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運用量化分析方法為拓展治愈性景觀適用范圍提供參考依據。在循證設計理論指導下,以大學師生群體為研究對象,選取了大學校園內4類典型空間進行對照實驗,通過STAI量表獲取該校師生群體對實驗空間的感知評價,研究利用環境感知從心理學角度量化環境對人情緒恢復的功效。證實了4類典型空間均可獲得治愈功效,人與空間不同的互動形式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治愈效果。文章提出高校校園治愈性景觀設計思考與建議,嘗試拓展治愈性景觀的應用范圍。
關鍵詞:循證設計;校園景觀;景觀治愈性;STAI量表;感知評價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069(2024)12-0150-05
Abstract: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 is us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expanding the application scope of healing landscape.Under the guidance of evidence-based design theory,4 types of typical Spaces in campus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 to conduct controlled experiments. STAI scale was used to obtain the perception evaluation of the university’s teachers and students on the experimental space,and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 perception on human emotional recovery was quantifiab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It is confirmed that the 4 types of typical Spaces can obtain healing effect,and different interaction forms between people and space will produce different degrees of healing effec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on healing landscape design in universities,and tries to expand the application range of healing landscape.
Keywords:The Evidence-based design;Campus landscape;Landscape healing;STAI scale;Perceptual evaluation
循證設計(EBD),源自循證醫學,是以科學數據為基礎、科學實驗為手段的一種設計方法與研究手段[1]。現代醫學研究成果證明:“環境”會對人的生理、心理產生重要影響,通過實驗對這些“影響”進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并以實驗結果指導設計過程,即為循證設計。建筑設計領域率先對循證設計進行了實踐探索以及實驗研究,因其科學性及有效性,循證設計被應用于建筑設計之外的多個領域,目前,較為多見且成熟的是在醫療景觀設計領域中的應用,以治愈功能為中心的環境療法、治愈性景觀等逐漸發展起來。根據醫學概念對“治愈”“ 康復”“恢復”不同的程度和范圍界定(表1),筆者就治愈性景觀含義規范為:治愈性景觀是通過人的感官影響心理狀態來轉移壓力感、不適感,具有恢復精神健康以及使其身體機能明顯好轉的能力,使人們達到身心平衡的戶外空間環境[2]。如今,在循證設計理論的指導下,國內外研究領域就古今中外環境治愈人體健康的記載進行了整理驗證,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更新發展治愈性景觀的相關環境療法,將治愈景觀作為一種環境醫療方法,更多地運用到了臨床醫療、療養空間等方面,為癌癥患者、退伍軍人、精神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所服務。但是,治愈性景觀的使用人群以及使用空間都亟待拓展。


高校師生群體的身心健康問題日益受到社會重視,近年來的研究數據表明,自1997年至2016年,大學生心理研究發文量持續增加,反映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多發性與普遍性早已成為專業研究的重點 [3]。柳靜、玄永屹等[4,5]研究發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巨大但心理咨詢服務提供不足,高校人群不愿意咨詢而選擇自助形式的趨向明顯,研究通過改善校園環境以輔助高校群體調整身心狀態將具有較高實際價值。現如今,大學校園景觀受現代大學傳承性和時代性的教育理念影響,以實現生態、教育、文化等功能為主[6]。但近年來,由于大學生群體心理健康問題成為社會熱議話題,將治愈功能融入校園景觀設計具有重要實際意義(表2)。據數據分析顯示,高校師生群體面臨抑郁癥、焦慮癥、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的威脅,因此,校園治愈性景觀的主要目標是在短期內減輕精神壓力并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7]。然而,以往對于高校校園景觀的研究主要從理論分析和定性分析的角度進行,對于高校治愈性景觀的量化研究較為欠缺。因此,本研究以循證設計理論為指導,通過量化評估高校師生群體的身心健康狀況,在典型的校園景觀空間進行模擬實驗,以“是否對師生群體的情緒有療愈性”為評價標準,旨在提出大學校園治愈性景觀設計的思考與建議,為改善高校人居環境、關愛大學校園群體的健康做出有力的貢獻。
(一)研究框架
本文對大學校園治愈性景觀的主要功效進行了界定:對高校師生群體實現有效舒緩短期內受精神壓力影響并預防心理疾病的景觀環境。考慮到不同地區校園的景觀特點各異,我們的重點在于如何增強高校景觀的治愈性功效,使其具備通用性、靈活性和可操作性。在循證設計理論指導下,作者通過以醫學研究為支撐的相關文獻和案例分析整理得出園藝、觀賞水景、冥想休息、漫步等行為活動對患有抑郁癥、焦慮癥、神經衰弱等精神疾病的患者有一定的治愈康復作用[2,8,9]。作者進一步梳理了16個以舒緩壓力、緩解憤怒情緒和提高溝通能力為主要功效的治愈康復空間[2,10],并發現其中園藝、觀賞水景、冥想休息和漫步等項目活動最為廣泛應用且效果顯著。通過分析醫院和醫療護理機構的戶外空間,我們發現在這些場所中,園藝、觀賞水景、冥想休息和漫步等活動有助于提供短期內舒緩,同時對心理疾病的預防也有積極影響[10,11]。鑒于大學校園治愈性景觀的目標與之類似,即短期內舒緩師生群體的精神壓力并預防心理疾病,作者決定將園藝空間作為本次實驗的一部分。此外,通過衛星地圖、網絡圖片、360全景漫游等來源,我們收集整理了北京和天津50所高校校園景觀信息,發現絕大多數高校擁有噴泉、池塘、湖水等水景空間,同時校園中還存在林蔭綠化道路、廣場、花園、雕塑節點、涼亭、廊架等漫步空間以及戶外休息區域。這些為師生“觀賞水景、冥想休息、漫步”等活動提供了適宜的場所。因此,我們可以在這些現有校園景觀中推行我們的研究。
因此,本研究選擇了園藝空間、水景空間、冥想靜坐空間以及漫步活動空間作為實驗空間,通過STAI量表獲取并分析高校師生實驗前后的感知體驗數據,以心理學角度量化環境對師生情緒恢復的影響(圖1)。
(二)研究設計
1. 實驗流程
研究分為3個主要階段,以確保科學的實驗設計和數據采集:
(1)疲憊壓力測試:教師在同一間教室內完成相同的授課內容,以確保所有參與者在實驗開始時都處于相同的腦疲勞狀態。(2)實驗場景準備:包括場景布置和實驗前指導。師生在研究人員的指導下填寫第一次問卷,準備進入實驗場景。(3)實驗測試:參與者均勻隨機分配到4個不同的場景中,進行不同的實驗活動。在實驗過程中,研究人員避免與參與者進行任何交流,以不影響其感知體驗。實驗結束后,參與者再次填寫問卷,記錄他們的體驗。
2. 實驗場景設置
實驗場景分為兩大類:疲勞積累空間和情緒舒緩空間。疲勞積累空間:地點為大學教室,使用投影儀進行授課,授課時長為45min,這個環境旨在制造腦疲勞狀態。情緒舒緩空間:包括4個不同的校園景觀場景。(1)園藝活動空間:實驗場地位于學校實驗田,占地約300平米,提供園藝工具供參與者操作使用。操作組成員以2-3人為一小組,進行除草、澆水行為和觸摸植物、與他人進行交流等行為;旁觀組成員站在種植池旁,觀察操作組成員進行活動并與其交流來識別植物。整場實驗時長為30min。(2)水景空間:這個實驗場地提供了兩種不同的水景體驗,包括靜態水景和啟動噴泉時的動態水景(跌水聲貝低于40dB)。水景實驗參與者被均勻地分為兩組,一組在靜態水景區域,另一組在動態水景區域。兩組實驗參與者在水畔旁座椅上坐著或在欄桿旁遠駐足眺觀水,亦可來回走動,其間可附耳交流,本次實驗時長為30min。(3)冥想靜坐空間:實驗場地位于附近有景觀音箱的校園休息場地,參與者在這里可進行冥想靜坐,每人約占1.2-1.5平米空間。在實驗期間,他們保持沉默,閉上眼睛專注感受周圍環境。實驗分為兩組對照:一組有開放景觀音箱,分貝控制在60分貝以下;一組無景觀音響,參與者主要依靠聽覺感受周圍的鳥鳴和風吹植物的聲音。每組的實驗時長為30min。(4)漫步活動空間:參與者在校園中漫步,欣賞周邊自然景觀(圖2)。實驗中分為兩組對照組,一組漫游時間超過30min,可結伴交流、獨自走動,或在園內任何地方稍作停留,以欣賞景色。參與者步伐保持在50-70公分,行走速度約為1.5米/秒。另外一組則以同樣的游賞方式漫步,但時間被限制在30min內,其他條件與第一組相同。
3. 實驗參與者說明
實驗的參與者為無精神類疾病,也沒有身體缺陷的在校大學師生群體。研究使用SPSS24.0軟件分析4類不同場景對參與者情緒的影響效用變化數值。研究樣本選取了同在一個校區、同一專業師生群體共計303位,其中教師30人、學生273人。這些教師教授相同內容和時長的專業課程,而學生則為聽課對象。參與者的性別(男生占35.8%,女生占64.2%)、年級(大一占17%,大二占28%,大三占42%,大四占4%,老師占9%)分布異質性較大,這有助于反映大學校園師生群體的多樣性。實驗中,每個場景的參與者數量分別為:園藝空間76人(動手栽植38人,旁觀園藝38人)、水景空間76人(靜態水景參與38人,動態水景參與38人)、冥想靜坐空間76人(增加樂療環節38人,無樂療環節38人)、漫步活動空間75人(超過30min活動38人,低于30min活動37人)。

4. 問卷設計
本次研究使用Spielberger等人設計的STAI-Form Y(狀態-特質焦慮量表)來評估高校師生情緒焦慮水平[14]。STAI自1970年問世以來,在多個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包括醫學、教育、心理學及其他科學。該量表包含40個問題,前者狀態焦慮(S-AI)描述一般用于評定短暫性的或最近某一特定時間或情景的情緒變化體驗,后者特質焦慮(T-AI)則用以描述相對穩定的人格特質且具有個體差異的焦慮傾向[12]。問卷由受試者自行填寫,無時間限制,通常需要10min~20min完成。
受實驗性質的影響,本次實驗只使用STAI前20個問題進行狀態焦慮問卷調查,S-AI中半數問題主要描述負性情緒條目,剩余半數則主要描述正性情緒條目。在評分標準方面,STAI每個問題有1-4級評分,S-AI四級評分為:1—完全沒有、2—有些、3—中等程度、4—非常明顯。受試者根據特定實驗環節里自身體驗不受其他因素影響地直接選出最合適的分值,其中正性情緒項目均為反序計分,量表測試通過累加分數進行結果記錄,最小值20,最大值80。
5. 統計方法
本次實驗統計軟件為SPSS24.0,統計方法主要分3類: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1比較4個場景中實驗前后的恢復效用、采用每個場景兩因素比較實驗前后的恢復效用并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2分析比較兩因素恢復效用差異[13]。另外,本次試驗還對相關數據的差異分析繪制箱式圖以進行表達。

(一)4類實驗場景均具有恢復效用
在研究中,作者首先對四個不同場景進行了試驗前后情緒治愈效果的評分統計檢驗。結果顯示,在95%的置信區間內,每個場景的p值都小于0.053,這表明4個實驗場景對高校師生的情緒治愈效果存在明顯的差異。作者進一步要進行了景觀空間治愈功效的定量評估,通過比較實驗前后體驗的測試均值來量化這一效果。定量分析結果顯示,每個場景都表現出情緒治愈效果,其強度有所不同,具體排序為:水景空間>冥想靜坐空間>漫步活動空間>園藝活動空間(表3)。

此外,研究還關注了焦慮恢復率。結果顯示,4個場景的焦慮恢復下降率均為15%。然而,不同場景的焦慮恢復下降率存在一些差異,其中園藝活動組呈現出較大的分散性(0%~25%),而其他3組主要集中在10%~30%之間。總體而言,各個場景的焦慮恢復效果相近,但值得注意的是,水景組的下降率區間高于其他3組,這一點可從圖3中看出(圖3)。

(二)園藝操作治愈功效優于旁觀組
園藝活動實驗結果凸顯了場景因素對情緒治愈性特征的顯著影響,尤其是園藝操作組在情緒治愈效果上表現出明顯優勢,為高校師生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情緒治愈方法。在園藝活動實驗中,作者關注了園藝操作組和旁觀組之間的情緒恢復效果差異,結果顯示場景因素(p=0.000<0.05)對情緒治愈性特征有顯著影響(表4)。方差分析結果(t=-1.423,p=0.159<0.05)表明,園藝操作組的情緒治愈性特征顯著優于旁觀組,表明參與園藝操作的個體在情緒治愈方面表現更佳。進一步分析顯示,在高校師生群體中,園藝操作具有較強的情緒治愈功效,這一結果在表5和圖4中得到明確證實(表5、圖4)。

(三)動態水景治愈功效較優于靜態水景
數據結果顯示,靜態水景和動態水景在情緒治愈效果上表現相近。然而,動態水景可能在某些個體身上產生更顯著的情緒治愈功效,這為提供個性化的治愈性景觀設計提供了有益的線索。在水景空間實驗組中,我們重點研究了靜態水景和動態水景對情緒治愈效果的影響。通過成對樣本檢驗,我們得出了一個顯著結論,即靜態水景和動態水景對高校師生的情緒治愈功效存在差異(p=0.000<0.05)(表6)。具體而言,動態水景的平均值10.579,其焦慮恢復下降率主要分布在18%~34%之間,呈現廣泛效果。相比之下,靜態水景的平均值為8.447,焦慮恢復下降率主要分布在15%~30%之間(表7、圖5)。

(四)冥想空間融入樂療效果更佳
冥想空間實驗結果說明有樂療和無樂療兩種情境在情緒治愈功效上表現相當,但有樂療情境對某些個體可能會帶來更顯著的治愈功效。在研究中,作者通過比較不同因素組間的獨立樣本T檢驗,得出t值為-6.184,p值為0.000<0.05,這表明有無增加音樂療法對情緒治愈功效存在顯著差異(表9)。具體來看,在有樂療的情境下,焦慮情緒的下降率主要分布在25%~30%之間,呈現出相對集中的效果。相比之下,在無樂療的情境下,焦慮情緒的下降率分布在10%~20%之間(圖6)。
(五)漫步活動30min以上效果較好
研究結果揭示了漫步活動在高校師生中的情緒治愈功效,漫步時長超過30min可能會對部分個體產生更好的治愈效果。在實驗場地,參與者被分為漫步時長小于30min和大于30min兩組,這兩組因素進行了成對樣本檢驗,結果顯示p=0.000<0.05(表10),不同組之間的成對樣本T檢驗得到t=-2.005,p=0.049<0.05,表明兩組之間存在顯著的治愈效果差異(表11)。具體分析焦慮恢復下降率,發現漫步時長超過30min的個體焦慮恢復下降率主要分布在20%~30%之間,而漫步時長不足30min的個體焦慮恢復下降率分布在10%~15%之間(圖7)。這一趨勢表明,雖然漫步活動對于高校師生的情緒治愈效果是相當的,但在漫步時長超過30min的情況下,對某些個體可能會產生更為顯著的治愈效果。



(一)增設社交園藝,確保操作可行性
園藝活動的情緒舒緩效果得到實驗證實,為此,本文提出在高校校園中增設社交園藝活動空間,以深化師生與自然植物的親密互動。基于實驗場地的推算,參與者之間的最佳活動距離介于1.30~3.75m之間。因此,社交園藝空間的尺度可在1.33-11.04m2/人,設計者可依據校園的實際情況進行巧妙規劃。
為了確保園藝活動達到最佳療愈效果,建議社交園藝空間應引入預約制度和人流控制,同時鼓勵參與者填寫種植任務書。每周舉行兩次園藝活動,每次持續30min以上,以植物生長周期為限。在植物選擇方面,建議優先考慮那些在顏色、味道和手感上能消除疲勞、帶來平靜感的植物。推薦的植物包括報春花、香石竹、玫瑰等觀賞花卉,以及胡蘿卜、土豆、番茄、生菜等觀果蔬菜[11]。鑒于高校師生每學期有大約4個月的在校時間,我們建議將園藝活動安排在二、三月和八、九月開始,以確保活動可持續3~4個月,足夠觀察植物的生長和開花。
考慮到季節變化,建議在校園中規劃室外和溫室兩種園藝空間。為了提供良好的園藝體驗,園藝場地應當配備充足的工具、儲物柜和洗手池。此外,設置導示牌,清晰說明園藝空間、工具使用和植物養護方法,以引導師生積極參與操作,以達到最佳的治愈效果。
(二)賦予校園水景流動之韻,完善空間設施
實驗數據揭示了水景空間對情緒恢復的積極影響,尤其是動態水景。為此,我們建議在校園內增設具有活力的動態水景空間,例如,噴泉和跌水瀑布,以創造有聲水景環境,提高水景對師生情緒的恢復功效。確保最佳效果,需要將水流音量控制在40dB以下,避免產生噴霧,減少細菌傳播的風險。這些改進可以顯著增強水景對師生情緒的恢復效果,為大學生提供豐富的動態水景恢復體驗。
為了提供最佳的觀賞體驗,建議觀賞時間控制在20~30min以上。同時,沿岸步道應配置座椅、親水平臺和休息區,創造舒適的停留環境。在選擇沿岸材料時,要特別考慮表面粗糙度,以確保材料不易打滑,營造安全的水景觀賞體驗。依據人平均每分鐘步行約60m的數據[14],我們建議沿岸步道的長度不低于1200m,以確保大學生在觀賞水景時有足夠的時間享受恢復性體驗,這些建議將有助于在校園中打造一個令人受益的動態水景環境。
(三)優化校園漫步路徑,煥發師生情緒
實驗發現,當校園漫步時間超過30min時,師生的情緒恢復效果更為顯著。因此,延長校園內不同場所之間的距離成為一項有益的策略,可有效幫助師生增加戶外活動時長。以5分鐘、10分鐘和15分鐘生活圈尺度為基準[14],我們推算出校園道路或景觀花園的漫步路徑應控制在大約1600m~2000m之間,以確保師生的戶外活動時長超過30min。為鼓勵師生積極參與戶外漫步,建議在校園道路兩旁或景觀入口處設置健康步道標示牌,并在道路上設置步道距離標識,以幫助師生估算自己的漫步距離和時間。
此外,校園的漫步路徑應盡可能連接多個景點,采用環形或曲線道路設計,將校園廣場、花園、涼亭等景點相連,同時在道路兩旁種植不同的植物,如圓柏、香柏、松樹、月桂、柑橘等常綠喬木。這些植物的顏色有助于放松心情,芳香成分可以治愈焦慮、緩解疲勞。在人休息區和步行區3m以內的范圍,可擺放高度與人坐站相當的花池、花缽、花壇等裝飾,適合種植紫蘇、鼠尾草、天竺葵、薰衣草、茉莉花、薄荷等草本植物,這些植物的芳香成分同樣有助于緩解壓力和焦慮情緒[11]。通過這樣的規劃和設計,校園可以提供一個鼓勵漫步、有益于情緒恢復的環境,為師生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體驗。
(四)音樂繚繞心靈,構筑靜謐冥想樂園
在冥想靜坐空間的設計中,關鍵因素需重點考慮。首先是距離,冥想靜坐需要零交流或少交流狀態,因此,根據公共距離標準(約3.75m~7.6m),冥想靜坐空間內的每一處休息場地與周邊場地的距離應在3~7m內,以創造理想的冥想氛圍。其次要考慮休息設施的尺度,冥想靜坐通常包括盤坐、半仰臥、臥躺等姿勢,每處休息設施的空間尺度應為0.65m×2m,以確保舒適度和便利性。第三,環境音量至關重要,應保持在60dB以下避免產生噪音。研究表明,增設樂療可提高恢復效果,而根據聲音衰減公式,60dB以下的聲音可傳播10m~20m。因此,建議增設景觀音響并將其距離每一處休息設施控制在10m~20m范圍內,以獲得更好的輔助舒緩效果。在音樂選擇方面,可以采用舒緩焦慮情緒的歌曲,如《春暉曲》《彩云追月》《翠湖春曉》等輕音樂,或者能夠緩解神經衰弱和失眠狀態的歌曲,如《陽春》《聽松》《春江花月夜》等。每日每次播放20min~30min,以20天為一個療程,中心頻譜125~250HZ,創造深入冥想氛圍[11]。因此,在冥想靜坐空間設計中,需綜合考慮這些要素,以提供最佳冥想靜坐體驗。
本研究采用循證設計理論,為高校校園治愈性景觀的設計提供了策略,得出以下五點結論:(1)園藝活動空間、水景空間、冥想靜坐空間、漫步活動空間對高校師生具有情緒恢復功效。(2)園藝操作的治愈功效優于旁觀植物(3)動態水景空間的治愈功效較優于靜態水景(4)冥想靜坐空間融入樂療效果更佳(5)漫步活動超過30min有更好的壓力情緒緩解效果。這些實驗結果可為高校治愈性景觀的設計提供科學指導和更具說服力的設計方案。
在治愈性景觀規劃中,循證設計理論的方法指導著我們應該充分考慮文獻研究、專家經驗和案例分析等最佳證據,因為不同的使用人群和場地情況可能需要不同的設計方法。這種方法可以為景觀設計實踐提供更科學的“新證據”,使設計更符合實際需求,真實實現“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治愈性景觀對于緩解和恢復人們的身心平衡狀態具有重要作用,通過將循證設計的科學理論運用到景觀設計中,我們可以更好地滿足場地使用者的需求。當前,高校師生群體面臨多重壓力,增強高校校園景觀的治愈功能具有現實意義和時代意義。隨著跨學科和跨領域的發展,未來的高校校園治愈性景觀研究將不斷深化和豐富,以更好地服務校園社群。
注釋(Notes)
1 配對樣本T檢驗:用于檢驗兩個相關樣本的平均數與其各自代表的總體的差異是否顯著,一般處理自身不同處理結果的檢驗、同一總體配對后不同處理結果的檢驗兩種實驗設計。
2 獨立樣本T檢驗:用于檢驗兩個獨立樣本的平均數與其各自代表的總體的差異是否顯著。
3 sig值:全稱significance,意為顯著性,sig值包含p值,其中0.01
參考文獻
[1]D·柯克·漢密爾頓,戴維·H·沃特金斯.循證設計——各類建筑之“基于證據的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7.
[2]Clare Cooper Marcus,Naomi A.Sachs.Therapeutic Landscapes[M].John WileySons,Inc.,Hoboken,New Jersey,2014.
[3]廖友國,林木明,何偉.近二十年中國大學生心理研究的科學知識圖譜——基于CiteSpace V的可視化分析[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4(2):94-103+192-193.
[4]柳靜,王銘,孫啟武,唐光蓉.我國大學生心理咨詢與危機干預的管理現狀調查[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22,30(02):477-482.
[5]玄永屹,李昊,都紅偉.東北地區在校大學生心理咨詢需求調查研究[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22,36(07):104-106.
[6]張姣姣.基于生態認知教育的校園景觀設計[J].設計,2021,34(09):64-67.
[7]孫靜,王海峰.淺談環境心理學對高校景觀設計的影響[J]設計,2017(05):158-160.
[8]Dopress Books.“Psychological”Landscape Sense and Psychology in Landscape Design[M].華中科技大學,2014.
[9]Detweiler,M.B.,Murphy,P.F.,Kim,K.,Myers,L.,Ashai,A.Scheduled Medications and Falls in Dementia Patients Utilizing a Wander Garden[J].American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and Other Dementias,2009:322-332.
[10]陳晨,黃瀅.基于循證設計法的醫療空間康復花園景觀設計[J].設計,2019,32(10):140-142.
[11]李樹華.園藝療法概論[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1.
[12]Spielberger CD,Gorsuch RL,Lushene R.et al. Manual for the State Trait Anxiety Inventory(Form Y)[M].Palo Alto,CA: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1983:577.
[13]肖慶,袁進.基于Excel進行科研設計資料均數t檢驗[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11):1489-1491.
[14]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GB 50180-2018.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標準[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