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究碎片法鼻中隔成形術聯合改良縫合填塞治療鼻中隔偏曲患者的效果,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方法 選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邳州東大醫院收治的84例鼻中隔偏曲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2例。對照組患者接受鼻內鏡鼻中隔黏膜下切除術聯合傳統填塞治療,研究組患者接受碎片法鼻中隔成形術聯合改良縫合填塞治療。比較兩組患者鼻阻力指標、鼻塞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分、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術后,兩組患者偏曲側吸氣時、偏曲側呼氣時、寬敞側吸氣時、寬敞側呼氣時的鼻阻力及吸氣時、呼氣時總鼻阻力均降低,且研究組均低于對照組(均Plt;0.05)。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鼻塞VAS評分均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均Plt;0.05)。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均Plt;0.05)。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lt;0.05)。結論 采用碎片法鼻中隔成形術聯合改良縫合填塞治療鼻中隔偏曲患者效果較好,可降低鼻腔阻力,改善鼻塞情況,縮短手術及住院時間,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碎片法鼻中隔成形術;改良縫合填塞;鼻中隔偏曲;鼻內鏡鼻中隔黏膜下切除術
【中圖分類號】R7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4.23.0141.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23.042
鼻中隔偏曲是鼻部解剖結構異常的常見類型之一,不僅會影響外觀,還會引發一系列鼻腔功能障礙(如呼吸困難、鼻塞、鼻竇炎等)[1-2]。目前,臨床常采用鼻內鏡鼻中隔黏膜下切除術聯合傳統填塞治療鼻中隔偏曲患者。然而,術后雙側鼻腔填塞會導致患者出現呼吸不暢,從而引發鼻塞、頭昏、疼痛、呼吸及睡眠障礙等不適;此外,填塞材料壓迫的不均勻及對鼻黏膜的擦傷等,還易導致鼻中隔血腫和鼻腔粘連,影響患者術后恢復,降低其生活質量[3]。碎片法鼻中隔成形術是一種用于改善鼻中隔形態的手術方法,該手術可改善鼻中隔的結構、矯正鼻中隔的偏曲,從而緩解鼻腔功能障礙、改善鼻部外觀[4]。改良縫合填塞是常見的外科手術技術,常用于填補組織缺損或重塑器官形態,該技術使用可吸收的材料縫合切口,避免填塞,可確保切口愈合并保持結構的穩定性[5]。但目前對于改良鼻中隔縫合法用于治療鼻中隔偏曲矯正術后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缺乏相關研究。基于此,本研究選取84例鼻中隔偏曲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碎片法鼻中隔成形術聯合改良縫合填塞治療鼻中隔偏曲患者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邳州東大醫院收治的84例鼻中隔偏曲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2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齡28~39歲,平均年齡(33.64±4.72)歲,病程3~6年,平均病程(4.82±1.12)年。
研究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齡28~38歲,平均年齡(32.87±4.63)歲;病程3~6年,平均病程(4.67±1.07)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邳州東大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⑴符合《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6]中鼻中隔偏曲的診斷標準,且經專科查體、鼻竇三維CT等檢查確診;⑵伴打噴嚏、流涕、嗅覺減退、頭痛、鼻出血、鼻部通氣道阻塞等臨床癥狀;⑶入院前2周內未使用抗過敏藥物、鼻噴藥物或其他治療鼻炎的藥物。排除標準:⑴存在鼻息肉、鼻竇炎或其他鼻腔腫物者;⑵存在血液系統疾病者;⑶存在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者;⑷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⑸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
1.2 手術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鼻內鏡鼻中隔黏膜下切除術聯合傳統填塞治療:術前,將1%注射用鹽酸丁卡因(江蘇九旭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309,規格:50 mg)與鹽酸腎上腺素注射液[哈藥集團三精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3023237,規格:(按C9H13NO3計)1 mL∶1 mg]按照1∶1 000的比例混合配制溶液,浸透棉片,填塞于患者中鼻道后端、嗅溝及中隔表面,行鼻腔表面麻醉。引入鼻內鏡,通過內鏡觀察鼻中隔的情況,確定手術的位置、范圍。在鼻中隔的黏膜下作小切口,分離黏膜與軟骨,暴露需處理部位。于鼻中隔切口注射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上海朝暉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1071,規格:20 mL∶0.4 g)與鹽酸腎上腺素注射液按照1∶1 000的比例混合的配制溶液,行術中浸潤麻醉,以確保手術期間患者狀態穩定。使用鼻內鏡下微刀對偏曲的骨骼和軟骨進行精確的切除或修正,以恢復鼻中隔的正常形態。完成骨軟骨切除后,將黏膜覆蓋于修復后的鼻中隔上,使用縫合線或黏合劑將其固定,以促進愈合。在手術過程中密切觀察出血情況,及時采取措施控制出血,確保手術區域的清潔和可視度。術畢,采用傳統填塞方法,根據患者鼻腔的大小和形狀,填充適量的膨脹海綿或凡士林紗條。術后48 h,抽出膨脹海綿或凡士林紗條,確保鼻腔的通暢,提高患者舒適度。
研究組患者碎片法鼻中隔成形術聯合改良縫合填塞治療麻醉方式與對照組相同,使用鼻內鏡深入鼻腔,以詳細檢查內部結構。在鼻中隔左側作切口,充分暴露軟骨面,以提供良好的視野和空間。分離軟組織和黏骨膜,完全暴露鼻中隔支架,確保手術的順利進行和準確性。隨后切斷鼻中隔軟骨,從后上方及后下方底部切除約3 mm寬的軟骨條,使其僅附著于對側組織,以便后續塑造鼻中隔形狀。制作3個水平垂直切口以塑造鼻中隔形狀,間斷切除約1 mm寬的軟骨條,使其碎片化,以便調整鼻中隔形態。隨后使用磨鉆磨除棘突銳利部分,向對側推移,以確保鼻中隔形態的對稱性和穩定性。后使用磨薄篩骨垂直板,使其骨折并推移居中,以進一步確保鼻中隔的穩定性和對稱性,完成后使用可吸收線于患者鼻腔內進行切口縫合。于左側中鼻甲前方、鼻中隔中后部偏上位置進針,于右側鼻腔拉出縫針。再次夾緊針尾,從右側鼻中隔前方偏上位置進針,確保出針點位于左側切口前方。打結后剪斷縫線,調整切口對位并保持縫線張力。最后,填塞適量納吸棉維持鼻腔通暢和穩定。
兩組患者術后均通過上門或門診隨訪、電話、網絡等形式持續隨訪3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⑴鼻阻力指標。于術前及術后,使用鼻阻力儀(Medizin Technik GmbH amp; Co.KG,型號: ATMOS Rhinomanometer 300)進行鼻阻力檢測,包括偏曲側吸氣時、偏曲側呼氣時、寬敞側吸氣時、寬敞側呼氣時的鼻阻力(R)及吸氣時總鼻阻力、呼氣時總鼻阻力。阻力計算公式為:1/R總=1/R左+1/R右。⑵鼻塞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分[7]。于術前及術后3個月,采用鼻塞VAS評分評估患者鼻塞程度,以VAS疼痛評分[8]作為參考依據進行評分,滿分0~10分, 0分為無鼻塞, 10分為鼻塞最嚴重。⑶手術相關指標。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包括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⑷并發癥發生情況。術后第10天,患者進行鼻內鏡檢查隨訪,觀察并記錄并發癥發生情況。并發癥包括鼻出血、鼻黏連、鼻前庭區腫脹。并發癥總發生率=[(鼻出血+鼻黏連+鼻前庭區腫脹)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x)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鼻阻力指標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各鼻阻力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術后,兩組患者偏曲側吸氣時、偏曲側呼氣時、寬敞側吸氣時、寬敞側呼氣時的鼻阻力及吸氣時、呼氣時總鼻阻力均降低,且研究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鼻塞VAS評分及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鼻塞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鼻塞VAS評分均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3。
3 討論
鼻中隔偏曲可引發鼻塞、鼻息肉及鼻炎等癥狀[9]。其中,鼻塞是患者最明顯的癥狀之一,不僅會影響患者的正常呼吸,還可能導致睡眠質量下降,甚至引發睡眠呼吸暫停等問題[10]。此外,鼻中隔偏曲也易引發鼻腔內的細菌感染,導致鼻炎等疾病的發生,嚴重影響患者身體健康[11]。因此,尋找有效的手段治療鼻中隔偏曲十分重要,不僅能緩解患者臨床癥狀,還能夠提升生活質量。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兩組患者偏曲側吸氣時、偏曲側呼氣時、寬敞側吸氣時、寬敞側呼氣時的鼻阻力及吸氣時、呼氣時總鼻阻力均降低,且研究組均低于對照組。分析原因為,碎片法鼻中隔成形術通過切除或移位異常的鼻中隔組織,重新調整和塑造鼻腔的解剖結構,以擴大鼻腔通道,可緩解或消除鼻塞癥狀,從而提高患者的呼吸通暢度及生活質量[12]。改良縫合填塞采用填充物填充手術后的空隙,提升鼻中隔的支撐力和穩定性,可有效預防術后再次偏曲的發生,從而保持鼻腔的形態和功能的穩定性。納吸棉具有良好的吸水性和透氣性,能迅速吸收周圍組織分泌物、血液殘留及術后滲出液,保持手術區域的清潔和干燥,促進傷口愈合和組織修復。納吸棉的使用不會對周圍組織造成較大不良影響,不僅可降低術后感染的風險,還能減少患者疼痛和不適感、提高康復速度[13]。因此,碎片法鼻中隔成形術聯合改良縫合填塞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鼻塞癥狀,提高呼吸通暢度,保持鼻腔的形態和功能。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鼻塞VAS評分均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分析原因為,碎片法鼻中隔成形術通過將鼻中隔軟骨切成小碎片,重新排列和固定,可減少對鼻中隔的直接創傷,有效減輕術后組織的腫脹和炎癥反應,從而改善鼻腔通氣,減少術后鼻塞的發生[14]。此外,改良縫合填塞技術對鼻腔組織的壓迫和刺激較小,不僅可減少組織壓迫,還可促進術后鼻腔的通氣和引流,減少感染和并發癥的發生風險,進一步減輕鼻塞癥狀。因此,碎片法鼻中隔成形術聯合改良縫合填塞技術可顯著減少手術對鼻中隔和周圍組織的損傷,減輕術后腫脹程度,緩解患者鼻塞癥狀。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分析原因為,碎片法鼻中隔成形術能重新塑形鼻中隔,使其恢復正常的形態和功能,從而改善患者的呼吸狀況和外觀[15]。其次,通過改良縫合技術填塞鼻中隔的空隙,不僅加快愈合過程,還有助于保持新形成結構的穩定性,減少術后變形的風險[16]。改良填塞方法還能促進受損組織的愈合和再造,減少鼻黏連和腫脹的風險,提高手術的整體效果和患者的術后舒適度[17]。
綜上所述,采用碎片法鼻中隔成形術聯合改良縫合填塞治療鼻中隔偏曲患者效果較好,可降低鼻腔阻力,改善鼻塞情況,縮短手術及住院時間,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王旻.鼻中隔縫合技術[J].中國醫學文摘耳鼻咽喉科學, 2011, 26(4): 215-217.
Alsaggaf Z H, Almadfaa A O, Marouf A A, et al. Sinusiti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deviated nasal septum at a tertiary hospital: A retrospective study[J]. J Taibah Univ Med Sci, 2022, 17(6): 1065-1069.
李勇, 黃永久, 劉軍. 鼻中隔縫合在鼻中隔矯正術后的臨床應用[J]. 中國耳鼻咽喉顱底外科雜志, 2018, 24(3): 277-279.
夏世同,吳四海,徐婷.鼻內鏡輔助下改良鼻骨骨折復位治療外傷性歪鼻合并鼻中隔偏曲[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2023, 30(1): 22-25.
劉來艷,吳禮鋒,朱順芳,等.改良鼻中隔縫合填塞法在鼻中隔矯正術中的應用[J].皖南醫學院學報, 2023, 42(5): 464-467.
孔維佳.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0: 298-299.
肖玲,陳璐,柯霞,等.術前VAS癥狀評分對慢性鼻-鼻竇炎圍手術期的指導作用初步研究[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2016, 30(11): 892-896.
嚴廣斌.視覺模擬評分法[J/CD].中華關節外科雜志(電子版), 2014, 8(2): 34.
袁林杰,劉洋君,李麗.鼻內鏡下鼻中隔偏曲矯正聯合下鼻甲成形術治療慢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的臨床效果[J].中國醫藥導報, 2023, 20(15): 106-109.
張萌,李曉玲,方越.關鍵控制點理論下的細節護理對鼻中隔偏曲矯正患者術后恢復及滿意度的影響[J].中國美容醫學, 2023, 32(7): 181-184.
趙曉暢,李祖飛,任媛媛,等.鼻中隔偏曲與上頜竇氣化分型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耳鼻咽喉顱底外科雜志, 2023, 29(2): 101-105.
劉國才.碎片法鼻中隔成形術治療鼻中隔偏曲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 2020, 18(13): 77-79.
劉云香,黃敏,張志遠.改良鼻中隔縫合法與鼻腔填塞對鼻中隔偏曲矯正術患者癥狀及預后的影響[J].當代醫學, 2021, 27(33): 173-174.
馬莉,呂世霞.鼻內鏡下三線減張法鼻中隔成形術治療鼻中隔偏曲的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 2022, 17(10): 48-50.
楊建發.鼻內鏡下改良型鼻中隔成形術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 2019, 17(16): 142-144.
馬芙梅,佘翠平,劉得龍.改良鼻中隔縫合技術在鼻中隔偏曲矯正術聯合下鼻甲等離子射頻消融術后的應用效果[J].當代醫學, 2021, 27(1): 55-57.
王旻,邢志敏,袁曉培,等.改良鼻中隔縫合聯合等離子下鼻甲消融在鼻中隔偏曲矯正術中的選擇性應用[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2011, 18(10): 541-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