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竹笛演奏實踐與教學理論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在竹笛傳統演奏技法的發展歷程中,其術語的符號和含義逐步形成了一定的演奏常識,但并未達成統一共識。本文在前人教材對于“顫音”和“疊音”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深入分析,并結合自己的演奏經驗提出新的觀點,通過對中國竹笛傳統演奏技法的再研究,以期為建構竹笛演奏技法體系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顫音" 疊音" 演奏技法" 技巧分析
新中國成立后,竹笛演奏風格及演奏技巧大致分為南北兩派①。南派笛藝,講求典雅、細膩、剛柔并濟,旋律優美抒情,演奏裝飾技法以“顫、疊、贈、打、波、連”為常用。北派笛藝,講求剛健、明亮、樸實豪放,旋律大起大落,演奏裝飾技法以“吐、滑、剁、花、歷、斷”為常用。筆者認為笛子藝術的演奏風格,用簡單化的南北分類是不妥善的,笛子藝術的演奏技巧,用概括化的南北分類也是局限的。何者為南?何者為北?南有更南、北有更北,將笛藝風格局限南北兩派,是歷史的產物。就如當下笛界,有介于南北兩派之間,融合兩派特點的新派;有不同地域衍生的山東笛派、長安樂派、中原笛派等;有以演奏家獨特演奏風格而形成的劉森派、俞(俞遜發)派、浙派(又言趙派)等。這些新的流派風格笛曲中融合使用了“顫、疊、贈、打、波、連、吐、滑、剁、花、歷、斷”等演奏技法,故筆者以為,將“南、北派演奏技法”更改為“傳統演奏技法”更恰當。演奏技法是竹笛演奏藝術研究中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目前竹笛音樂研究中的一個薄弱環節。竹笛,作為民族器樂中重要的吹管樂器,學界對其演奏技法的關注一直較為滯后,筆者以“竹笛傳統演奏技法”和“竹笛南北派演奏技法”作為篇名進行檢索,目前在中國知網上僅見5篇文章。但是,其中未見針對演奏技法內容闡釋的研究。此外,有關竹笛傳統演奏技法結合當今演奏實踐進行的對比分析更是罕見。
本文在前人教材對于“顫音”和“疊音”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深入分析,并結合自己的演奏經驗提出新的觀點,對其以往技巧運用的常識性認識,做出新的內容闡釋,以期為建構竹笛演奏技法體系做出一定的推動作用。
一、“顫音”的現有問題及新觀點
關于顫音,在眾多竹笛教材中默認為“指顫音”,而除“指顫音”外,“氣顫音”則常常被忽略。教材中對于“氣顫音”的標記及釋義較少出現,有時會將“氣顫音”更名為“氣震音”進行標注,筆者對此認為是不準確的。百度詞條中對“顫”與“震”的解釋:“顫”作動詞時,表示為物體振動或短促而頻繁地抖動;“震”作動詞時,表示為雷擊或情緒過分激動,比喻重大事件、消息使人心神不寧。因此,“氣震音”應更名為“氣顫音”為佳,在竹笛教材中關于“顫音”的釋義應標明有“指顫音”和“氣顫音”之分。
由表1可以看出:教材中對演奏符號“tr”的演奏方法釋義是較為容易理解的,即手指在本音與上方鄰音交替顫動。筆者在實際的學習和演奏過程中對各教材中演奏法釋義有一些新的體悟:第一,教材中一般只標明為“指顫音”,而對“氣顫音”則會忽略,筆者認為:可以分別對指顫音和氣顫音做出各自演奏法釋義,使得學習者更加明晰二者之間的區別;第二,在教材中的演奏法釋義多數只標明為上方的鄰音,而沒有標明下方鄰音是否可以運用,筆者認為:在釋義中應說明既可使用本音上方鄰音,亦可使用本音下方鄰音,如笛曲《故鄉的回憶》中,引子段落的演奏就大量使用了本音下方二度音的指顫音;第三,關于多度顫音,表一中序號1和序號7解釋為主音上方標記什么音就顫什么音,而筆者在實際學習和演奏過程中,主音上方標記的音并不是指實際音高,而是泛指音的度數關系,如標記“3”,則指示為演奏應為主音上方的三度顫音,具體使用小三度顫音亦或者大三度顫音則需要根據樂曲的需要而靈活運用。筆者建議在多度顫音釋義方面,既可標記指明度數關系的音名,也可用大寫數字在“tr”符號上方作出標記,如 ,指示手指的一指和二指同時顫動。
二、“疊音”的現有問題及新觀點
關于“疊”字,百度詞條中的釋義為:重疊之意。百度詞條對“重疊”的釋義為:同樣的東西層層堆疊。從竹笛演奏技法的角度理解則應該是同樣的音符進行重疊化的藝術處理。在竹笛的教材中,對于“疊音”演奏技法的釋義與上述理解則有一些細微的矛盾之處。
由表2可以看出,序號2和4釋義是大體一致的,即本音的上方音作倚音處理;序號1、6、7釋義是一致的,即本音上方幾個音的重疊,類似復倚音或下歷音處理。筆者基于自身學習和演奏過程中對疊音的認識,關于教材中“疊音”的釋義提出一些新的觀點:第一,序號2和4解釋為上倚音,那么在演奏符號類別中,疊音技法是否有獨立存在的必要?是否可以標記為上倚音?二者是否相同?筆者以為:疊音與倚音是不完全相同的裝飾技法,在某一演奏瞬間也許有相同之處,但究其本質卻是不同的;第二,序號1、6、7解釋為上方幾個音的重疊,這句話與《笛藝春秋(趙松庭笛曲·文論集)》中對疊音的釋義是一樣的。趙松庭先生說“南曲疊音不過三”,根據這句順口溜并結合表中釋義解讀:“不過三”的“三”應該是指不超過三個音而不是三度,而在笛子演奏技法“倚音”中有單倚音和復倚音之分,其中復倚音在實際樂譜的標記有2~5個裝飾音符,那么此疊音釋義和復倚音是否沖突?此外,表中的疊音示例體現為“do、si、la、sol”依次向下級進運動,而笛子演奏技法“下歷音”也是下行級進運動,那么此疊音釋義和下歷音是否沖突?筆者建議:關于疊音與復倚音和下歷音在教材中演奏法釋義方面應該標明其異同,避免造成學習者對三種演奏法交叉混亂的情況。
筆者依據“疊”字與“重疊”一詞的釋義,結合在實際學習和演奏過程中的一些體悟,對竹笛演奏技法“疊音”的釋義提出新的觀點,即演奏符號“又”意為疊音,指在演奏過程中將本音的上方二度音迅速抬按,分兩種情況,其一:自上而下演奏過程中進行疊音處理,例如:" ,在實際演奏過程中會處理成為" " ;其二:自下而上演奏過程中進行疊音處理,例如:" ,在實際演奏過程中會處理成為" " "。從上述兩種疊音處理可以看出,“re”音作疊音處理時,“mi”音作經過音使用,下行過程中,應先演奏至本音,然后將本音的上方二度音迅速抬按;上行過程中,可直接經過本音上方二度音按落至本音。
結語
通過對中國傳統演奏技法中“顫音”和“疊音”技法的再研究,發現諸多問題:第一,不同演奏家和教師對同一演奏技法的釋義不同,這些現象成為了竹笛教學普及過程中的不利因素;第二,教材中對同一演奏技巧的釋義和其它多種演奏技巧重復和交叉,比如:疊音與倚音、歷音、波音等技巧的演奏法釋義交叉重復明顯,使得學習者對演奏法容易混亂;第三,通過研究可以看出至今竹笛學界對竹笛演奏技法沒有進行統一修訂,依然保持著“口傳心授”的態勢。筆者在學習竹笛演奏和教學的過程中鮮見系統性、科學性的竹笛教材,而一本具有科學性、系統性的竹笛教材,其傳統演奏技巧的演奏法釋義則為“重中之首、重中之重”。
筆者在前人教材對于“顫音”和“疊音”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深入分析,并結合自己的演奏經驗提出新認識、新觀點,以期為建構竹笛演奏技法體系做出一定的推動作用。
注釋:
①趙曉笛:《笛藝春秋:趙松庭笛曲文論集》,人民音樂出版社,2011,第310-313頁。
參考文獻:
[1]王麗君.傳統竹笛演奏技法分析[J].黃河之聲,2021,(02):98-100.
[2]王鶴.中國傳統竹笛演奏技法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4.
[3]唐俊喬,陳超.竹笛演奏技法的源與流[J].音樂時空,2015,(06):21-28.
[4]韓志友.論南北派竹笛的演奏風格與技法[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3,(01):61-63.
[5]周波.簡談中國南北派竹笛演奏技法[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1996,(01):26-28.
作者簡介:王慧峰,太原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