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李白,想起杜甫,想起那些古代的大師,我又怎能抑制住內心對他們的崇敬之情?
在我無法抵達的時空,蒹葭蒼蒼,這史書中記載的古老植物,仿佛是專為一群人而生。他們布衣草履,沿著河岸行走,縱情高歌,放浪形骸。雖然歷史沒有留下他們的姓名,但《詩經》與漢樂府記錄了他們的詩歌,這是他們曾存在于世的證明。
重溫中華文明的歷史,無異于翻閱一部恢宏的史書。那一張張于時光深處熠熠生輝的面孔,是文明的締造者,也是文明的傳承者。他們猶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華文明的漫漫長路。
先秦諸子、竹林七賢、初唐四杰、唐宋八大家……一代又一代的大師們,他們或將足跡踏遍山之巔、水之湄;或隱匿于竹林、桃花源。他們是時代的歌者,用詩詞、文章對當時的社會或歌頌,或批判。這些聲音蘊含著巨大的能量,它們穿越了時空,為身處浮躁、喧囂的現代社會的我們帶來了撫慰。
看見蝴蝶我會想到莊子,不知此時的我正身處于誰的夢境?看見月亮我會想起李白,多想與他在月下對飲暢談。而陶淵明是歸隱田園的詩人,“采菊東籬下”代表的是一種寧靜、淡泊的生活態度。想起這些古代的大師,他們的人生之路曾經被戰亂、貧困、厄運重重阻撓,卻依然能夠留下美好的文字,這為因遭遇磨難而意志消沉的我帶來了莫大的鼓舞。希望我的閱讀也能給時空另一端的他們一些慰藉。
如今,我們正處在一個多元文化相互交織的時代,網絡里充斥著大量沒有文化內涵的短視頻,以及未經篩選的碎片化的信息。我們的時間被占據,我們來不及思考,也來不及感悟,精神家園“雜草叢生”。在這樣的時刻,不如靜下心來,從書架上取下一本古代圣賢的文集,閱讀之余,我們會驚訝地發現,文集的字里行間都充滿了智慧,在那個古老的時代,竟然誕生了如此進步的思想——它們許多甚至是刻在竹簡上的。這些古代大師的名字仿若璀璨的星辰,懸掛于我內心的星空中。這個世界因為他們的存在而更加美好,這些文字因為記錄過他們的思想而更加深邃。我要遵循大師們的思想,去感悟古老的中華文明。
在我國許多地區的傳說里,端午節是專門為了紀念屈原而設立的,包粽子、賽龍舟等紀念方式傳承了上千年。我從不會羨慕歐洲誕生過荷馬以及他的《荷馬史詩》,因為在東方——我的祖國也擁有一位享譽世界的偉大詩人,他的《楚辭》為中國文學史增添了一抹絢麗而神秘的色彩。《楚辭》的情感濃烈而深沉,體現了屈原對楚國命運的深切憂慮和對自身高潔品質的執著堅守。“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道出了他對百姓苦難的同情,這是一種胸懷天下的大愛;而“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則彰顯了他對理想信念的堅貞不渝,這種情感的力量足以穿越千年的時光,震撼每一位讀者的心靈。余光中先生說過:“我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楚辭》是文化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寄托,散發著迷人的光輝,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去追尋。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一首首的詩歌,一篇篇的文章,始終提醒著我們不要迷失在時代的洪流中,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理應做到眾人皆醉我獨醒。大師們創造的奇跡,永遠能夠激發我們追尋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