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忙碌,但我樂在其中。”“做實驗分析就是要耐得住寂寞,不在意付出。”“我要做一顆螺絲釘,為我國生態環境事業發揮作用。”趙志南口中形容的是自己畢生的事業。作為廣東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高級工程師,他長期從事地表水、廢水、固廢、土壤等環境介質監測工作。在環境污染應急監測、土壤網國控點位環境質量監測、中央環保督察等“硬核”監測任務中,他始終沖鋒在前,十幾年如一日,用初心守望平凡崗位,用擔當書寫無悔奉獻。
“工作量大任務急,
先保證準點‘開飯’”
趙志南的職業故事始于2003年的夏天。當時,作為一名高三學生,他對職業選擇感到迷茫。后來他偶然參加了一次專業適配度測評,加上班主任說了一句“環境保護是朝陽行業”,竟沒再多想便選擇環境專業,他說:“也就是一陣風的事。”
大二那年趙志南應征入伍,曾在某部的炊事班里干了一年。他后來回憶說,炊事班的工作不是在廚房就是在菜地、豬圈,不出操也不用參與很多集體活動,很容易變成管理真空區。“記得連長在突擊檢查時曾說過,真正的紀律約束的是自己的心,對自己的約束就是在修心。”這段經歷讓趙志南學會了保持自律與專注。
兩年過后,趙志南成為了一名退伍軍人。他匆匆返回學校,完成學業后選擇了專業對口的廣東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一進單位就被安排在實驗室做分析工作。
實驗室分析就是按照標準,分析從現場采集回來的各種環境樣品,從樣品制備、前處理、測試分析、編寫分析報告到結果確認報送,完成一個樣品檢測的全流程后,接著等待下一批樣品的到來。“實驗分析工作需要靜下心慢慢累積,前輩都說我這性格不太合適,但我覺得這和做飯很像,只要用心練習、琢磨、總結,總能干好。”趙志南說。
“很多時候實驗室工作量大、任務急,那就先保證按時按要求‘開飯’。事實上,只要留心就能發現,土豆炒之前過水就不容易粘鍋,蔥花炒雞蛋得留一把蔥花后放香味更濃。”秉持著“萬事怕琢磨,辦法總比問題多”的宗旨,趙志南用心對待每一個樣品、每一次分析測試、每一個分析項目。
實驗室工作需要沉淀,而時間是最好的沉淀劑。2013年,趙志南從無機常規組調入重金屬組,一干就是11年。剛開始從事重金屬分析時,每天都面對大量樣品,接觸的都是硝酸、鹽酸、強堿,很容易得過敏性鼻炎、咽喉炎,那時候他的衣服、褲子上全是破洞,手上脫皮,一到冬天就開裂。但另一方面,他開始接觸到一些大型的分析儀器,像原子吸收光譜、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射光譜、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等,儀器分析為他的專業學習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創新無人值守消解的土壤重金屬分析
2015年,由于環境監測市場化改革衍生了一大批第三方社會環境監測機構,很多同事陸續離職,重金屬分析崗位的重擔一下子落在趙志南這一剛入門兩年的新兵頭上。
2016年,國務院印發《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要求在全國建立起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絡。趙志南所在實驗室承擔起土壤網國控點位環境質量監測廣東省樣品的制備及分析任務。樣品量大,質控要求高,限期完成任務急,對于這一支剛重新組建不久的隊伍來說困難是空前的。為了堅決完成任務,趙志南帶領團隊克服各種困難。沒場地,就在實驗室走廊擺滿風干的土壤;研磨設備不夠,就用手工研磨瑪瑙;消解條件摸不清,就一遍一遍地試驗;儀器分析結果不好,就反復琢磨、請教高手、查找文獻……最后他干脆在儀器旁邊支張行軍床,累了,就聽著儀器進樣分析的聲音小睡一下。
在一遍遍的失敗重來之后,趙志南摸透了土壤的“脾氣”,實驗室按時按量上交了346個點位15個重金屬分析項目共計5190個數據結果,趙志南也和原子吸收光譜儀、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一起度過了朝夕相對的第一個夏天。此后的2017年、2018年,他連續兩年承接國家土壤網任務,也從中學到不少新知識、新技能。
處理土壤樣本時,傳統土壤消解方法需要加熱并使用硝酸、鹽酸等多種強腐蝕、強氧化性的強酸,還需要頻繁人為介入觀察消解效果,這種方法由于技術門檻低、批量處理效率高而應用廣泛,但過程中產生的酸蒸汽對人有害,因此十分危險。
為此,趙志南思考是否有一種方法能夠在遵循標準方法的前提下,盡量減少人為接觸,又能滿足分析要求,并且獲得更好的數據結果。經過不斷琢磨,趙志南摸索出一套無人值守土壤消解的前處理方式,基本不需要人為介入,按照標準方法要求做就能得到令人滿意的數據結果。
見證環境監測技術飛速發展
實驗分析是環境監測基礎中的基石。15年的從業生涯讓趙志南深深感到,做實驗分析工作要耐得住寂寞,不在意付出。“在空蕩蕩的實驗室里只有你一個人的時候,越是孤獨,越是專注,數據就測得越好。只要努力認真去做了,就是對自己付出最好的認可。”他說。
除了常駐實驗室外,趙志南有時會遇到一些應急任務。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在2013年,北江流域省界斷面突然發生了緊急環境事件。“樣品從應急前線源源不斷地送來,每兩小時一次,沒有停歇的車流涌向這里,實驗室被堆積如山的樣品占據。”趙志南回憶道。
每當新的樣品送達,趙志南便立刻投入檢測,延遲一秒鐘都可能影響到現場的應急處置與決策。受限于當時監測技術不足,需要將水樣長途跋涉送至實驗室進行檢測。這個過程既耗時又費力,嚴重影響了應急響應的速度。而地表水的污染情況瞬息萬變,每一個及時的數據都至關重要。
回想起當時的情景,趙志南感慨萬千。如今擁有了先進的應急監測車,15分鐘內即可完成采樣并現場分析出結果,極大縮短數據獲取的時間,更為現場指揮提供了精準、及時的依據。他見證了環境監測技術的飛速發展,也感受到了科技進步給環境保護工作帶來的巨大助力。
今年,趙志南代表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參加生態環境部組織的第一次遠洋科研調查任務,調查隊員們要克服暈船連續24小時展開作業,到達作業區后8小時內要對該點位開展現場監測,可以說沒有白天、沒有黑夜,用趙志南的話說,“該睡覺的時候要打雞血干活,讓你睡覺的時候又是大白天睡不著”,讓人十分疲勞。有時候,連著幾天趕路,到了可以休息時,船上會組織各類節目,比如“海上論壇”,分享來自全國環境監測人的工作心得,中午集體打八段錦……總之,在趙志南看來,生態環境監測人是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打勝仗、也特別懂得生活的環保鐵軍。
這些生態環境監測人每天都在各個業務領域“沖鋒陷陣”。有人在日曬雨淋的一線現場、也有人在實驗室里日復一日地工作、有人在參加各種監測數據會商、更有第一時間出現在應急現場的人。所有人都在為生態文明建設積極付出自己的力量,趙志南認為自己只是他們中的一員。
在部隊時,20歲的趙志南就已入黨,他坦言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就是要當先進,現在的想法依然沒變,就是為人民服務,要帶頭沖鋒在前,挑重擔,勇擔當。(作者系《新快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