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階段的教師需要全面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并根據這些信息進行課堂環節的構架。對于地理這門學科,教師需要全面落實生活化教育理念,初中是學生接觸地理這門學科的初級階段。因此,教師需要用循序漸進的方式來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從學生身邊的生活環境入手,讓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進行各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這種方式能夠為學生留下深刻的記憶,使其達到良好的聽課效果。因此教師需要盡可能地挖掘生活元素,同時強化學生對于地理知識的感知能力,讓學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覺地進行地理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地理思維,從根本上促進學生地理水平和學科素養的全面發展。
一、生活化教學理念在初中地理學科教學的應用意義
在地理課堂中全面落實生活化教育理念,能夠使學生達到更為良好的學習效果。初中階段的學生大多對新鮮的事物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在課堂中很容易出現走神的情況。并且,大部分學生很難長時間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教師一般是通過灌輸的形式來進行授課,學生只能被動地進行接受。但若是在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教育理念,就能夠克服這些不足。教師在落實生活化理念時,可以添加一些趣味性的內容,以此吸引學生的關注和重視。這種方式能夠加深學生對于這門學科的認知,讓學生以一種積極的心態進行學習,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的實效性,同時,也能夠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授課時,所設計的許多內容都是圍繞著地理環境、城市生活等各個方面進行展開的,而這些內容都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具有較強的聯系。因此,在落實生活化理念時,教師能夠拉近學生與知識的距離,引導學生將知識進行遷移、應用。并且,教師也會為學生提供一些生活場景、真實案例,讓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后能夠形成較強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學生逐漸明白學習地理的意義和價值,優化學生的學習心態。最后,在落實生活化理念的過程中,也能夠實現學科教學的創新。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不僅能夠接觸更加豐富的學習資源,而且能夠拓寬學習的場所和渠道,優化學習環境,從而促進初中地理教學的教果。
二、生活化教育理念在初中地理學科教學中的應用現狀
在實際教學中,落實生活化理念還存在著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無法充分體現這一理念的意義和價值。首先,許多教師開展的生活活動單一,內容趨向于模板化,學生一直處于重復性的學習狀態中,從而導致其中所涉及的知識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難以實現生活教學活動的應用價值。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很容易會受到過去教學方法的影響,而通過灌輸的方式來進行授課,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的參與感不高,也很難使學生達到理想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教師在落實生活化理念的過程中,沒有認識到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以及年齡特點,沒有對教學模式進行靈活調整,很容易導致教師所開展的活動和環節不符合學生的需求,學生難以真正融入生活化活動中,從而導致教學效果不佳。其次,部分教師在開展課堂活動時,只是根據教材中的內容來進行設計,這會在很大程度上導致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難以實現良好的教學成效,教師需要適當地融入一些鄉土資源,并且對教學內容進行一定的拓展。但從實際的教學情況上看,大多數教師沒有實現這一點要求,許多教師只是堅持應試的理念,導致學生所學習的內容局限在教材中。許多教師沒有認識到鄉土資源的價值,也沒有有意識地深入挖掘其中的內涵,這導致生活和教育理念的實現受到阻礙,難以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這樣便無法實現初中地理課堂時效性的提升。部分教師也沒有有意識地進行教學環境的拓展,只是讓學生在教室內完成具體的學習任務,而課下作業和課外活動的開展能夠實現學生學習思維的拓展,而教師沒有實現這一點,將會導致生活化的教學模式僅僅成了一個模板,教師只是形式化地將這一理念進行套用,而沒有真正發揮出其育人價值,教師沒有將生活化的理念體現在學生學習的各個環節,便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弱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有效性。
三、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優化策略
在開展地理課堂教學時,教師有必要全面滲透生活化的理念和方法,盡可能地改變當下的教育模式,實現整體學習過程的優化,教師需要充分挖掘這一理念的內涵和精神,結合實際的教學情況來進行各項學習活動的改進,使學生的學習效果能夠達到預期。
1. 把生活素材融入課堂導入環節
在進行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積極利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以生活元素作為素材進行各項活動的展開。教師需要深入挖掘學生的生活環境,將其生活場景引入教學,并在其中添加一些鄉土資源,讓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生動。隨著我國教育的不斷發展,鄉土資源已經成了一項重要的教學內容,教師需要利用這一教學資源,以此來實現整體教學過程的創新和改善。鄉土資源中所涉及的內容一般都具有較強的生活性,教師在課堂中進行添加,能夠十分符合生活化教學理念的內涵,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需要挖掘本地的鄉土資源,并且還需要分析了解學生對于鄉土資源的認知,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和學生的認知情況進行教學。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逐漸感受到地理課堂的趣味性和豐富性,以此促進課堂效率的提升。此外,教師還需要針對學生學習鄉土資源的進度和情況來獲取教學反饋,不斷總結教學的規律和經驗,這樣才能夠彌補整體教學過程的不足,實現良好的教育效果。
例如,在講解農業部分內容時,可以為學生引入一些當地的農業生產相關內容,充分挖掘鄉土資源,強化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認知水平。在城市化發展的進程中,當今許多學生對農業生產相關知識沒有較深的了解,甚至部分學生無法辨認常見的農作物。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來引導學生進行鄉土資源的學習。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先為學生展示小麥苗等鄉土資源中常見的作物,以一種直觀、具體的形式為學生進行展現,讓學生通過直接的觀察,拉近自己與知識的距離。之后,教師可以將種植農作物的場景以視頻或是圖片的形式為學生進行呈現,強化學生的認知水平,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在為學生提供視頻時,教師也可以添加我國農業生產在近幾年中的發展歷程,并且通過對比的形式,為學生展現手工農業到如今現代化農業的轉變。這種方式能夠帶給學生更加真實的學習體驗,讓學生能夠投入到相應的場景中,主動進行深入的挖掘和學習。在課堂教學結束前,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一些隨堂測試,讓學生通過完成相應的習題進行總結和反思,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完成情況得到教學反饋,以此不斷地改進后續的教學。此外,教師也可以在課下組織學生到真實的場地,觀察農業種植的過程,使學生產生新的感悟。
2. 結合現實生活實例展開教學
在構建生活化課堂時,教師可以在其中滲透一些生活實例,這種方式能夠活躍課堂氛圍,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大部分教師都會進行一些知識的灌輸,而這種灌輸式的形式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學科學習的效果。而若是在課堂中引入生活實例,便能夠很好地改善這一教學情況,讓課堂更具趣味性和創新性。教師在選擇生活實例的過程中,可以從學生身邊常見的事物入手,這種方式能夠加深學生對于所學內容的熟悉度。在課堂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來進行生活實例的探討,讓學生通過交流與互動分享學習經驗,形成思維上的碰撞,這樣能夠進一步加深學生的學習。學生在根據具體的案例進行討論時,教師需要參與其中為學生起到引導作用,同時也能夠改善課堂的紀律問題。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討論情況為后續的教學提供基礎,根據學生真實的學習狀態來進行后續的教育環節的改進。
例如,教師在講解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進行互動和討論,引導學生進行探究。以我們鄰近的國家日本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以“日本印象”這一主題來進行探討,讓學生能夠從不同的思考角度、不同的認知層面來進行思考辯論。在這期間,教師可以給予學生自主查詢材料的機會,讓學生提前準備好自己的論據。這種相對自由的學習環境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使學生全面進行參與和學習。教師在參與學生討論的過程中,需要將學生的話題引到教材中的知識內容,讓學生能夠根據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識來進行思考,根據所學習的內容來進行生活實例的探究。通過此類活動的展開,不僅能夠讓學生嘗試以辯證的角度來看待日本文化,構建起活躍、自由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能夠在其中擁有良好的學習體驗和效果。
3.通過調研活動實現生活化理念的落實
在落實生活化理念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布置一些與生活相關的課下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主動探究的形式來完成具體的學習任務。這種方式能夠激發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探究,使其根據自己的努力進行生活化學習模式的落實,使學生能夠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主動地嘗試用生活角度來審視地理問題和地理現象,同時也能夠在生活環境中挖掘地理相關的知識內容,深化學生的地理思維。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展開調研活動,學生根據教師所提出的主題來進行地理現象的觀察和記錄,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的正確思路和方式。同時,調研活動的展開也能夠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能夠在總結地理現象、知識規律的同時,逐漸形成正確的思維習慣和認知水平。
此外,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開展一些野外考察活動,在保證學生安全的前提下,進行活動內容的設計。通過這種方式,強化其實踐能力。在展開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自然,在真實的場景下來進行知識的運用和研究。例如,教師在講解晝夜交替與四季變化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將所觀察的現象進行記錄和整理,定期組織野外考察活動,讓學生能夠在固定的時間進行現象的總結,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更加重視活動的展開,使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帶領下積極地進行參與和學習,這樣便能夠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讓學生能夠在更加自由的學習環境下,逐漸形成積極的心態來面對學習。
(作者單位:山東省莒縣夏莊鎮中心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