事、幸福節(jié)日、幸福儀式三個子課程;幸福勞動課程涵蓋幸福飼養(yǎng)、幸福種植、幸福工藝三個課程;幸福服務課程包括社區(qū)服務、學校服務和家庭服務三個方面。學校推進了“633”層級推進方法體系,即相互滲透、動態(tài)遞進的品行養(yǎng)成、項目化學習、主題活動、家校共育、自主管理和幸福展示6條主線,推進品行養(yǎng)成體系、主題活動體系、項目活動體系等3個體系,協(xié)同學生、學校、社會3個層面。

三、項目化推進小學“SAE”幸福德育課程的實施
學校幸福德育課程構建基于學校文化和特色的“SAE”幸福德育課程,“SAE”中的“S”即精神啟迪—Spirit,“A”即行動創(chuàng)生—Action,“E”即體驗傳承—Experience,通過項目化學習的實施路徑讓德育課程由“灌輸式”向實踐式、探究式、養(yǎng)成式模式轉換,讓學生在學習中發(fā)現(xiàn)幸福、在行動中創(chuàng)造幸福、在服務中傳遞幸福,潤澤學生幸福成長。
項目化推進小學“SAE”幸福德育課程的實施主要基于幸福德育三大主課程和九個子課程,選擇指向明確的項目化主題,通過一段時間內的設計項目方案、執(zhí)行項目、展示項目、評價項目,讓學生從中經(jīng)歷感知、體驗、探究、實踐、評價與反思,通過精神啟迪幸福、實踐創(chuàng)造幸福和服務傳承幸福,實施開放性的德育、實踐式德育和體驗式德育,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德育素養(yǎng),打造具有健全人格的幸福娃。在項目化的實施路徑下,德育的三重境界呈現(xiàn)不斷循環(huán)上升的過程。
幸福故事課程的實施中,我們選擇了兩個項目,分別是“幸福景兒”和“幸福人兒”,主要通過宣傳和征集兩個層面講好幸福故事。一是講好校園“十景”故事。季(紀)松石的故事《永遠的敲鐘人》:曾經(jīng)的校園沒有鈴聲,有專門的搖鈴人,提醒大家上下課。季老伯就是校園歷史上的搖鈴人,他熟讀詩書、精通書法,建學初期就來到了學校。他以校為家,耐心輔導學生,關愛教師,校園的一草一木無時無刻不牽動著季老伯的心。他去世后,把所有的財產(chǎn)都贈予了學校,學校還專門成立了“季氏獎勵金”,用于獎勵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蘭亭精神》《播撒幸福的種子》《昆曲鼻祖魏良輔》等為師生們講述著校園景里的幸福故事,也讓大家解了校園“十景”背后所蘊含的深刻意義。二是向師生征集發(fā)生在校園里的幸福故事。《愛之鏈》《躲在衣櫥里的小男孩》《我想叫你媽媽》《明燈》《榜樣》等小故事娓娓道出了師生間濃得化不開的幸福事兒、幸福情兒,一張張笑臉記錄著幸福的瞬間。
在幸福勞動課程的實施中,先后推進了“一顆種子的旅行”“幸福班寵”“有板有眼”等項目化學習。通過確定核心知識、設定驅動問題、提高高階認識、進行探究實踐、公開成果、學習評價六個維度設計項目方案,開展項目化學習。
在項目化推進小學“SAE”幸福德育課程的實施過程中,一定要尋找核心知識,形成本質問題并將其轉化為驅動性問題,澄清項目的高階認知策略,確認主要學習實踐,明確學習成果及公開方式,設計覆蓋全程的評價。
四、項目化推進小學“SAE”幸福德育課程的評價機制
項目化學習的評價與成果的產(chǎn)生、公開的成果匯報緊密相連。此外,項目化學習還要對學習實踐的整個過程進行評價,以引發(fā)更深層次的學習和理解。項目化學習中的評價是多元且豐富的。項目化學習要求設計者同時運用過程性和總結性評價策略及多元主體參與的評價方法來促進學生真正投入學習。其中,過程性評價主要考查學生的認知策略和實踐,結果性評價主要考查學生最終的學習成果。
在“一粒種子的旅行”中我們先后開展了自評、互評和師評三種形式的評價。
1. 自評: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項目學習情況進行反思:(1)你最感興趣的環(huán)節(jié)是什么?(2)你對本項目所學知識掌握得如何?(3)對于項目學習你有哪些想要繼續(xù)探究的問題?(4)你是怎樣進行自主學習的?用到了哪些學習方法?(5)你能夠完成項目作業(yè)嗎?(6)你的項目角色是什么?履行得如何?(7)你們小組的合作學習怎么樣?
2. 互評:(1)你認為誰在這個項目中表現(xiàn)最好?為什么?(2)對于老師的建議有哪些?(3)項目經(jīng)理對小組成員進行評價。
3. 師評:教師對學生完成成果(小組觀察記錄、小組養(yǎng)護日記、成員表現(xiàn)情況、展示發(fā)言狀態(tài))進行評價打分,并提出建議。
課題組以項目化學習為抓手推進幸福德育課程的建構和實施,使得課程將德育的思想、觀點應用于真實的社會實踐,完成真實的任務,解決真實的問題,以此推動促進德育的體驗性、實踐性和探究性。幸福德育在德育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幸福能力,促進學生道德成長,觀照學生幸福學習,引導學生建構幸福生活,打造具有健全人格的幸福娃,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
(作者單位:江蘇省太倉市科教新城南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