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將課文分為教讀、自讀兩種課型。自讀課文在統編教材選文系統中占大約1/3的比重,且在單元位置、選材取向以及助讀系統上均有其自身獨特性。自讀課以自讀課文為載體,聯結課內教讀與課外閱讀,教好自讀課,才能真正體現新課標提出的“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的要求。在此,筆者就部編版初中語文自讀課文教學作了一定探究。
一、基于拓展延伸設計自讀課文教學目標
教師對教學任務的落實及學生對學習目標的把握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設計的教學目標是否明確化、具體化。但在一些教師的設計中,自讀課的教學目標設定過于宏觀,未能落實到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具體細節上。例如,《再塑生命的人》是七年級的一篇自讀課文,一些教師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讀準、理解“感慨、搓捻、花團錦簇”等詞;第二,厘清文章思路,了解作者的主要事跡,其目的是鍛煉學生分析文章的能力,但本課是一篇自讀課文,不應停留在培養學生分析、品味、總結文章的閱讀能力上,而要拓展延伸學生在教讀課上已掌握的閱讀知識與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自讀課側重于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不應以閱讀知識、方法的獲取與掌握為目標。首先,教師必須深入鉆研自讀課文,注意課文所在單元主要訓練學生的哪些能力,并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為主要教學目標。其次,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教師應將自讀課教學目標定位在如何根據學生已掌握的閱讀能力讓學生進行系統的、更進一步的鞏固訓練,從而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最后,教師應將教學目標明確化、具體化,落實到每節自讀課的教學內容上,清楚地知道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是提升學生的某一能力,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從而更好地進行有效學習。統編版七年級教材上冊第一單元有《春》《濟南的冬天》《雨的四季》三篇散文。編者將《春》和《濟南的冬天》編排為教讀課文,將《雨的四季》編排為自讀課文,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加以區別。在教學時,教師應明確本單元的主題為散文教學。七年級學生學習散文的基礎比較薄弱,自主閱讀散文的能力有待提高,尚不能品味散文的語言特點,但他們普遍比較活潑,接受與運用新知識的能力較強,更希望能在課堂上與教師、同學進行互動交流。因此,自讀課文《雨的四季》的教學目標與教讀課的側重點不同,教師應注重根據上節課的學情來鍛煉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可將教學目標設計為“通過品味語言,感受文章的語言美、畫面美,并指導學生將已學到的景物特征的描寫方法應用于實踐中,以提升學生的語言分析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此處教學目標的描述要更細化、具體化,應在敘述中體現如何具體地提升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二、選取行之有效的自讀課文教學方法
“自讀”強調的是自主閱讀,自讀課的根本目標是要教會學生自學的方法,實現獨立閱讀、自主閱讀、個性化閱讀,從而體現“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的理念。因此選取有效的自讀課文教學方法十分重要。(1)方法遷移。目的是讓學生把教讀課文中學到的相關閱讀方法內化,運用到自讀課文學習上來,實現自主閱讀,提升閱讀能力。如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主題是“四季美景”,在單元提示中說明:“注意揣摩和品味語言,體會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根據單元提示的要求,在教學本單元的前兩篇教讀課文《春》和《濟南的冬天》時,我設置的一個教學目標是教會學生品味語言的方法,讓學生體會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在自讀課文《雨的四季》的教學中就可以提示和引導學生結合旁批并運用在教讀中學過的品味語言方法來品析課文。(2)自讀批注。批注是一種基本的閱讀方法,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旁批示例,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自己批注。學生自讀課文時可以進行多維批注:借助旁批,理解與賞析文本;回答旁批問題,引發自己的思考;對文本原批注進行二次批注闡釋;在留白的地方對文本精妙之處進行批注。(3)比較閱讀。如在教學《雨的四季》這一自讀課文時,就引導學生將其與《春》《在烈日和暴雨下》等文章講行比較閱讀。將本文的“春雨圖”與朱自清《春》中的“春雨圖”的寫法進行比較,讓學生明白《雨的四季》屬于側面描寫,而《春》用的是正面描寫。又將本文“夏雨圖”部分內容與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有關下雨的描寫部分進行對比閱讀:體會本文是對雨的贊美與欣賞,而老舍筆下的雨是“惡狠狠”的,突出了生活在其中的勞苦人民的艱辛,有較強的寫實意味。
三、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優化自讀課文教學
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充分運用信息技術,營造良好的自讀課文學習氛圍,促進自讀課文教學質量質的提升。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單元“導語”中明確要求,注意揣摩和品味語言,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在教學《雨的四季》這篇自讀課文時,教師可以單獨播放數字教材中描寫春雨這部分的視頻朗讀,讓學生感受春雨的嬌媚和柔情,再運用圈點勾畫法進行學習。教師可以先給學生例子,讓學生明確批注方向,請兩三位學生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詞語的運用、描寫方法、修辭手法等),上講臺在數字教材中標出描寫春雨嬌媚和柔情的句子,再結合課本中的旁批自己做批注,然后向全班同學展示。教師通過這種方法,借助創建的學習環境,讓學生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教師則在一旁正確引導即可。學生不僅將教讀課文中的方法運用到自讀課文中,而且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式比教師的精講、分析更容易讓學生接受,更受學生青睞,課堂氣氛更活躍,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濃厚,教學效果更顯著。
總之,在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的自讀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教材“教讀、自讀、課外讀”三位一體的閱讀優勢,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提供充足的自讀空間,構建有效的反饋機制,增強學生自主閱讀的欲望,鍛煉學生自主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