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絲弦流行于湖南常德一帶,是以常德方言說唱,用揚琴、三弦、琵琶、月琴、京胡、二胡等絲弦樂器伴奏的一種曲藝形式,是湖南曲藝百花園中的一朵藝術奇葩,目前已成為常德對外宣傳的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
早在20世紀70年代,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就曾多次播放蔣惠鳴等編曲的常德絲弦《新事多》,受到聽眾的喜愛,進入20世紀90年代,常德絲弦進入蓬勃發展時期,《瓜中情》《待掛的金匾》分別于1992年、1998年獲得群星獎金獎,其他作品也在國家級、省級賽事、演出中屢創佳績。時至今日,隨著傳播手段的多元化和文娛產品的極大豐富,常德絲弦與其他姊妹曲種一樣遇到了發展瓶頸。而相關從業者在堅持藝術本真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常德絲弦與不同藝術形式、表演方式的“合作”可能。
2002年,由黃士元作詞、羅繼南編曲的常德絲弦表演唱《生在瀟湘多自豪》獲得第四屆中國曲藝節金獎。這個作品的部分曲牌可以追溯到明代的宮廷雅樂。創作者以此拓浚作品歷史深度的同時,更合理運用合唱與交響樂,進一步提升了作品的豐度和廣度。作品前奏氣勢高亢,充分展示了瀟湘兒女驕傲自豪的情感。進入唱段部分后,旋律清雅婉轉,女聲齊唱的溫柔端莊與前奏的氣勢高亢形成了鮮明對比。
“雄才輩出寫風流,世代豐碑互比高。生在瀟湘多自豪,再展雄風在今朝!”作品結尾部分使用了大氣恢宏的合唱烘托氣氛,進一步升華了情感。
今日跨界融合已是尋常,所以回望2002年,似乎《生在瀟湘多自豪》的創作手法也不足為奇。事實上,類型創作手法可以說是走在了藝術創作的時代前沿,是曲藝人緊隨時代步伐、不斷創新發展的生動寫照。所以,本作品至今常演不衰,是常德絲弦中的經典。

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娛樂方式的多樣,受眾對常德絲弦多了“快”的要求,促使相關從業者深入了解流行音樂,以取而用之,滿足聽眾的需求。2009年,由徐澤鵬作詞、羅繼南編曲的《說唱絲弦》要參加中央電視臺“歡樂中國行”演出。央視的大型綜合類演出對節目時長有嚴格要求,倒逼創作者在“螺螄殼”里做好“水陸道場”。最終,《說唱絲弦》的效果令人滿意,不僅唱詞內容全面,精煉扼要地介紹了常德絲弦的演唱方式、伴奏樂器、音樂體系、唱腔唱法、經典曲目、方言等多項內容,更在音樂上對傳統曲牌的音樂元素進行了相應的變化與創新——著重突出錯落有致的唱腔走勢、精簡段落結尾處拖腔唱法和音樂過門的拍數,使聽眾的耳朵對音樂旋律時刻保持新鮮感。與此同時,作品還充分吸收流行音樂的元素,將Rap與常德絲弦的【數板】有機結合,在作品傳統性與時代律動性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了內容的輸出頻率,適應了央視的舞臺要求,也貼合受眾的需求。常德絲弦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朱曉玲女士還將此作品帶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臺上展演,大獲好評。
在合理運用流行音樂元素的同時,相關從業者更在思考常德絲弦與流行歌曲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徑。2017年,常德市武陵區文化館借用王力宏的歌曲《改變自己》重新演繹經典作品《新事多》,兩者的混搭呈現出耳目一新的效果。流行歌曲本身就是流行文化的符號之一,用流行的元素去包裝傳統藝術,能以前者為后者造勢,以后者為前者賦能,最終產生了“1+1大于2”的效果——常德絲弦不再是“高遠”的藝術,流行歌曲也有了多樣的欣賞可能。新《新事多》于2017年登上了中央電視臺“我愛滿堂彩”的舞臺,其中絲弦部分采用原汁原味的絲弦演唱,配以琵琶的彈唱和絲弦表演中節奏樂器碟子和筷子的打擊,但是編曲風格還有唱詞內容有了進一步創新,力求著重表現出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提升,進而唱響年輕一代“改變世界,改變未來”的主題。整個作品充滿了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和年輕人活力四射的激情。
目前,常德絲弦的受眾群體主要集中在專業人員和中老年人中,對八〇后、九〇后、〇〇后的影響不深,“覺得常德絲弦土氣、不時尚”是一個重要原因。盲目跟風自然不可取,但也不能一味地崖岸高峻,指摘青年蔑視傳統、不懂藝術,找到傳統與時尚的平衡點,讓常德絲弦能“就青年”才是正途。由麻建明作詞的《穿紫河》就是這樣一個“平衡”的作品。本作將傳統曲藝音樂和現代流行音樂相結合,以絲弦音樂元素融合民謠音樂風格,讓常德絲弦煥發出現代與時尚的風采。
《穿紫河》描繪了一幅安靜唯美的畫面,一位男子坐著小船在穿紫河上飄蕩。水波蕩漾,霧氣彌漫,月光灑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遠處傳來女子若有若無的吟唱與絲弦聲聲,唱腔婉轉,韻味悠長。男子循著聲音順流而下,在兩邊氤氳的菖蒲、蘭草的氣息中尋找聲音的源頭。而當他尋尋覓覓而不得見時,女子卻早已悄然遠去,徒留一抹漣漪……
作品由引子、主歌、副歌三部分組成。引子運用了常德絲弦曲牌【剪剪花】,鋼琴輕輕地奏出的音符,如同河面上魚兒吐出的水泡,引出仿佛從天際飄來的柔美女聲吟唱“依兒喲”。鋼琴簡單的旋律,描繪了穿紫河瀲滟的波光,像一縷清風拂過耳旁,又像一幅水墨畫卷讓人沉醉。

主歌為男聲的低吟淺唱,旋律一直在中音區運行,合頭換尾的句式自然而流暢。幾乎每個樂句的開頭都是從小節最后一個弱拍上的主音“5”開始,變化重復,層層遞進。
旋律幽婉纏綿,舒緩的切分伴奏伴以鋼琴如影隨形的分解和弦,增強了音樂水波蕩漾的感覺。點綴其間的古箏和琵琶“箏箏然”的加花,也是取材于常德絲弦的過門音樂素材,像一尾魚兒躍出水面,靈動而鮮活。副歌是全曲的高潮樂段。作者采用復調的音樂手法,將女聲的絲弦與男聲的民謠兩種看似毫不相干的音樂形式有機結合在一起。通過聲部音區對比以及節奏、旋律的錯落起伏把歌曲的情感推向高潮。
尾聲再次重復“依兒喲”,與引子遙相呼應,常德絲弦的音樂元素則貫穿始終,形成了一個完美的藝術閉環。《穿紫河》在“親親常德、浪漫之旅”2016年常德旅游節開幕式上演出,并在湖南衛視、常德電視臺、常德人民廣播電臺反復播出,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在常德市文化館、常德人民廣播電臺、“漫時光”等多家公眾號平臺播出后,轉載率、點擊率非常高,很多青年因為這首歌而感受到常德絲弦的獨特魅力。
民樂是群眾的聲音,群眾以歌詠志、以樂抒情。作為曲藝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常德絲弦堅持在民樂中汲取營養,相關的優秀作品更是層出不窮。
(一)歌以詠志
“許多年前的一個夢,帶我來尋桃花源,你說你是前世的花,為我開放到今天。許多年前的一個約,帶我走進桃花源,你說你在癡心的等啊,相逢只為一段緣……”由陳小奇作詞、羅繼南編曲的《心中的桃花源》沒有刻意去展示桃花源的美景,而是描述了每個人心目中理想桃花源的意境,非常符合現代人的生活理念。那一句句的“衣兒喲”婉轉纏綿,扣人心弦,仿佛來自靈魂深處的聲聲呼喚。
《心中的桃花源》歌詞文筆流暢、寓意深遠,旋律優美動聽,并且大量運用了常德絲弦的音樂元素,朗朗上口,展現了湖南群眾對家鄉的深厚情感。作品由歌唱家吳碧霞演唱后,在中央電視臺“歡樂中國行”欄目、中央電視臺音樂頻道播出,還獲得湖南省第十屆“五個一工程”獎及湖南省“金旋律節”金獎,成為上海世博會湖南館“桃花源里·湘都”的主題歌,現已定為常德市的形象歌曲被廣為傳唱。
與新民歌融合的常德絲弦作品還有很多,魯小平作詞、羅繼南編曲的《幾許桃花夢》以【越調】音樂素材創作而成,優美而抒情;畢春澤作詞、 楊西薇編曲的《走常德聽絲弦》,按字行腔,融入【剪剪花】的元素,俏麗清新。如此種種,不再列舉。
(二)樂以抒情

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掀起了一陣新民樂的熱潮,“女子十二樂坊”等新民樂組合不斷出現。類型組合用古箏、琵琶、揚琴、二胡等民族樂器演奏,或與現代音樂伴奏共同演繹中國著名傳統樂曲,或展現爵士、拉丁等外來音樂風貌。富有感染力的音樂加上立體的舞臺,給受眾帶來了別具一格的視聽感覺。常德市武陵區文化館也有此嘗試,推出的常德絲弦與新民樂融合的作品《絲動心弦》多次在各種惠民演出、展演賽事中亮相。作品第一段采用熱烈歡快的【剪剪花】改編發展而成,然后用重復、變化發展、移位、倒影、離調等各種作曲技法反復在“3”“5”“6”“1”四個音上做文章,中間插入“依兒喲”的旋律,配以現代電聲樂器的伴奏,動感十足。第二段采用較為抒情的【金紐絲】和【越調】,富于歌唱性和敘述性。結尾旋律離調式的處理,將整個作品的情緒和氛圍重新推上高潮。最后再現第一段的【剪剪花】旋律,首尾呼應,形成一體。
“月亮粑粑跟我走,我跟月亮提笆簍。搖擺手,走呀走,我和月亮交朋友。”“馬馬嘟嘟騎,騎到嘎嘎去。嘎嘎不殺雞,伢伢要回去。嘎嘎不殺鵝,伢伢要過河。”常德有著豐富的地方童謠,這些童謠是童年的生活,成年人的夢,也是鄉情鄉韻的具象。20世紀90年代,常德絲弦從業者就將目光投向童謠,創作出了一批傳唱至今的少兒作品。這些作品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而且有趣好玩,深受孩子們的喜歡,其中《馬馬嘟嘟騎》更是已扎根在每個常德孩子的童年記憶中了。2019年,常德女孩組成的樂隊“斯斯與帆”參加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將《馬馬嘟嘟騎》展現給全國的電視觀眾,那一句清脆又單純的“馬馬嘟嘟騎”,讓許多觀眾泛起了對童年、故鄉的懷念。

古詩詞遇見常德絲弦,必然會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常德絲弦曲牌繁多,有俏麗活潑的【剪剪花】、優美抒情的【越調】、端莊大氣的【疊斷橋】、節奏明快的【渭腔】等。常德的曲藝工作者們精心選取了《靜夜思》《無題》《小池》《竹枝詞》等一批古詩詞,并根據古詩詞不同的內容風格,按字行腔使用不同的曲牌,創作出了一組常德絲弦作品。這些作品進入中小學課外教學并廣受歡迎,還曾跟隨常德市歌舞劇院出國赴馬來西亞、澳大利亞等國交流演出,受到當地觀眾,特別是華人同胞的衷心喜愛。
時移事易,藝術長新。我們所堅持的文化自信不是對過去的一味緬懷,而是在實踐守正創新過程中對自我的不斷超越。文中所列,僅僅是常德絲弦自我超越的寥寥數例,筆者相信,新時代的常德絲弦從業者,必將能在傳承的基礎上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動常德絲弦實現高質量發展,為群眾提供更豐富的精神食糧。
參考文獻:
【1】常德絲弦音樂集成編輯委員會編:《常德絲弦音樂集成》,湖南文藝出版社,1999年出版。
【2】雷正、歐陽義懷:《常德絲弦音樂研究》,中國文聯出版社,2003出版。
(作者單位:常德市文化館)
(責任編輯/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