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綜合保稅區是對外開放的重要平臺、重要載體,是一座城市對外開放的橋頭堡、主陣地。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水平的對外開放,高水平的對外開放離不開綜保區的高質量發展。武漢市是湖北省最早獲批成立對外開放綜合保稅區的城市,同時承載著帶動湖北省經濟發展的重要使命。近期受中美貿易戰等外部環境和自身因素影響,武漢市進出口面臨較大壓力,在此情況下,如何充分挖掘發揮綜保區在對外開放中的特殊優勢,提高綜保區在帶動本地進出口增長中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通過探尋武漢市綜保區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促進武漢市綜保區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武漢市;綜合保稅區;發展建議
中圖分類號:F810.42"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4)12-0013-04
引言
綜合保稅區是經國務院批準設立在內陸地區的集港口作業、物流運輸、加工貿易及口岸功能于一身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具有較為先進的發展形態。綜合保稅區的管理由海關參照有關規定進行,執行國家規定的相關稅收和外匯政策[1]。武漢市三個綜合保稅區(東湖綜合保稅區、經開綜合保稅區、新港空港綜合保稅區)(以下簡稱綜保區),是武漢市重要的開放平臺,是武漢市對外開放的橋頭堡、主陣地,有效促進了外貿進出口,引領了所在區域外向型經濟的發展。為進一步推動武漢市綜保區的高質量發展,需要激活綜保區這“一池春水”。近年來,海關總署每年會對全國綜保區上一年的工作成績進行評估。該評估是衡量綜保區建設發展水平的重要方式,旨在通過績效評估進一步引導綜保區優化產業結構,提高整體效益,發揮集聚輻射作用,鼓勵綜保區創新發展。結合海關總署2022年對2021年武漢市三家綜保區績效評估的情況,對如何提高武漢市綜合保稅區競爭力提出幾點建議。
一、武漢市綜保區基本情況
武漢市東湖綜合保稅區是國務院于2011年8月29日正式批準設立的湖北首個綜合保稅區,是集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港口功能區于一身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規劃面積5.41平方公里,截至2022年底,已開發3.26平方公里。武漢市東湖綜保區地理區位優勢明顯,東接城市快速路光谷六路,南臨貨運主干道東園南路、滬蓉高速,西鄰城市快速路光谷三路,北接城市主干道高新五路,距離武漢天河機場、鄂州花湖機場僅1小時車程。武漢市新港空港綜合保稅區于2016年3月獲國務院批復設立,采取“一區兩園”模式,分為陽邏港園區(規劃面積1平方公里)和東西湖園區(3.05平方公里),是湖北省繼光谷東湖綜保區后第二家綜合保稅區,首次為武漢陽邏港、中歐(武漢)班列、天河機場等武漢市三大國際口岸配齊綜保功能。其中,東西湖園區距離武漢天河國際機場僅10分鐘車程,距離武漢核心商圈15分鐘車程,距漢口火車站18分鐘車程,距華中高鐵樞紐武漢站和長江中上游最大的集裝箱碼頭陽邏港30分鐘車程,集合了“芯(芯片)、屏(新型顯示屏)、網(網絡安全及大數據)、能(新能源汽車)、智(智能制造)”和“大臨空、大健康(食品)、新零售”等產業集群。新港空港綜保區內的陽邏港岸線長1 500余米,擁有10個5 000噸級兼顧萬噸級集裝箱專用泊位和1個5 000噸級兼顧萬噸級通用泊位。2023年上半年,陽邏港集裝箱吞吐量114萬標箱,同比增加11.97%。武漢市經開綜合保稅區位于東風大道和四環線交界處,規劃面積1.14平方公里,保稅區所在的武漢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加工貿易、跨境電商、科創孵化和物流分撥四大產業為主。
2021年,在全國137個綜保區中,武漢市3個綜保區總體排名不高,其中東湖綜保區綜合排名第46位,經開綜保區綜合排名第88位,新港空港綜保區綜合排名第119位。總體來看,武漢市3個綜保區排名不高,仍有較大爭先進位的空間。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根據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前4個月,我國147個綜合保稅區進出口值總計20 143.37億元,其中,出口13 016.50億元,進口8 794.5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9%、13.6%和1.3%,出口成為拉動2023年4月份進出口增長的主要動力。武漢市三個綜保區進出口值僅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經過幾年的建設發展,武漢市綜保區均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綜保區“區內關外”的獨特優勢沒有充分發揮,對武漢市經濟拉動作用不夠明顯,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園區經濟規模偏小
武漢市三個綜保區均按先建園區后招企業的模式起步,但后續招商力度不夠,錯過搶抓承接產業轉移機遇期,導致園區龍頭企業數量較少,難以形成產業聚合效應。截至目前,三個綜保區區內海關備案企業數分別為東湖綜保區674家,新港空港綜保區166家,經開綜保區30家。2023年1—4月份數據顯示,經開綜保區活躍企業數僅11家。同時,外貿聚集效應不充分,進出口規模與先進地區也存在差距。2022年武漢市綜保區進出口值652.4億元,發展規模最大的東湖綜保區進出口總量僅占湖北省5%、占武漢市不到10%。橫向對比看,2022年,成都高新綜保區進出口總量位居全國綜保區第2位,進出口總量占成都市64%、占四川省52%;重慶西永、兩路果園綜保區進出口總量占重慶市61%;鄭州富士康相關保稅加工業務約3 900億元,占新鄭綜保區進出口總值的83.7%。
(二)創新力度不夠
武漢市綜保區占主要地位的仍然是傳統的倉儲物流。以東湖綜保區為例,區內倉儲物流企業63家,加工制造企業12家,維修檢測企業僅3家。2021年,經開綜保區、新港空港綜保區在企業獲獎、創新業務、企業發明專利總數、開展檢測、服務外包、文化服務等其他創新業務情況項目上與先進地區差距較大,武漢市各綜保區新業態發展壯大仍需時日。從全國綜合保稅區高質量發展交流會上可以看到,績效評估排名靠前的綜保區的亮點做法有,北京天竺綜保區把臨空經濟融合作為創新發展的主要方向,著力發展醫療健康、文化貿易、中高端消費等產業,五年平均增長率17.8%,其藥械進口量占全國的21%;東疆綜保區釋放融資租賃、港口經濟、平臺經濟三大動能,目前已是全球第二大航空租賃聚集地和中國最大的融資租賃產業聚集地,截至2023年,其跨境租賃業務全國占比80%。
(三)引進和利用外資水平有限
改革開放以來,東部沿海城市憑借先發優勢,經濟發展速度一路領先;西部大開發之后,西部城市的發展勢頭也非常良好。相比之下,武漢市作為中部地區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大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速度已經有明顯的落后,在利用外資方面尤為突出[2]。
(四)內陸地區物流運輸受制約,貨物周轉不夠快
一方面,距離口岸較遠。毗鄰一類口岸是全國先進綜保區的共同區位特點,例如,上海外高橋保稅區背靠上海外高橋港口,鄭州新鄭綜保區毗鄰鄭州新鄭機場;另一方面,綜保區特別是空港型綜保區對內陸開放型經濟的拉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湖北省空港型綜保區培育不足[3]。天河機場國際貨運航線急劇減少,中歐班列開行頻次不足,無法滿足跨境電商和高貨值貨物運輸需求,導致部分企業將大部分業務轉移至鄭州、上海等地。
(五)綜合配套設施不夠完善,影響綜保區的整體承載力和持續發展
武漢市綜保區多位于郊區和開發區,周邊缺乏學校、餐飲住宿、交通等基礎配套設施,影響日常工作和生活。這些企業在創新研發和帶動就業方面的能力薄弱,不能形成規模效應,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綜保區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
三、幾點建議
根據2023年前幾個月的進出口情況(www.customs.gov.cn)表明,全國各綜保區在經過連續幾年的較快發展后,當前正面臨國際市場需求萎縮、加工貿易訂單減少、新業態成長緩慢等諸多困難的挑戰。因此,著力優化環境穩定加工貿易基本盤,采取積極措施擴大保稅物流業務,創新復制扶持貨物和服務貿易新業態,對促進綜保區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而言,都是需要刻不容緩、認真應對的新課題和新任務。
(一)加強新出臺政策研究
放眼全球經濟科技發展方向,綜保區未來的發展趨勢必將從原先的求大求快向求質求新轉變,如何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對綜保區進行優化布局,勢必成為下一階段綜保區發展的焦點之一。要結合海關總署對未來綜保區發展方向的指導意見,制訂解決方案,主動求變。要加強口岸與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聯動發展,提升口岸運營水平[4];與海關、外管、審計等職能部門建立暢通聯系機制,及時了解區內企業日常運營異常情況,主動邀請相關單位給予指導和審核;嚴格落實園區的主體責任,把好項目準入關,加強對園區企業安全生產、環境保護和規范運營的指導和監督;積極走出去、請進來,加強行業內專業交流,學習借鑒先進經驗,為自身創新發展注入新思路、新動能。
(二)多措并舉,壯大園區基本盤,提升園區外向度
1.全盤統籌
外商直接投資是推動我國產業結構變遷的重要原因之一,外資和國外管理模式涌入引導區域內部自由進行加工儲存、貿易中轉等業務,企業相應調整生產方式和組織架構,形成規模經濟[5]。應進一步加大綜保區招商引資統籌力度,從更高層面統籌指導各綜保區招商引資工作,綜合考量,用足綜保區政策和優勢;結合各綜保區定位和發展方向,引進一批重大項目、新型業態落戶綜保區。
2.個性發展
引導各綜保區發揮自身功能優勢,做大主導產業,做強市場主體,實現差異化發展。突出東湖綜保區示范引領作用,推動光芯屏端網、生物醫藥全產業鏈發展;發揮新港空港口岸型綜保區和“一區兩園”優勢,積極培育大宗貿易、國際物流、保稅倉儲、保稅加工等產業,打造經開綜保區“加工智造”“跨境電商”“保稅物流”等高質量特色產業集群。
3.推進高科技企業建設
加快推進高科技龍頭企業早日落地,加快國際貨物集散中心項目建設,緊盯重大項目建設投產,建設保稅商品和進口整車展示交易分撥中心。
(三)引導綜保區個性化發展
充分發揮各綜保區自身功能優勢,推動綜保區做大主導產業、做強市場主體,實現差異化發展。用好東湖-花湖物流新通道,積極在新業態、新模式上實現突破。發揮武漢新港空港口岸型綜保區和“一區兩園”優勢,加強水運、鐵路口岸聯動,培育大宗貿易、國際物流、保稅倉儲、冷鏈物流、保稅加工等產業,推動綜保區功能和范圍擴充以及臨港產業集聚、集群、集約發展。聚力打造武漢市經開綜合保稅區“加工智造”“跨境電商”“保稅物流”三大高質量特色產業集群,定向招引下一代車規級芯片龍頭項目,積極搭建園區跨境電商公共服務平臺,持續優化區內企業結構培育發展新動能。
(四)推進“保稅+”業務拓展
積極引進培育“保稅+”項目,持續提高開放水平。創新模式、創造條件,吸引加工貿易中上游企業和各細分行業領域龍頭“保稅加工”企業入駐,吸引周邊藥明康德、長江存儲等高科技企業在綜保區內開展“保稅研發”業務,推動引進高科技龍頭企業早日落地。推進國際貨物集散中心項目建設,擴大國際貿易分撥業務集群,推動在運行保稅物流分撥中心進出口貨值、貨運量年增長量達到預定目標,拓展高附加值分撥項目。緊盯重大項目建設進度,按期建設投產,達到生產條件的盡快投產達產。建設保稅商品和進口整車展示交易分撥中心,促進進口商品交易增量、擴圍。
(五)挖潛拓新,加強規劃建設,破解內陸物流短板
1.抓基礎
整體謀劃光谷貨站與機場、港口、鐵路口岸聯動,推動貨站安檢前置業務落地啟用。以空運出口為例,如實現安檢前置,貨物全流程操作效率可提高50%以上。加快建設和完善新港空港綜保區與港口聯動貨物信息化、無感化通關,實現綜保區與水運、鐵路口岸的功能疊加、優勢互補。推動通津港建設、武漢西南鐵路貨運專線和鐵路進港,實現鐵水聯運。推動“武鄂黃黃”城市圈一體化發展,實現資源互通。
2.學先進
學習借鑒蘇州工業園綜保區虛擬空港、廣州南沙綜保區機場共享國際貨運中心等先進做法,充分發揮陸港口岸功能,優化安檢查驗服務,綜合運用數字技術和智慧監管,為企業提供更加便捷化的物流服務。
3.強配套
建設完善專業化外貿綜合服務平臺,持續提升通關便利化水平。提升保稅物流水平,加快國際貨物集散中心雙層庫建成使用,支持陽邏保稅園區打造陽邏綜保區整車出口國際集拼中心。
(六)營造園區更優發展環境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貼合企業和市場需求研究出臺優惠政策,統籌有限資源,聚焦重點方向,助力各綜保區做強優勢產業,形成產業鏈聚合效應。充分調動綜保區積極性,結合調查研究工作進區入企、進廠入庫、問計問憂,倒逼對企服務改進和工作進度加速,主動協助企業拓市場保訂單、固本強基。借鑒先進綜保區成功經驗,盤活武漢市綜保區家底狀況和區位優勢,支持前沿科學保稅研發、高端設備保稅維修、數字貿易服務等新型業態在綜保區率先發展,走通綜保區創新發展新路徑。
(七)優化服務,增強產業承載力和持續發展力
貼合企業和市場需求研究出臺優惠政策。加強上門調研和走訪,結合調研工作進區入企,解難點、疏堵點,“一企一策”服務綜保區內企業發展。把好項目準入關,加強對園區企業安全生產、環境保護和規范運營的指導和監督。參考周邊城市的先進做法,合理控制綜保區周邊用地,完善圍網外功能配套,探索在綜保區外建設特色配套園區,完善綜保區圍網外居住、餐飲等生活服務設施配套,增強產業承載力和持續發展力。
參考文獻:
[1]" "蔡靜.保稅港區與內陸港互動發展模式選擇研究[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12.
[2]" "張嵐.武漢市東湖綜保區對外貿易發展的難點與對策分析[J].當代經濟,2015(5):102-104.
[3]" "夏鑫.鄂州建設空港型國際物流樞紐的路徑探索[J].黨政干部論壇,2021(5):25-26.
[4]" "宋麗紅.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試驗區區域競爭分析[J].決策觀察,2019(11):6-7.
[5]" "楊仁發,劉金輝.綜合保稅區設立與產業結構優化:實證檢驗與影響機制[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10):1-10.
Reflec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Wuhan Comprehensive Bonded Zone
SHU Yangting
(Wuhan Open Cooperation Promotion Center, Wuhan 430017, China)
Abstract: Comprehensive bonded zone is an important platform and main frontier for a city’s opening-up.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relies on high-level opening-up, and high-level opening-up rests o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bonded zone. Wuhan, being approved in the first batch to establish comprehensive bonded zone in China, is the locomotive in promoting Hubei’s economic development. Recently, due to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the China US trade war and internal factors, Wuhan's import and export have faced significant pressure. In this situation, the importance of fully tapping into and leveraging the special advantages of the Comprehensive Bonded Zone in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enhancing the role of the Comprehensive Bonded Zone in driving local import and export growth is self-evident. Therefore, by exploring the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Wuhan Comprehensive Bonded Zon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Wuhan Comprehensive Bonded Zone.
Key words: Wuhan; Comprehensive bonded zone; Problems;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責任編輯" "彥"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