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平之戰是個悲傷的故事,“不與眾謀”是個無奈的故事。沒有大開大合,似乎沒有那么悲傷,但是這種無奈更讓人神傷。沿著“不與眾謀”,來講講職場的兩層無奈。
第一層,真理和正確的戰略只掌握在極少數人的手上。更無奈的是,其他多數人也認為自己是對的。如果你不懂戰略,沒有真知灼見,但你認了這個事兒,那正確的戰略也好實施;但現實卻是多數人都不認這個事兒,他們不讓那少數有真理、有真知灼見、懂真的好戰略的人“得逞”,不讓真的好戰略得以實施。
往下一層,更無奈的是,即使少數掌握真理的人提出了正確的戰略,多數沒有掌握真理的人也愿意跟隨,但是大環境卻不允許。比如,到了戰國末期,在強秦面前,無論你的戰略是對還是錯,都是徒勞的。弱國無外交,弱者無戰略,你是弱者中的一員,才是無奈之中的最無奈。
智慧不常見,常識不常有
秦國剛開始打趙國的時候,魏王問他的團隊的意見。大家都認為秦國打趙國對魏國來說是件好事??妆蠛懿唤?,這些士大夫就說:“如果秦國勝了趙國,我們跟著服從就好了。如果秦國勝不了趙國,那我們就趁秦國疲憊的時候打它。”子順說:“不對,秦國自秦孝公以來,打仗就沒慫過,現在又有良將,我們怎么會有可乘之機?”這些士大夫又說:“就算秦國打勝了趙國,對我們來說又有什么損害?鄰國的羞辱,是我國的福音。”
子順接著說:“秦國是一個貪婪的國家。它如果打下了趙國,一定會有繼續打下其他領土的欲望,我擔心到那個時候,魏國就要遭受秦兵的攻擊了。從前有一個故事說,燕雀在屋上搭巢,母子互相喂東西,非常開心,以為挺安定。突然,灶上起了大火,房子將要被燒塌,房上的燕雀面不改色,不知道將禍及自身。如果今天您不知道趙國一旦亡了會禍及魏國,那就像這故事中的燕雀一樣?!?/p>
“唇亡齒寒”“趙亡魏慘”這么明顯的事,魏國的大臣們卻看不明白,可悲??!在漫漫歷史長河之中,像他們這樣蠢的,甚至比他們更蠢的比比皆是,因為多數人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看問題、想問題、做判斷,而且多數人天生都有懶的一面,即“路徑依賴”——我現在待的位置、干的事兒挺好的,我不希望發生變化。這種懶,往往會造成自己在很多判斷上出現重大失誤。
我自己做了多年戰略研究,常常驚詫于有戰略判斷的人、有好的戰略判斷的人、能堅持自己好的戰略判斷的人竟然鳳毛麟角。同時,我也常常驚詫于多數成年人都能從他們自己的角度,把一件事情、一種做法、一種認識編圓了,至少能編到他們自己被說服。
那怎么能讓自己的智慧增長一點?怎么能拋開自己的見識、知識結構、路徑,更好地、更客觀地、更有常識地做判斷呢?那就是多讀歷史,多跟有智慧的人討論,多聽他們的意見。讀書、行路、學徒、做事,逃不出這四條道路,其中讀書是最方便、最基礎的。
制定戰略,要“不與眾謀”
當初,魏王聽說子順是個賢者,讓使者帶著黃金和絲綢,聘他為魏國的國相。子順說:“如果魏王能用我的政治理念去治國,用我的管理方式去管理組織,就算是‘蔬食飲水’,不用肉、不用酒,我也愿意。如果只是想要我的名聲,只是想要我跟群臣站在一起,給我很多薪水,那我也就是一個普通人,魏王還少這么一個普通人嗎?”使者仍然堅持請子順前往魏國,子順就同意了。魏王在郊外迎接子順,把他定為國相。
子順上任后開始改革,把那些可有可無的、阿諛奉承的官員換成了賢明的人,把無功勞卻拿俸祿的官員換成了有功勞的人。業績不向辛苦妥協,價值觀不向業績妥協。丟了官的、丟了俸祿的人很生氣,開始說子順的壞話。文咨就把這些話告訴了子順。
子順的回答有相當的指導意義。他說:“在變革的開始,特別是大變革的開始,跟這些普通官員、普通百姓不能談。你如果問他們變革好不好,他們一定說不好。如果他們都認為某個變革好,那這個變革一定是個壞變革。”如果這個機構里絕大多數人都認為某個變革、某個戰略特別好,那這個變革、這個戰略十有八九是錯的。
然后子順說:“古代善于推進政治改革、管理變革的賢者,最開始都無法避免被誹謗。子產在改革進行三年之后,對他誹謗的聲音才停止。我的祖先孔子,當魯國的丞相三個月之后誹謗才停止。我現在剛剛開始推行政治改革,雖然我的賢德比不上孔子,比不上子產,但是我也知道,誹謗是一定會有的?!?/p>
(摘自民主與建設出版社《勝者心法:資治通鑒成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