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促進環境教育理論探索交流,推動廣東省環境教育基地現代化建設,廣東省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向社會開展廣東省環境教育基地建設論文、教案征集活動。江門市的環境教育基地尚在逐步完善階段,多數未開設課程,即便有,其內容也過于簡單。本人作為廣東省環境教育的種子教師,曾受江門市生態環境局邀請成為“志愿者導師”,協助其下屬環境教育基地開發特色“環境教育課程”。為此,組建課題組嘗試以葵城中學為“環境教育”課程試點,申報的《基于五育融合的初中“環境教育”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研究》入選為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的重點課題。
一、“環境教育”校本課程開發的目的
以五育融合為指導思想,課題組聯合多方資源構建了“環境教育共同體”,旨在探索學校環境教育課程與項目式學習的深度融合。通過這一融合,成功開發出結構化、系列化的《綠美江門,我們在行動》校本課程,并在葵城中學先行試點,樹立典型示范,隨后逐步覆蓋全市推廣,以培養綠色公民,助力生態文明建設。課程內容注重科學性、趣味性和五育融合,同時探索校外環境教育研學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形式,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此外,還鼓勵學生以“志愿科普講解員”的身份服務社會,向身邊人宣傳環保知識,培養環境保護的責任心。借助多方媒體的報道,進一步擴大了環境保護的宣傳效應,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二、“環境教育”校本課程開發的策略
(一)構建環境教育共同體,通過課程實現家校社聯動。
為了構建環境教育共同體,課題組積極聯合了多方資源,包括生態環境局、自然資源局、愛心企業、慈善機構、融媒體、熱心家長等,共同形成一個強大的合作網絡實現家校社聯動。這些合作對象主要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能夠與課題組共同開展環境教育的公益單位。例如江門市生態環境局及其下屬的“環保設施零距離”公益項目相關單位、廣東省江門中華白海豚省級管理處,以及市區內的融媒體等。第二類是在環境教育方面表現出色的專家和達人。課題組共同開發自然觀察類的研學活動。第三類是家長委員會。各種校外研學活動均以“親子共學”的形式開展,家委協助攝影、后勤、管理紀律等工作。
(二)采用“引進來、走出去”的創新方式共同推進課程的實施。
“引進來”策略意味著課題組積極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或環保達人來到學校舉辦科普講座或活動。這些專家的精彩分享和寶貴資源,經過精心編輯后成為校本課程的重要內容,以綜合實踐課程的形式供全校學生學習,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走出去”策略則著重于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成長。在六五環境日、全國低碳日等重要節日及假期期間,課題組組織學生及家長前往“環境教育共同體”的公益單位進行研學活動。此外,課題組還邀請環保達人們一同深入生態系統,為學生提供現場指導,幫助他們進行有深度的研學探索。經過這些活動,學生們能夠親身感受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并積累寶貴的實踐經驗。最終,他們形成的調研報告或科普影視,不僅是對自己學習成果的展示,也成為推廣環保理念的重要載體。
三、“環境教育”校本課程的內容與實施
在“五育融合”的理念指引下,課題組精心打造了一系列以科學實驗、科普視頻及藝術創意作品為亮點的項目式主題活動。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環境教育校本課程的內涵,也為學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學習體驗。
(一)《綠美江門,我們在行動》校本課程
本課程包含四大學習單元和八個主題活動,通過環保項目式學習,有效融合了理論知識、實踐操作和研學體驗。
(二)課程實施
1.環境教育課程的項目式教學模式
環境教育課程的項目式教學模式包括真實情景,問題驅動;明確任務,制定方案;方法指導,評練點撥;自主合作,探究實踐;成果凝練,展示完善;總結評價,迭代升華6大環節。每一個環節都緊密相連,讓學習變得既有趣又富有成效。
首先“真實情景,問題驅動”環節,教師用身邊真是情景中的問題來驅動學習。這樣做不僅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還能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著“明確任務,制定方案”環節,學生們就能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在教師指導下知道應該往哪個方向努力,并設計本組的行動方案。在“方法指導,評練點撥”環節,教師會提供必要的學習方法和技巧,并對學生們的實踐過程進行點評和指導。這樣,學生們就能更快地掌握學習技巧,并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自主合作,探究實踐”環節則是讓學生們在小組中合作,共同探究和解決問題。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還能讓他們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的能力和技能。“成果凝練,展示完善”環節則是讓學生們將學習成果進行整理和展示。這樣既能讓他們回顧自己的學習過程,還能讓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和成就。最后“總結評價,迭代升華”環節則是對整個學習過程的總結和反思。教師會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并給出改進的建議。這樣,學生們就能更好地總結經驗,為未來的學習做好準備。
2.校外環保研學的活動模式
校外環保研學的活動模式涵蓋了六大關鍵環節:研學任務驅動、實地參觀學習、特色體驗活動、知識搶答競賽、創意設計挑戰以及研學成果展示。以《解密水精靈的奇幻之旅》研學為例,教師會先發放任務卡,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前往智水科普館、江門水文局、污水處理廠等地進行研學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能夠親身體驗水質pH檢驗、氨氮檢測、微生物檢測等實驗,從而深入了解到水資源保護的重要性。接著,通過知識搶答環節,學生們能夠鞏固所學知識。最后,學生們會選擇一種創意設計方式,如視覺筆記、手抄報、PPT或視頻等,來展示他們在研學活動中所學到的知識。
3.五育融合的全面發展之道
在“五育融合”理念下,《綠美江門,我們在行動》課程實現了德智體美勞的全面融合。德育體現在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培養了環保意識和責任感;智育則通過科學實驗和研學體驗,提升了學生的科學素養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育在戶外研學活動中得到鍛煉,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美育則在藝術創意作品的展示中,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造力;勞育則通過親身參與環保項目,讓學生體驗勞動的價值和意義。這種融合不僅豐富了課程內容,也為學生提供了全方位的發展機會,真正實現了教育的多元化和全面化。
四、課程成果的應用與推廣
在課程成果的應用與推廣方面,課題組采取了多項措施。首先,將課題成果轉化為學校綜合實踐活動的校本課程,豐富了教學內容。其次,利用“綠邑科普”公眾號發布原創微課、學生優秀作品及研學活動,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此外,優秀師生成果積極參與各類科技、科普大賽中屢獲佳績,提升了學校的知名度。最后,課題組開發的研學課程通過合作單位向公眾開放,加大了環保宣傳的力度。
五、結語
《綠美江門,我們在行動》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是環境教育與項目式學習深度融合的成功典范。它充分發揮了家校社聯動的優勢,以五育融合為指導,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生態文明的魅力。通過校外環保研學活動,學生們不僅學到了知識,更培養了保護環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課程成果的廣泛推廣,進一步擴大了環保宣傳的效應,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了一份力量。展望未來,我們將繼續深化環境教育校本課程的探索與實踐,為培養更多綠色公民、助力美麗中國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