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可以寫了一部《建筑倫理學》,我大吃一驚——她不當小說家要去當學者了嗎?后來才知道被她騙了,她寫的分明就是一篇小說,卻取了一個學術研究的題目。
建筑倫理學是一門將建筑學和倫理學進行交叉研究的嶄新學科,它的出現說明了現代建筑在實踐中涌現出的大量倫理問題需要從理論上給以指導。在中國土地上談建筑倫理學當然要從中國的倫理出發。中國是一個注重倫理的社會,中國傳統文化所理解的倫理既強調秩序,又強調關系。針對人類社會而言,倫理特指人與人之間的行為準則、道德規范以及禮教關系等。盛可以的這篇小說既與建筑有關(她寫的就是一次建造房屋的全過程),又與倫理有關(寫建造房屋引起了一家人的矛盾沖突)。盛可以不僅要建房,還要調解一家人之間的緊張關系,忙得焦頭爛額。小說終究與建筑倫理學有關。一家人本來相安無事,就因為建造房屋鬧得雞犬不寧,這足以證明盛可以在決定建造房屋之前沒有好好學習建筑倫理學,她要是學了建筑倫理學,就能妥善解決建房中的倫理問題——我這是把小說中的主人公萬紫當成盛可以本人來解讀了。但顯然盛可以不是在寫親歷的事情,她是以虛構的方式寫了一篇小說。萬紫既是她本人,又不是她本人,小說完全有賴于她對鄉村的熟悉與體驗,也傳遞了她對鄉村現實的深刻認識。她是在提醒人們,對于今天的鄉村而言,建立起咱們中國的建筑倫理學迫在眉睫!
先從建房說起吧。萬紫從鄉村走出去后成為了一名作家,她生活在大都市,但從來沒有忘記仍在鄉村的親人們。母親及她大哥一家棲居在破舊的老屋里,生活拮據,這令她心疼不已,于是她決定要替母親他們建造一棟新屋。但萬紫并非富豪,她的經濟實力不足以讓她獨自建造起一棟新屋,她得設法籌錢,建屋時還要設法省錢。她身處千里外的都市,建屋的具體事宜都委托大哥了,但懦弱的大哥不盡職,她只能憑視頻關注鄉下的建屋進程,憑電話處理建屋中的瑣碎事宜。建屋,在鄉村是一個家庭最大的事情之一,這不僅僅關乎到一家人的生活質量,更重要的是,房屋是一個家庭的臉面,從鄉村出去的人,大凡發了財,都會要回家建一棟新屋,如倒賣鋼筋的兄弟在河邊修建的是聯排別墅,做檳榔生意的孫老板是在花園里蓋環廊八角亭,他們均以此達到光宗耀祖的目的。萬紫明白這一點:“房子的功能是居住,是闔家歡樂,是讓母親驕傲,面上有光,家族有臉,一棟漂亮的房子還能告白世人,‘我們萬家,也是出了能人的?!比f紫承認在這一點上她是有虛榮心的,雖然說萬紫要為母親建屋體現了她的孝心,但如果沒有這點虛榮心,她大概率是不會在明明知道自己缺乏經濟實力的情況下還要貿然建屋的。
再來說說倫理。對于中國傳統倫理來說,家是根基。拆舊屋,造新屋,可不是一次簡簡單單的以舊換新。舊屋里住著一家人,一家人的倫理親情就濃縮在這個舊屋里,你動了舊屋,也就動了倫理。萬紫只想著趕緊把新屋建起來,卻沒有想到這樣一來就動了倫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會發生意想不到的變化。大嫂阿桂對她向來言聽計從,因為過去萬紫一直有恩于她,阿桂重病沒錢住院,是萬紫主動送錢救了她的命,至于幫她兒女找工作、贊助他們旅游等種種關照就多了去了。但讓萬紫大吃一驚的是,當她與阿桂商量如何一起籌錢建新屋時,阿桂的態度竟然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連和她說話的語氣都是生硬的,這種“破天荒”的變化令萬紫一時無法接受。及至后來涉及到房屋的產權切分問題時,阿桂干脆“撕下臉面,挑明了對抗萬紫”。大哥這樣一個靦腆的老實人,居然也朝她發火,甚至揚言要萬紫“在中國都不得安生”。最令她傷心的是母親的變化。她覺得自己一直在母親身上彌補著“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吃的、穿的、用的、娛樂的、保健的,把母親當作孩子寵”,可是隨著房屋的建造,母親與她的關系越來越疏遠了。新屋建成后,萬紫計劃為慶祝母親的生日在飯店請人吃飯,母親卻唆使兒媳婦不要去吃。氣急敗壞的萬紫與母親爭吵了起來,最終不得不取消了母親的生日酒席。她為新屋特意畫了一幅父母合影的油畫,很得意地讓母親猜畫的是誰,母親卻故意說不認識。當發現母親還在外人面前敗壞自己名聲時,她毫不猶豫地將這幅油畫焚燒了。這一切都是房屋建造所帶來的倫理后果,萬紫痛苦地總結道:“以前我們家是最和睦的大家庭,現在四分五裂。為什么?因為利益。房子讓人現了原形?!?/p>
我們接下來就該重點說說建筑倫理學了。小說的主人公是萬紫,小說從萬紫決定為家人建造新屋寫起,一直寫到房屋落成后全家人搬進了新居。萬紫覺得自己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在開啟家族的新時代,一個嶄新的、明媚的未來,所有的親人都將在這溫暖的光環中變得光彩照人。”然而事實上建造房屋沒有給她帶來快樂,反而是氣憤、煩惱、爭吵以及不斷得罪親人,這樣的事情一路伴隨著她。這逼得萬紫不得不反思自己到底做錯了什么。萬紫看到舊屋被拆成一片廢墟時禁不住熱淚盈眶,因為她想起了當年她在舊屋里的生活,“它承載了很多親人團聚的歡樂,幾代同堂的溫暖時光。”舊屋里是一個典型的原生家庭,萬紫始終不忘自己是原生家庭的一員,哪怕她出去多年,哪怕她在外面尋找自己的婚姻和新家,她也愿意把所有的愛傾注給這個原生家庭??墒?,建屋過程中種種不愉快的遭遇讓她領悟到這些只能是過去的回憶,“她才慢慢意識到家庭結構已經變化,原生家庭早已不存在了”,“過去她和他們是一家人,現在她也認為他們是家人,但在他們心里,她早就只是一個親戚。家人和親戚不同,親戚是由家人分裂出來的,家人卻不是親戚組合能成的?!比绻讶f紫的這些反思轉譯為學術話語,那就是建筑倫理學。
正像我在文章開頭所言,萬紫的根本問題是沒有學好建筑倫理學,她沒想到建筑還會觸碰到倫理問題。這也是中國鄉村現實中越來越普遍存在的問題。這個問題關乎家庭,關乎倫理。盛可以將其濃縮在建造房屋的意象上是再貼切不過的了。萬紫要把家里的舊屋拆掉建一棟新屋,但她拆掉的又何止是一棟物理上的舊屋,她同時更是在拆掉一棟精神上的舊屋——鄉村的家庭倫理。中國文化傳統的倫理本位,其終端便是家庭,因此社會學家將中國社會的特點描述為“家庭主義”的社會文化心理結構。家庭主義是中國人日常生活的基本價值取向,是一種偏重于家庭整體利益而非成員個體利益的倫理實踐原則。中國人的家庭主義觀念是在傳統農業社會中孕育的,體現為特定的家庭制度模式。家庭主義曾經有效地維系著鄉村的秩序,保障了鄉村社會的良性發展。在現代化的大潮中,鄉村的現實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變,這種巨變也滲透到了鄉村的家庭。如今的家庭結構悄悄發生了變化,但人們仍在沿用傳統的家庭主義來制約家庭的倫理關系。比如萬紫在城市成功了,“便主動充當了家里的救世主”,但在傳統的家庭主義里,萬紫竟不被視為家人,而只被作為親戚對待。萬紫把這一切歸咎于金錢和利益對親情的傷害。她感嘆“親情就是金錢和物質的總和”。其實更關鍵的原因還是她身份的變化使得傳統家庭主義無法將她正確歸位。按說,她在萬家是出錢出力最多的一位,她出的金錢為什么就不能買回她所需要的親情呢?因為親情只有在正常的倫理秩序下才能施展“本領”。人們早就對鄉村倫理道德一點點地瓦解感到憂慮,但現實中的鄉村仍在憑借愈來愈淡薄的親情來掩飾破碎不堪的倫理。盛可以通過一次建屋揭開了鄉村的真相。
但我相信,揭開真相絕不是盛可以寫這篇小說的唯一目的。因此,她寫萬紫在詛咒“鄉村是泥淖”的憤怒中離去后并沒有感到自己有所解脫,而是覺得自己更應該“盡快把自己的精神也從那泥沼中拯救出來”。當她再一次回到母親身邊,當她在病床邊得到了母親此前從未對她使用過的溫柔和稱謂時,她很想去擁抱母親,去握住母親關節粗大變形的手,但她終究沒有這么做,因為“這種情感外露的表達,對萬家的人來說都太不容易”。這個細節很能說明問題,它說明今天的鄉村家庭需要新的倫理規范。這樣我們就能發現萬紫最大的錯誤在哪里了——她為家人建造了一棟新屋,卻沒有同時也建起一棟與之相配套的倫理“新屋”。
有社會學家針對鄉村的變化提出過要建立“新家庭主義”,他們說:“新家庭主義延續了傳統家庭主義的基本精神,在鄉村轉型的時代背景下獲得了新的內涵,是轉型期形成的、以實現家庭發展目標為核心、以家庭成員整合與家庭資源動員為基礎的倫理原則,貫穿于家庭再生產的日常實踐之中?!边@個新家庭主義仿佛就是盛可以在小說中所欲表達的建筑倫理學。
責任編輯:羅小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