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藍:
你問我20多歲的時候有沒有想過自己做爸爸,我必須很慚愧地告訴你,沒想過。我不知道其他男人怎么樣(應該跟我差不太多),至少我這方面是很遲鈍的。年輕時只想交女朋友,連結婚都不會想,何況生小孩。
但你出生時不一樣。那時我已44歲,事業蒸蒸日上,跟你媽晏爾新婚,很期待你的出生。但老實說,那時我還是沒想過該如何做爸爸。作為男人,必須承認,我好像把老婆孩子視為豐收的果實,而非需要耕耘培養的關系。
因此,你的出生成長對我來說是一種人生享受。在你嬰兒時期,我很享受喂奶、洗澡、換尿布、哄睡覺之類的事情(大多數還是你媽在做);在你一兩歲時,更享受我們在一起時的“老小無猜”、無聲勝有聲。那時候,你就是我的伊甸園,和你在一起,我就回到了伊甸園;你就是“當下”,和你在一起,你就帶我“活在當下”。
你成長的階段,我忙著“東征西討”、四處探索、自我實現,說實在的,花在你身上的心思不太多。再加上你是個讓人省心、自我要求高的孩子,你媽又很稱職地給你安排各種學習,一言以蔽之,我就是撿便宜、輕松當個現成“好爸爸”而已。
直到10多年前,我走上人生學習的道路,才了解關系是修行道場,直系血緣關系更是人生必修課。我花了很大功夫,整理自己與母親的情結(那時她已過世),在徹底的和解、接受、尊重和感恩的過程里,圓滿了母子關系。我也試著與繼父(你爺爺)親近,跟他擁抱,說“我愛你”。我還帶著全家探訪父母在大陸老家的親人,找到了父母雙方的族譜,了解祖輩歷史,去墳前上香,重新與祖輩建立連接。
除此之外,我也邀請你媽媽一起學習,改善夫妻關系。我還用了長達7年的時間在教育機構做全職義工,通過助人修正自己。
我做的這一切,當然是我自己需要,但同時也是為人父母的必要。因為我知道,給你的最好禮物,就是一個父親“活好的樣子”。一個活好的人,必須圓滿與父母的關系,成為一個與人為善、愿意付出和修正的人。
在這么做的過程中,你應該感受到了爸爸的改變,比以前更柔軟、開放、愿意傾聽和認錯,也不那么自以為是了(雖然仍有很大改進空間)。你應該也看到,爸爸每天忙的事跟以前不一樣,各種關系的狀態也與過去不同,活出了一個不同的樣子。因為我覺得,為人父母不可能完美,但如果能讓孩子看到人是可以改變的,就應該算不錯了。
這些年來,我們父女的關系也產生了很大變化。雖然你常年在國外,我們相聚時日不多,但心靠得比以前近,能無所不談,常常一聊就兩三個小時。尤其是你在這封信里對爸爸表示滿意,等于發給了我一張“合格證明書”。身為人父,于愿足矣!
為人父母最重要的,不是給孩子什么,而是自己活出好樣子。但如今流行的趨勢好像不是這樣。多數為人父母者,和自己的父母關系不好,自己也沒活好,只拼了命地要“給孩子最好的”,結果很多孩子被寵壞了,不是站不起來,就是遠離父母。這都是因為顛倒了倫理,違反了自然定律,很難有好結果。
最后,關于世代之間的傳承和影響,我想分享一個有趣的故事。
我將近30歲的時候,曾經獨自旅行了3個月,其中一站是印尼巴厘島。在海灘上我遇見一對帶著小男孩的夫妻,因為聊得來,就朝夕相處了幾天,聽到了他們一家人的故事。
這對夫妻原來在加拿大做中學老師,規規矩矩過“正常”生活,但兩年多前,他們做出了一個驚人決定:賣了房子,揣著為數不多的現金,開始帶9歲兒子環游世界。他們一路上徒步、搭便車、住帳篷、借住民家……就這么走了兩年多(兒子已經11歲半),預計還需要一年半,完成徒步環游世界的壯舉。
由于夫妻倆在路邊搭帳篷住,就讓小男孩跟我同住海邊小木屋(可以吹冷氣)。小男孩和我一見如故,從早到晚帶著我玩,跟各種陌生人打交道,教我如何分辨藝術品真假、如何討價還價,還在黃昏的海浪洶涌里即興作起詩來。
小男孩會講9國語言,熟知世界各民族文化傳統、地理環境、生活方式,但好像父母從來不教他什么(除了數學以外),都是他自己學的。必須說,他是我此生見過最聰明可愛、最博學能干、最愿意跟人在一起的小男孩。離開前我問他長大后準備做什么,他說要開飛機。我問他為什么,他說這樣就不用走路了。
和這一家人分手前,我們互相留了地址。因為他們已經沒有固定住所,所以留了男主人哥哥的地址。我順口問他哥哥在做什么,他說一個在做律師,一個在做醫生。我問他,哥哥們都做那么“高尚”的職業,他卻帶著一家人流浪,父親會不會失望?他的回答我永遠記得。他說:我的哥哥都完成了爸爸的愿望(Wish),但我完成的,是爸爸的夢想(Fantasy)。
跟你分享這故事沒有任何暗示的意思,我只是覺得,人原來可以這么想、這么活!人生還是很有意思的。
爸爸
(摘自國際文化出版社《人生總會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