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要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加快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內在要求。
一、深刻領會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意義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就是將被保護的生態產品以政府購買、地區間生態價值交換等形式轉化成現實的經濟價值、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對于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義。首先,能促進生態保護與修復,推動可持續發展。當生態產品具有明確的經濟價值時,能夠激勵地方各方加大對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投入,從而提升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增強生態服務功能。有助于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良性互動,使自然資源的利用更具效率和合理性,保障子孫后代的發展需求。其次,增加綠色經濟增長點,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為經濟增長開辟新的領域,如生態旅游、綠色農產品等生態相關產業的發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生態資源豐富但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可以通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縮小地區發展差距。最后,增強人們生態意識,提高人們生活質量。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使人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生態系統的價值,從而提高全社會的生態文明意識,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態環境所提供的清新空氣、清潔水源、優美景觀等生態產品,能夠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感。
二、夯實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生態支撐
生態保護和修復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前提和基礎。首先,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加大對森林、濕地、河流、湖泊等生態系統的保護力度,實施生態修復工程,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完整性。以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為重點,突出水生態保護和修復。鞏固提升水環境質量,嚴格執行水生態環境日常管理制度,確保“干流水”保持穩定,開展國控斷面消劣行動,督導不達標水體限期整治,推進黑臭水體按期整改,加強水源保護區規范化建設。圍繞跨區域遠程辦案、跨層級聯動辦理,嚴厲打擊破壞流域生態環境的犯罪行為,辦理涉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民事案件,監督支持行政機關依法履行環境資源監管等方面展開積極探索,以促進流域內環境資源案件法律適用的統一,提升環境資源審判的專業化水平和能力。其次,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發展綠色低碳產業。要制定科學的資源開發利用規劃,遵循“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實現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鼓勵發展節能環保、清潔能源、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等綠色產業,減少對傳統高能耗、高污染產業的依賴。例如東北地區的農業領域,可以依托廣袤肥沃的黑土地資源,推廣綠色有機農業種植模式,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和附加值。發展循環農業,將農業廢棄物進行資源化利用,例如制作沼氣、有機肥料等,降低環境污染;林業領域,合理規劃森林采伐,推動可持續林業發展,同時加強森林撫育和保護,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如種植中藥材、養殖林禽等,充分利用森林資源,增加經濟效益;能源領域,加大對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推進生物質能源的利用,利用農作物秸稈等生物質資源進行發電和供熱;工業領域,要鼓勵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升級,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大力發展綠色制造產業,培育一批節能環保裝備制造企業;旅游業領域,要充分利用獨特的自然景觀和生態資源,發展生態旅游,如大興安嶺的森林旅游、鏡泊湖的濕地旅游等。
三、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運行機制
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首先,強化頂層設計,不斷完善政策體系。近年來,我國陸續出臺了《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實施方案》等政策制度,下一步要深化落實生態產品產權制度改革,形成完整的使用權、收益權、處置權等產權體系。圍繞政策制度的落地落細,對山水林田湖草等分散化的生態資源權益進行規模化收儲、整合,由平臺進行運營,引入產業運營商,吸引市場資本注入,從而打造將資源變資產成資本的可持續發展路徑。存入“綠水青山”,取出“金山銀山”,探索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讓豐富的自然資源變為經濟優勢。
其次,完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建設。綜合考慮地區生態產品的類型、生態保護與產品開發成本、市場需求等因素,制定不同類型生態產品的核算方法和技術規范。建立統一規范的核算標準,通過制定明確、統一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標準和方法,確保核算的科學性、準確性和可比性。加強基礎數據調查,全面開展生態產品基礎信息調查,掌握其數量分布、質量等級、功能特點、權益歸屬等詳細信息,為核算提供數據支持。推動核算評估規范化、標準化,嚴格按照規范流程進行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評估,確保結果的可信度。強化部門協作,加強生態環境、林業、農業、水利等相關部門協作,共享數據和信息,形成工作合力。加強與科研機構合作,借助科研機構的力量,深入研究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的理論和方法,提高核算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促進核算結果應用,將核算結果應用于政策制定、項目決策、生態補償、市場交易等方面,推動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強化公眾參與和監督,提高公眾對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的認識,鼓勵公眾參與核算過程的監督,確保核算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最后,積極探索綠色金融支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路徑模式。主動探索創新,資源資產價值加快轉換,圍繞土地、林業、冰雪等各類資源建立核心資源分庫,加快推動資源項目入庫。搭建生態資源流轉載體,發揮好國家和地方自然和生態資源交易中心平臺作用,推動礦產資源交易、生態修復剩余資產轉讓、碳匯交易、能權交易和風電清潔項目的深入推進。開展先行先試,試點示范步伐持續加快。不斷完善“資源-資產-資本-財富”項目轉化模式,大力推廣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全面試點地區的經驗做法,不斷完善生態產品標準和認證實施通則,推動更多碳匯造林項目和森林經營碳匯項目儲備落地,實現更多地區重要生態系統價值評估,不斷建設生態產品監測體系、推進自然資源確權及空間配置等工作。(作者分別系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講師、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