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與家人一起來到了瓦爾登湖,探尋梭羅當年的傳奇生活。在茂密的松杉、楓樹與灌木的環繞之中,有一間后人重建的坡頂灰墻小木屋(原始住處已毀)。在木屋的門口,一位當地的老人正在給一群席地而坐的青年講述梭羅的故事。我欠身望去,室內的空間極為狹小,僅有八九平方米,屋內的陳設也很簡單。屋子的前方矗立著一尊梭羅的圓雕雕像,旁邊的木牌上書寫著對梭羅的文字介紹。

距離木屋不遠處,在一片綠草如茵的林中空地上,是一座坡形屋頂的展廳。室內的墻壁上和展柜中陳列了許多照片、圖錄、寫作手稿以及梭羅當年用過的鋤頭、長笛和樂譜……
這樣的景象,讓我不由得想起了《瓦爾登湖》中的一段話:“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閑暇的余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在沐浴之后,坐在陽光明媚的門前,從紅日東升一直坐到艷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古往今來的圣賢學者,大多有遠離世俗煩惱、安于寂寞生活的經歷。他們身著一襲布衣,深居簡出,博覽群書,體察萬物。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提升了自己的心境,開闊了眼界,沉淀了深邃的思想,寫出了傳世的經典之作。而《瓦爾登湖》正是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在這樣的心境下寫出的一部不朽的著作,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梭羅對簡樸生活的倡導。

1845年,梭羅遠離了繁華喧囂的都市以及優渥的物質生活,獨自步入距離波士頓30多千米的茂密林區,搭建粗陋的木屋,過起了簡單的生活。在這里,他耕耘、采摘、漁獵、烹飪,度過了兩年多自食其力、與世無爭的愜意時光。梭羅將自己的全部身心都融入瓦爾登湖的生活中。他細致地觀察、體驗林區的生態系統、自然風光,經過深入的思考,寫出了這部質樸、生動,蘊含豐富哲理的散文著作。
“我們生活得太擁擠,互相干擾、彼此牽絆……人們倒是更愿意接近那生命不竭之源泉的大自然。”摒棄習以為常、舒適便捷的日子,選擇孤寂、單調、困苦的生活,需要不凡的意志與勇氣。這種簡樸并非一種無奈的選擇,而是一種主動的追求。正如梭羅在文中感嘆道:“我覺得寂寞是有益于健康的……我愛孤獨,我沒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他甚至還認為,“我在大自然里以奇異的自由姿態來去,成了她自己的一部分”。

瓦爾登湖是自然的一個縮影,梭羅在書中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湖畔的四季變換、動植物的生長繁衍。這里有清晨朦朧的薄霧、夕陽燦爛的余暉、澄澈空靈的天空;這里有傲然矗立的高大喬木、親密相依的茂盛灌木、微微含笑的茵茵綠草,以及令人著迷的簇簇野花;這里還有向往自由的蒲公英、含羞的毛蕊花、成熟的野胡桃……小灰兔在覓食,小松鼠在奔跑,大黃蜂在采擷,風信雞在舞蹈……在這里,人們可以在孤獨中感受生命,在寂寞中享受歲月靜好。
從展廳出來,我穿過了一條隱藏于密林中的柏油路,順著一條灑滿細碎金暉的恬靜甬路,來到了瓦爾登湖。此刻正值深秋,環視四周,在密密匝匝的濃綠之中散布著淺褐、鵝黃、殷紅、絳紫等多種色彩。寬闊清澈的湖面,倒映著一望無際的藍天和絲絲縷縷的白云。在午后燦爛的光暈里,一層層輕柔的水波浮動著,無聲地親吻著湖岸……梭羅曾在書中寫道:“一個湖是風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湖邊的樹木宛若它優雅的睫毛。”在他居住在瓦爾登湖畔的兩年時光里,湖水翻騰的聲響、林中涌動的松濤、盛夏飄搖的細雨、嚴冬紛飛的雪花……無不讓他陶醉。他將自然視為生命的源泉和歸宿。


在現代社會,很多人都被困在鋼筋水泥的城市中,與自然漸行漸遠。我們很少有機會去感受四季的更替,去聆聽大自然的聲音。而《瓦爾登湖》讓我們意識到,應該重新建立與自然的聯系,去敬畏自然、熱愛自然,因為自然不僅能給予我們物質資源,更能給予我們精神上的慰藉。
除了自然風光,梭羅對富有與貧窮、繁復與簡潔、忙碌與閑適、驕奢與樸素等觀念也闡發了獨到的見解。《瓦爾登湖》是對現代社會的一種批判。在梭羅生活的時代,美國正處于工業革命的浪潮中,社會變得越來越物質化、功利化。人們忙碌于追逐財富和地位,忽視了內心的精神需求。他通過自己的生活實踐,揭示了這種社會現象的荒謬之處。在今天,這種批判依然具有深刻的意義。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我們不斷地向大自然索取,導致生態系統面臨崩潰的風險。我們應該從《瓦爾登湖》中汲取智慧,重新審視我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愿瓦爾登湖那純凈之水,時時滋潤著每個人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