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其10,圖中是出土的長頸琵琶,共鳴箱已經是短一點的橢圓形。時間為新王國時期(圖10)。
其11,埃及出土的大型長頸琵琶,共鳴箱為長橢圓形,有三個軸,應該是三弦琵琶。時間為公元前1520~公元前1484年(圖11)。
其12,長頸琵琶演奏者,因為壁畫已經脫落,不清楚共鳴箱的形狀,但是有兩個弦軸,自然是二弦琵琶。時間約公元前1450年(圖12)。
其13,長頸琵琶演奏者,看不清楚弦軸,但是琵琶的頸部很長。時間為新王朝時期(圖特摩斯四世時期)(圖13)。
其14,長頸琵琶演奏者像,這是一位坐式彈奏的造型。從圖中可以看出是兩根弦,琴軸已經脫落。時間為新王朝時期(圖14)。
其15,這是一個長頸琵琶演奏者的雕像,人頭已經脫落,是一位正在演奏長頸琵琶的造型。時間為新王朝時期(圖15)。
其16,科普特人長頸琵琶,這套琵琶的共鳴箱與其他均不同,是一個不規矩的造型。時間為新王朝早期(圖16)。
其17,科普特人長頸琵琶,這是長頸琵琶的反面。時間為新王朝早期(圖11~圖17)。
其18,圖中間是演奏長頸琵琶者,右邊吹奏米茲瑪爾,左邊演奏大型箜篌,三位演奏者均是女性。時間為新王朝早期,約公元前1500年(圖18)。
其19,圖中演奏的是早期的短頸琵琶,這是我們唯一發現的與其他長頸琵琶不同的樂器,是第十九~二十王朝的樂器(圖19)。
在新王朝時期,尼羅河谷出現了許多新的樂器:長頸琵琶、里拉琴和三角形豎箜篌、雙簧管、圓形和方形的箍框鼓。所有這些樂器事實上都可能來自西亞。如果某一宮廷女樂師作為一位小亞細亞公主的隨從,攜帶外國式樣的樂器和外國的歌曲節目來到新的家鄉,那么她的作用是被限制在國王宮室之內的,對民間的音樂演奏不會產生影響。而若新的樂器一經被輸入,這些樂器就會像方形的箍框鼓或所謂的肩背式豎箜篌那樣真正成為時髦的東西,埃及的職業樂師就會掌握這些樂器,用它來演奏埃及的樂曲。
至于音響的基本因素,經過仔細進行的復制試驗表明,只有節奏分明的里拉琴和長頸琵琶的撥弦聲堪算作唯一真正含有新的基因的樂器。這兩種不用撥子而用手指彈撥的樂器發出的音響如同豎箜篌。一架裝飾有公牛頭的托勒密時期的里拉琴堪稱是一件新輸入埃及的樂器,它的裝飾實際上可以與古蘇美爾人的樂器相聯系。所有此類亞洲的和埃及的里拉琴發出的音響完全相同。
這種音型的一致性對古代后期各民族在音樂方面的相互理解也頗有好處。一方面是埃及和亞洲各民族之間音樂財富的交流,另一方面是希臘和尼羅河流域之間的交流。當大衛(公元前1013~前973年)和所羅門(公元前973~公元前933年)時期的猶太人的聲樂和器樂在巴勒斯坦興起之際,已經有一批埃及的女藝人在國外生活和活動。我們從記載中得悉她們的一些名字,可以估計,她們在那里也擁有一批知音。從第十八王朝起,也有亞洲的女樂師參加埃及的樂舞。
在古埃及的第一王朝的歷代國王(的墓葬)中可知,在當時,埃及人還不會書寫,此類畫面形象而又象征地記述了某類事件,或者還記述了宗教的神秘觀念。盡管這種研究僅足以為當時的音樂生活提供一個概貌。當時在墓碑上所撰寫的象形文字以及完美的浮雕都給我們進一步提供了有關樂舞藝術的資料。
從第十八王朝起開始了新王國時期,這時在刻畫描繪音樂活動的圖象中出現了許多新樂器。在底比斯墓葬群帕赫克門墓出土的圖像中再現了兩件在此之前未見過的樂器:長頸琵琶和低音弓型豎箜篌。長頸琵琶是從美索不達米亞傳入埃及的。這種新王國時期的樂器曾多次發現。自新王國起,東地中海地區各國和各民族之間開始了活躍的文化交流,這在后期得到了繼續發揚,在樂舞方面也明顯可見。從服裝和外國的名稱都表明了這種交流,小亞細亞的樂師和女舞師不斷出現在埃及,隨伴他們而來的有對非埃及神衹進行禮拜活動的歌者和祭司。
新的樂器,或許還有外國樂曲也隨著他們被帶進了埃及。另一方面,埃及的藝術家也在當時出訪外國。在墓葬中和圖像中出現的許多新的樂器就反映了這種相互間的關系。其中有些是埃及原有樂器的進一步發展,有些則明顯是從國外輸入的。在新王國時期,除各種新的豎箜篌形式之外,還出現了長頸琵琶、不對稱的里拉琴、個別巨型里拉琴、雙管雙簧管、號角、各種形式的鼓、造型奇特的對擊板和用貝殼制成的鈸。
古代埃及音樂現存極少的殘篇令人信服地說明, 想深入到古代埃及音樂內心世界中, 那是多么困難。它的表現手段與表現力采用的似乎是完全陌生的語言。中世紀和隨后的世紀并不知道這些殘篇, 它們只是到了后來才被譯解。但是, 古埃及音樂家所留下的奇妙著述, 在后世的人們心中喚起了無限的、有時甚至帶有宗教色彩的崇敬之情。
埃及的琵琶出現歷史比美索不達米亞晚許多年,從考古圖像中,我們看見直到埃及新王國時期,也就是公元前1500~公元前1341年才有的長頸琵琶圖像,比美索不達米亞公元前4000年的歷史幾乎晚了2500年。這說明,過去我們總認為古代埃及文明具有最早的歷史,現在看來,是需要修訂了。
這時期埃及長頸琵琶的共鳴箱是長形與橢圓形結合的,琴身非常長,有兩個弦軸,與大型的豎箜篌合奏。箜篌明顯有9根弦,但是刻畫的弦軸卻是11個。琵琶演奏者是一位女性,彈奏箜篌的則是一位男性。
更有代表性的是三位女性,中間一位彈奏長頸琵琶,右邊一位彈奏大型箜篌。這種箜篌是已知世界上最大的。
還有一幅圖描繪的長頸琵琶與米茲瑪爾(雙簧吹奏樂器)合奏,演奏者均是女性。琵琶有三個弦軸,這是第一次發現三弦琵琶的造型。
我們還在Der el-Medinah的底比斯大墓音樂家墓出土文物中,看見Hatschepsut女王時期(公元前1520~公元前1484年)的琵琶實物。也很明顯有三個琴軸。如果說兩根弦與四根弦的琵琶是美索不達米亞發明的,那么,三弦琵琶無疑是古代埃及人發明的。
同樣,我們在底比斯大墓中也看見大型箜篌與長頸琵琶以及米茲瑪爾雙簧樂器的合奏。演奏者均是女性。
在埃及還看見有一種具有非常特殊造型的共鳴箱琵琶,這種造型,在以前還是以后相當長的時間里,都沒有看見過。
(全文完)
作者為浙江音樂學院絲綢之路樂舞藝術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