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教育對紅色文化的傳承具有重要作用,紅色文化融入美育課堂,能夠幫助學生在提高藝術素養的同時增進愛國情感,得到紅色文化滋養的同時深化美育成效。在探索藝術審美與思政共融的過程中,通過深度挖掘紅色美育內容,精心打磨紅色美育課程,大膽創新紅色美育形式,實現紅色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價值引領。在以“紅”為媒、“紅”“美”融合的過程中,讓學生得到紅色滋養與藝術素養的“雙提升”,進一步增進學生的愛國情感,深化美育成效。
一、著眼育人目標,實現紅色文化與美育的深度融合
(一)紅色文化與美育深度融合有利于提升課堂的思想高度。由于統編美術教材中紅色文化題材并不多,而適時引入紅色教育素材,可以恰到好處地進行補充。在教學中我嘗試將《覺醒年代》中的十大名場面引入美術課堂,通過觀看視頻、交流解讀等形式,引導學生感悟李大釗、毛澤東、蔡元培等革命志士“以文救國”的堅定信念與決心,有效增強了教學內容的厚重感,將學生的思想境界提升到新高度。
(二)紅色文化與美育深度融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紅色文化中不僅有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的感人情懷,也有《地道戰》《地雷戰》等展現群眾智慧、大快人心的場景,還有雨來、潘冬子等機智勇敢的少年英雄形象,這些鮮活的素材都深深吸引著學生。教學中,我發動學生自主搜集小紅軍英雄事跡,通過組內交流、學習探究等形式,講述小紅軍故事、為小紅軍畫像,追憶“我心中的小英雄”;同時帶領學生進行書簽制作、折紙紅軍帽等拓展活動,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作熱情,把愛國主義的種子播撒在孩子們心田。
(三)紅色文化與美育深度融合有利于豐富作品的表現內容。紅色文化進課堂給學生打開了致敬英雄、熱愛祖國的新視角,他們創作思路更加開闊,藝術作品更加豐富。學校還傾力打造了校園紅色教育基地、校園紅色廣播頻道、紅色劇本展演舞臺、班級紅色圖書廣角等“紅色陣地”,進一步厚植紅色沃土。學生通過歌唱、舞蹈、編劇、表演、誦讀等多種藝術形式,表達對革命英雄的歌頌和緬懷,全方位展示學校紅色文化教育成果。
(四)紅色文化與美育深度融合有利于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在紅色文化的學習中,不但學生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教師更是率先受到了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熏陶和感染,青春與熱血再一次被喚醒,工作熱情再一次被激發,工作自覺性、積極性、主動性明顯提升。
二、創新教學模式,激發紅色文化與美育融合的乘數效應
(一)以“紅色文化+美育+課堂教學”,豐富課程內涵
學校將課堂教學作為滲透紅色文化的主陣地,語文、道德與法治、藝術和地方課程等充分結合各自學科特點,從不同內容著手,以不同形式落腳,引導學生感悟紅色思潮。我深入挖掘美術教學中的紅色資源,以豐富多彩的創作活動帶領學生領略美術課堂上的“中國紅”。
1. 賞析紅色經典作品。美術創作中有一大批反映中國革命歷史、新中國成立以及社會主義建設的作品,如潘鶴的雕塑《艱苦歲月》、鄒建東的攝影作品《我送親人過大江》、董希文的油畫《開國大典》,這些都是黨領導人民進行解放斗爭、爭取民族獨立的有力見證。通過引導賞析經典紅色美術作品,把學生帶入當時的歷史背景和事件當中,激發他們感悟人物事跡,感受革命情懷,傳承永不褪色的紅色基因,積極弘揚中華美學精神。
2. 手繪革命老物件。為帶領學生深入了解革命歷史和英雄人物,我們以盤點革命老物件為切入點,從毛主席用過的洗臉盆架、周總理用過的鋼筆、朱德總司令的皮箱、賀龍元帥的砍刀等物件入手,帶領學生追憶革命前輩的生活點滴與豐功偉績。為留住這些紅色記憶,我們鼓勵學生以手繪革命老物件為創作載體,通過細致刻畫感悟其背后的紅色故事,讓“革命老物件”綻放時代新光芒。
(二)以“紅色文化+美育+研學體驗”,拓展思政外延
除了課堂引領和環境熏陶,學校還將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相結合,組織全體師生翻越紅色遺跡“古陌嶺”,重走長征路,傳承紅色精神;組織了“沿黃達海尋根之旅”主題實踐活動,帶領學生參觀文登米山水庫、威海海洋科技館,實地了解引黃調水的路線、方式以及在水資源利用與科技創新等方面取得的先進成果;學校還在班級中組織開展“憶甲午海戰”劉公島研學、參谷牧舊居等研學活動。通過這一系列活動引導學生從身邊著眼,從生活做起,強化實踐體驗和親身感悟。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以研學場景為素材,開展美術作品創作,展現紅色研學的藝術之美。
(三)以“紅色文化+美育+傳統文化”,強化凝心鑄魂
我校秉承“經典滋養、 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把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納入學校特色化建設之中,將漢字根脈——甲骨文引入校本課程體系之中。在建黨日、國慶節、建軍節等紅色節日里,創造性開發了甲骨文燈籠、甲骨文紙傘以及麻繩甲骨文、彩泥甲骨文、陶泥刻印甲骨文等一系列作品,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向黨和祖國獻禮。
(四)以“紅色文化+美育+生活實踐”,深化學以致用
學校以生活實踐為結果導向,為每個級部制作了紅色文化背景墻,鼓勵學生以不同形式展現學習成果。在落葉之秋,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尋找秋天,通過制作紅色題材的樹葉貼畫、樹葉書簽等,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珍惜當下、奮發圖強的堅定信心。此外,我還鼓勵學生爭當“小小設計師”,以《覺醒年代》中的名人名言為導向,帶領學生設計宣傳海報、制作金句桌簽,通過創意這些和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美術作品,讓紅色文化浸潤生活,讓藝術走進生活,通過紅色文化與美育的融合更好服務生活。
三、正視短板問題,推進紅色文化與美育融合行穩致遠
學校紅色文化滲透教育教學工作雖結出了豐碩成果,但工作中還存在著很多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對本土紅色資源的挖掘不夠深入。威海作為膠東抗日第一槍的打響之地和乳娘精神的發源地,蘊藏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這些資源還沒有深度融合到學校的教學之中,具有很大的開發空間。
(二)紅色文化與美育融合的理論體系還不夠完善。雖然在實踐中做了一些整合性嘗試,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對專業理論研究還不夠深入,創新的理論與觀點還需要進一步論證。
(三)教學活動設計還不能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現在的學生每天都會接觸海量互聯網信息,對新鮮事物保持著強烈的好奇心,如何設計適合學生發展特點、符合他們實際需求的紅色文化教學形式和內容,是在供給端的教師們需要進一步探索的問題。
(作者單位:山東省威海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神道口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