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農業技術科學分類是制定適宜技術推廣策略、提升技術推廣效率、增加技術應用效果的前提與基礎。隨著市場經濟發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及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農業技術應用主體不斷分化,技術需求呈現出顯著差異化,迫切需要對農業技術再分類。因此,探索不同應用主體技術采納行為,并結合技術屬性對農業技術進行分類,制定與之匹配的技術推廣模式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定量與案例相結合的分析方法,在剖析不同農業技術應用主體在資源稟賦、生產經營目標等差異的基礎上,探索不同應用主體偏好下的技術類型與采納方式,結合技術特點對農業技術重新分類。在探索不同類型的技術轉移模式基礎上,提出以下政策建議:明確四級行政農技推廣體系職責,創新公益性技術推廣服務方式;充實農技推廣人員隊伍,強化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保障水平;支持農業企業技術創新,探索農業企業技術推廣新模式;以企業需求為準繩,探索“政府+科研院所+企業”的合作模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構建一主多元協同發展的技術推廣體系。
關鍵詞:采納行為;農業生產技術;應用主體;模式推廣;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323.3文獻標志碼:A
農業技術的科學分類是有效應用的前提,在此基礎上根據技術稟賦及應用主體需求制定出針對性的推廣策略,對提高推廣效率、增加技術應用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我國農業不斷向深度和廣度拓展,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層出不窮,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農業科技創新步伐明顯加快,主要農產品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1]。農業技術創新成果數量眾多,但卻因與應用主體需求意愿存在偏差而導致采納率不高。2021年農業農村部提出構建一主多元的農技推廣體系,強化農技推廣服務的公益性、專業化、社會化、市場化屬性,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2]。因此,推進農業現代化,不僅需要科技進步,還應加大技術推廣,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落地轉化應用,打通農業技術轉化應用的“最后一公里”。因此,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面對面訪談等方法,對應用主體農業技術的采納情況進行調查研究,探索不同應用主體的資源稟賦、需求偏好等,對農業技術進行重新分類,并探索不同類型農業技術的推廣模式,可為農業技術研發與落地提供市場需求的方向,從而推動農業科技的成果轉化。
1 文獻綜述
1.1 按屬性對農業技術分類
第一,具備非排他性、非競爭性的產品為“公共產品”,具有不可分性、外部性、平等性、公益性、導向性等特征,一般由政府主導的農技推廣機構提供,包括糧食安全預警、宏觀決策、農業災害監測、預報、防治和處置、農業公共信息和培訓教育服務、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的質量安全監測等[3]。第二,具備非排他性、競爭性的產品以及具備排他性與非競爭性的產品為“準公共產品”。進一步細分,具有非排他性、競爭性的產品為“公有資源”,由政府組織提供,包括品種資源、引智農業高新技術等。具有排他性、非競爭性的產品為“俱樂部產品”,一般由農業技術協會、農業企業等合作組織,為組織內成員提供,包括信息咨詢、技術服務等。第三,同時具備競爭性、排他性的產品為“私人產品”,一般由企業提供,包括生產環境控制技術、農業機械技術、生物技術產品、化肥生產技術等[4]。
1.2 按農業技術推廣方式分類
農業技術推廣方式主要分為行政命令、項目落實、企業提供、科技信息網絡服務等4種方式[5-6]。第一,行政命令。政府通過行政方式整合社會資源下達技術推廣命令,王潤認為,政府農技部門對農民的培訓次數遠高于其他方式[7],側重于公益性服務。第二,項目落實。一般由科研單位發起,依托項目資金,或配以政府專項、企業配套等資金,側重于研究和示范。第三,企業提供。由農業企業主導,在企業取得經濟利益的前提下,優化農戶資源配置,實現企業和農戶的“雙贏”,側重于新品種開發和實用技術應用。第四,科技信息網絡服務。依賴信息系統,運用遠程信息共享、開發信息系統、信息服務數據庫、科技信息服務網站提供無形農業技術等[8]。
1.3 按經濟功能對農業技術分類
農業技術的經濟功能表現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各個方面,主要包括以下7個方面:提高太陽能轉化效率,如栽培技術等;抵御自然災害,如灌溉技術、排灌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等;擴大和延伸農業資源利用,如無水栽培技術;節約生產要素,如精準施肥;提高農業勞動力素質,如對新技術的學習等;實現農業增產增收,如良種技術;擴展農副產品市場,如產品儲藏技術、包裝技術等[9]。
1.4 按自然環境、發展規律或適宜地區對農業技術分類
按照自然環境可分為作物生產技術、林特生產技術、畜禽飼養技術、水產養殖技術、菌蟲類生產技術。按社會經濟規律可分為產前技術服務體系、產中生產技術服務體系、產后技術服務體系。按照應用地區分類可分為山地農業技術體系、丘陵低山區農業技術休系、平原農業技術體系、草原農業技術體系、城郊農業技術體系、庫塘江河湖海農業技術體系、庭院農業技術體系[10]。
1.5 按要素關系對農業技術分類
按照要素密集度分為資源密集型技術、勞動密集型技術、技術與資金密集型技術。按技術的節約度分為資金節約與替代型技術、勞動節約與替代型技術、土地節約與替代型技術[11]。按要素密集度和風險性可將農業技術分為增資-穩勞-增險型技術、增資-節勞-增險型技術、增資-節勞-控險型技術、穩資-增勞-控險型技術等4類[12]。
1.6 簡要評述
農民作為農業生產的終端主體,是農業技術的需求者和采納者,可以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13]。一項技術的采用是應用主體資源稟賦、技術本身屬性和市場條件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也是導致不同農業經營主體技術采納行為差異的原因[14]。具體而言,不同經營主體在技術選擇時,在自身稟賦約束下,結合技術屬性和市場條件,表現出技術采納及需求差異[15-20]。隨著要素市場逐步完善,以及工業化與城鎮化進程推進,我國農民群體從高度同質化向多元化轉變,并已分化成不同稟賦資源的異質性群體,包括傳統農戶、專業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等,不同生產經營主體因稟賦差異導致技術需求不同。現有農業技術的分類大多按照技術的屬性、特征、功能或從技術供給或推廣視角對農業技術進行分類,從技術應用視角分類的文獻較少,而農業技術有效分類是探索不同類型技術推廣方式、促進農業技術的傳播、提升農業技術采納成效的基礎。因此,本研究試圖彌補此類研究,剖析不同農業技術應用主體在資源稟賦、生產經營目標等方面的差異,進而探索不同應用主體偏好的技術類型及采納方式,并將其與技術特點結合對農業技術進行分類,進而探索不同類型農業技術的推廣模式,以拓展現有研究成果。
2 不同應用主體技術特征偏好及采納行為分析
2.1 調研資料及數據來源
本研究的資料與數據包括:(1)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農業科技發展與政策研究團隊于2021年9月在江蘇省鹽城市,南通市海門區、如東縣開展調查,調查對象包括農業農村局、農業技術研發企業、社會化服務企業、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基于此數據對新型經營主體資源稟賦及技術采納行為進行定性分析。(2)江蘇省10個地市20個縣(市、區) 2 016 個承包戶關于農業技術采納的調查研究數據,并基于此數據對傳統農戶的資源稟賦及技術采納行為進行描述性定量研究。
2.2 不同應用主體稟賦特征、技術采納偏好及技術來源
按照生產目標、經營規模、知識結構、理論水平、組織構建等將農業經營主體分為傳統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其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要包括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及農業企業等,本研究基于調研資料,分別對多個主體的資源稟賦、技術采納偏好及采納技術進行分析。
2.2.1 傳統農戶稟賦特征、技術采納偏好及來源
2.2.1.1 傳統農戶稟賦特征
傳統農戶生產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資金儲備及采納高成本技術的能力不足,隨著農業勞動力轉移、家庭收入中農業占比下降,傳統農戶技術傾向于采納提高勞動力與土地要素生產率的技術,且受到自身風險偏好的影響,因此傳統農戶對新型農業技術需求很低,更愿意采納可抵御自然災害、病蟲害防治、或勞動或土地替代型的技術。在農業技術推廣主體及來源上,可能更傾向于基層政府的農技推廣人員或鄰里間的相互學習,以降低技術采納成本。
2.2.1.2 傳統農戶農業技術采納偏好
由表1可知,傳統農戶采納較多的前4項農業技術依次是病蟲害防治技術、作物栽培管理技術、機械化生產技術和良種服務,其中病蟲害防治技術采納比例超過10%,其余3項技術的采納比例均在5%~10%之間;施肥技術、設施農業技術、信息服務、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技術以及節水灌溉技術采納比例均在 1%~5%。傳統農戶偏好農業生產類技術,說明現階段傳統農戶農業技術需求仍然集中于生產階段。而傳統農戶對防災減災技術、農產品加工運輸技術、畜禽健康衛生養殖技術、網絡信息服務、農產品市場信息服務、農用清潔再生能源技術、農業經營與管理服務以及農業信貸資金服務等新型技術采納相對較少,技術采納比例均不足1%。傳統農戶需求特征受生產自給、非農就業比重大、家庭收入多元化等因素影響。
2.2.1.3 傳統農戶農業技術采納來源
由表2可知,傳統農戶所采納技術的來源按照頻次從高到低排序依次為政府農技推廣部門;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專業化農技服務機構、個體農資企業、高校科研教育單位、農科院技術研發單位;種養大戶、龍頭企業。位居首位的政府農技推廣占據35%以上的份額,說明傳統農戶技術決策能力較弱,采納行為受政府影響較大。
2.2.2 專業大戶稟賦特征、技術采納偏好及來源
2.2.2.1 專業大戶稟賦特征
專業大戶一般通過土地流轉等方式實現規模經營,其典型特征是土地經營規模較大,經營目標以規模性銷售為主,主要依靠自有資金投入,生產的農產品主要通過專業合作社、下游企業、銷售商及市場自銷等途徑進行銷售[21]。
2.2.2.2 專業大戶農業技術采納偏好
專業大戶對良種及其繁育、栽培,肥料及其施用,植物病蟲害和其他有害生物防治技術采納需求較大。與傳統農戶相比,專業種植大戶更容易采納農業機械化、農用航空、農業氣象和農業信息技術等現代化農業技術。然而,專業大戶對于農業投入品安全使用、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資源與生態安全、農村能源開發利用等技術使用較少,主要原因在于專業種植大戶仍最關注“高產”目標,對農業生產關系較小的技術關注度不高,且需求較低。
2.2.2.3 專業大戶農業技術采納來源
專業大戶所采納技術的來源按照頻次從高到低排序依次為:(1)政府農技推廣,每年鄉(鎮)政府均會針對病蟲害防治技術有專門的培訓。(2)專業種植戶之間的經驗交流。(3)農資部門為農戶提供農藥、防蟲技術。(4)農戶根據特定需求,通過閱讀報紙進行自主學習。第1位的推廣途徑是依靠政府農技推廣,但是技術采納過程仍存在以下問題:政府技術推廣不及時,無法及時滿足農戶需求,尤其是針對病蟲害的蟲期,一般均會滯后;政府推廣的技術多為插秧育苗以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等基本生產技術,只能滿足基本的生產;農資銷售商雖然可以滿足技術需求,但是銷售商因盈利的目的,可能會有虛假技術推廣,如1年有2次蟲期,但銷售商報4次蟲期,導致農民生產成本增加。
2.2.3 家庭農場稟賦特征、技術采納偏好及來源
2.2.3.1 家庭農場稟賦特征
家庭農場具有以下特征:以家庭作為基本經營單位;農業勞動力以家庭成員為主;經營土地有一定的規模;家庭收入以農場農產品為主;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
2.2.3.2 家庭農場農業技術采納偏好
首先,家庭農場對種植技術、田間管理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及農產品貯藏技術需求量最大;其次,為農業信息類技術,包括農產品品種、農業生產技術、農業機械產品、農產品疾病防控等技術信息;再次,為家庭農場對農業配套基礎設施的需求,包括溫室大棚、灌概系統和給排水系統等;最后,為農業生產資料,包括良種、農機、化肥、農藥等。
2.2.3.3 專業大戶農業技術采納來源
家庭農場所采納技術的來源按照頻次從高到低排序依次為政府農技推廣機構,尤其是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站,包括農業技術培訓、口頭指導、新品種、農藥等生產資料;農業企業的技術培訓,主要針對家庭農場的特定需求;家庭農場從網絡或報紙上自主學習。
2.2.4 農民專業合作社稟賦特征、技術采納偏好及來源
2.2.4.1 農民專業合作社稟賦特征
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組織創新解決上下游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服務社員并帶動周邊農戶生產,其目標是為了滿足合作社成員的需求。合作社參與者以農戶為主,也可以包括企事業單位等,以自愿為入社原則,采用民主選舉、民主決策的方式展開活動,扣除公共積累后再進行盈利分紅。
2.2.4.2 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技術采納偏好
一般而言,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技術采納由少數技術負責人作出決策,統一為社員提供基本生產資料與技術支持,并簽訂銷售合同,負責成員的農產品銷售。因此,農業合作社非常重視農產品質量,傾向于采納可以提高農產品質量與銷售價格的技術,農產品采摘、加工與運輸相關的技術需求高于傳統農戶[22]。
2.2.4.3 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技術采納來源
農民專業合作社所采納技術的來源按照頻次從高到低排序依次為:(1)農資供應商、農資企業。其原因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統一管理導致技術需求類似,需求規模較大,因此需要農資供應商或農資企業等經營性農技推廣主體開展技術推廣行為。(2)專業化農技服務機構。主要因為專業化農技服務機構提供單一環節的技術服務。(3)政府推廣機構。因為政府機構主要推廣公益性技術與服務。
2.2.5 農業企業稟賦特征、技術采納偏好及來源
2.2.5.1 農業企業稟賦特征
農業企業采用企業方式進行農業經營,專業分工協作,從事商業性農業生產及其相關活動,并自負盈虧。農業企業更易適應市場變化,也更有能力應對國際競爭[23]。尤其是農業龍頭企業,是完善與廣大農戶利益聯結機制的先導力量,在未來推動農業發展中承擔重要責任。
2.2.5.2 農業企業農業技術采納偏好
企業注重經濟效益,對新技術的關注點首先是是否降低生產成本,其次為增加營利。技術涵蓋了栽培植保、土、肥、氣象等各個方位,且農場在栽培、氣象、土肥等均設有專門的技術部門和技術人員,主要負責技術的改進、試點及總結。技術需求包括高產品種、節肥環保技術、農業智能化技術等,需求特點為高產優質的前提下關注綠色環保,但目標仍為生產高值產品服務。
2.2.5.3 農業企業農業技術采納來源
農業企業技術來源主要分為4類:(1)企業內部培訓及技術研發。企業內容培訓主要包括內部專家的技術交流與學習,內部專家由各個農場的技術骨干組成;企業設有專門的農業科學研究所對農業技術進行研發改進,所內專職技術人員進行新技術小區域試驗,試驗成功后由農業技術部門負責在企業內部推廣普及。(2)外部專家的培訓。企業定期邀請農業科研院所或農業大學的專家對企業員工進行技術培訓。(3)科研院所的成果落地。科研院所與企業進行項目合作,科研院所提供農業技術,企業提供資金、土地、勞動力等,主要包括新品種、新肥料的應用。(4)國際項目合作。引進國外智慧化農業的相關技術,包括遙感、新型農業機械、無人機等。但仍存在以下問題:現階段企業具有關于農業智能化技術突破的需求,雖然可以從外部引進技術,但是目前企業尚未具備推廣農業智能技術的條件,需要國家層面總體上改善土地的條件,土地平整度達到國外大規模生產的技術配套條件等。
3 基于應用主體技術采納行為的農業技術分類
基于應用主體技術采納來源,結合技術屬性對農業技術進行分類。先將農業技術分為政府提供的公益性農業技術、科研單位提供的非公益性農業技術、農業企業提供的非公益性農業技術;再將3種農業技術按照各自屬性特征進一步劃分,具體如下。
3.1 政府提供的公益性農業技術
公益性農業技術是由政府無償提供的普惠性、公共性技術產品或服務[24],主要依賴政府農技部門進行推廣,包括省、市、縣、鄉農技推廣服務中心、隸屬政府的農業技術培訓中心、畜牧技術推廣站等,涵蓋農業、林業、水利等部門[25-26]。公益性農業技術包括農業氣象、病蟲害監測預警、糧食作物的生產與病蟲害防治技術、農田基本建設、農業信息網絡基礎建設、農業技術推廣示范區建設、農業綠色生產技術、重大特色技術、產業共性農業應用技術等。
按照技術應用目標對公益性農業技術進一步分類。第一,以穩定日常生產性需求為主要目標的農業技術,包括農業氣象、病蟲害監測預警、糧食作物種植技術以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農田基本建設、農業信息網絡基礎建設、農業技術推廣示范區建設。第二,以生態與社會綜合效益為主要目標的農業技術。按照生產環節可分為產前、產中、產后農業技術。產前主要包括保護性耕作技術和優良品種技術;產中主要包括節肥、節藥、節水技術;產后主要包括秸稈還田技術、農產品綠色加工和運輸等技術。第三,以解決地方性關鍵領域重大項目需求為主要目標的農業技術,包括前瞻性與產業共性的農業應用技術,此類技術投資金額大,資金回報時間長,因此需要政府投入資金開發。
3.2 科研單位提供的非公益性農業技術
農業技術農業科研單位包括農業科研院所及農業高校,農業科研院所主要由國家、省(市、區)、地(市)三級農業科研機構組成[27];農業院校包括農業類高等院校、中等專業學校等,有農學院、農業大學、農林科技大學等各類農林院校。農業科研單位將科研優勢與地方特色結合。除基礎研究外,還包括專家科技咨詢服務、滿足市場需求或政策引導的農業技術成果開發與落地技術。
按農業技術轉移方式對科研單位提供的非公益性農業技術進一步分類。第一,直接轉讓類技術。通過定價機制,將科技成果或科技成果經營權一次性轉讓。第二,合作開發類技術。與農業園區或農業企業對農業技術進行共同開發,可以實現技術應用的長期跟蹤服務和共贏收益。第三,產業服務類技術。采用技術開發、技術咨詢、技術服務等方式,將科技成果與企業對接,強化先進技術的成果集成應用。
3.3 農業企業提供的非公益性農業技術
農業企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依靠有效的農業推廣服務,將研發推廣生產應用進行一體化經營推廣。技術類型主要包括種子、農藥、化肥、農機等生產資料以及農產品加工、農業技術服務等。
按行業對農業企業提供的非公益性農業技術進一步分類。(1)農作物種植企業,包括作物栽培管理、病蟲害防治技術、機械化生產技術、良種服務、施肥技術、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節水灌溉技術等。(2)林業企業,包括林木種苗生產技術、造林施工與管理技術、森林采伐作業技術等。(3)畜牧業企業,包括畜牧繁殖技術、疾病防治技術等。(4)副業企業,包括農產品加工運輸技術等。(5)漁業企業,所涉及技術包括水產養殖技術、疾病防治技術等。(6)生產、加工、銷售緊密結合的聯合企業,包括農產品加工運輸技術、農業經營與管理服務、農業信貸資金服務等。
4 農業技術推廣模式及對策
隨著農業技術的持續涌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發展,農業技術的新型轉移模式亟待形成。在完善國家推廣體系的基礎上,還需進一步探索更多類型的技術轉移模式。針對上述對農業技術的分類,本研究將農業技術推廣分為公益性技術推廣、市場主體成果轉化、多主體協調合作3種模式。公益性技術推廣模式為四級行政農技推廣體系;市場主體成果轉化模式為科研院所或企業的技術成果落地;多主體協調合作模式為政府+科研院所+企業的合作模式,并在3種推廣模式的基礎上提出農業技術推廣模式的改進措施。
4.1 明確四級行政農技推廣體系職責,創新公益性技術推廣服務方式
明確公益性職能,細化四級行政農技推廣體系職責。省級農技推廣機構發揮宏觀調控功能;地市級、縣級機構在基礎性技術推廣工作基礎上,增加適合本土自然條件的農業技術示范與推廣;鄉(鎮)基層農技推廣機構要高質完成轄區內農業經營主體的日常生產性需求,尤其是缺乏資金但有技術需求的傳統農戶。
加強與科研院所的合作,構建科研+政府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與農業科研單位合作,鼓勵農業科研人員以兼職、合作或交流等方式,加入到農業技術培訓、示范等工作中,在提高行政農技推廣體系效率的同時,也可以加強科研院所對市場需求的了解,有助于從市場視角完善技術研發方向。
4.2 充實農技推廣人員隊伍,強化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保障水平
充分發揮現有農技人員職能。增加農業學校進修、專家培訓等提升現有農技隊伍的知識水平和專業技能;打通一線農業推廣人員晉升通道,鼓勵技術人員向基層一線流動,拓展農業推廣隊伍。首先,本地技術人才和長期在一線開展技術服務的科研人員熟悉本地農業生產情況、了解農民技術需求,對此類人才實行特聘制。其次,鄉(鎮)農技推廣機構引進高學歷專業技術人才,根據實際情況公開招聘。最后,引進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工程技術等專業的特殊人才,服務引領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
加快農技推廣職稱制度改革,拓寬專技人員學歷要求,加大對實際工作業績在考核評價指標中的權重,制定以服務效率和農民滿意度為核心考察機制。增加一線農技人員的項目支持,鼓勵農技人員提供增值服務獲取報酬,提高其參與農技服務的積極性。
4.3 支持農業企業技術創新,探索農業企業技術推廣新模式
首先,探索公開招標、定向委托等方式,支持市場化服務組織通過“技物結合”“技術托管”等方式,開展農業科技服務,滿足農業生產經營者的服務需求。其次,加大對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科技服務人員特別是核心人員、技術骨干的指導培訓,提升科技服務水平。再者,支持幫助有基礎、有條件的農民合作社、企業與農業高校及農業科研院所對接、開展深度合作,共研共推新技術。最后,鼓勵專業技術協會、學會及其他各類社會組織團體采取多種方式開展農業科技服務。
4.4 以企業需求為準繩,探索“政府+科研院所+企業”的合作模式
首先,發揮基層農技推廣機構上聯科研院校、下聯新型農業企業的橋梁紐帶作用,積極與科研、教學單位專家保持良好互動,及時反饋企業的需求。其次,以市場為導向,以需求為任務,聯動技術開發與推廣機制,加速成果轉化。最后,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可通過派駐人員、掛職幫扶、共建基地、聯合辦公等方式,為農業企業等提供全程化、精準化和個性化的指導服務。
4.5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構建一主多元協同發展的技術推廣體系
首先,健全以農技推廣機構為主導和紐帶,各類推廣主體分工協作、融合發展的“一主多元”農技推廣體系,基層農技推廣機構重點承擔關鍵共性技術推廣、重大疫病防控、產品質量監管等基礎性農業公共服務任務,組織協調其他主體做好推廣服務。其次,鼓勵支持科研單位建設試驗示范基地、開展科技服務。最后,加快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專業服務組織發展,提供生產資料統供、病蟲害統防統治、農作物統耕統種統收和農產品統銷等服務。
5 小結
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是農業生產的終端主體,是農業技術直接的需求者與采納者。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消化吸收并應用的農業科技成果才可轉化為生產力。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農業產業結構及生產方式的轉變,農業技術應用主體不斷分化,技術需求呈現出顯著差異。因此,有必要重新梳理農業技術,探索不同應用主體偏好下的技術類型及采納方式,將其結合技術本身的特點進行重新分類,并探索不同類型的農業技術推廣模式以拓展現有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滿明俊,周民良,李同昇. 農戶采用不同屬性技術行為的差異分析:基于陜西、甘肅、寧夏的調查[J]. 中國農村濟,2010(2):68-78.
[2]農業農村部印發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方案[J]. 新農村,2021(8):3-4.
[3]劉志民,崔玉亭.農業高新技術:屬性、分類與產業化途徑[J]. 中國科技論壇,2005(1):106-109.
[4]陳軍民,梁樹華.農業技術產品屬性與政策選擇[J]. 產業與科技論壇,2008,7(11):61-63.
[5]鄒文濤,劉湘洪,楊福孫,等. 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的“多元”與“秩序”:基于農技服務商品屬性分類的分析[J]. 農業科技管理,2014,33(5):56-59.
[6]張洪春. 基于農戶需求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方式研究[J]. 現代農業研究,2021,27(9):141-142.
[7]王 潤. 不同類型農戶農業技術信息來源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 北京:北京理工大學,2018.
[8]胡繼連. 試論農業技術分類研究[J]. 農業科技管理,1995,14(6):38-40.
[9]展廣偉.農業技術經濟學[M]. 修訂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6:55-58.
[10]朱明寬.農業技術的體系與類型[J]. 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93,10(5):46-50,69.
[11]《農業技術經濟學》編寫組. 農業技術經濟學[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1:67-69.
[12]鄭旭媛,王 芳,應瑞瑤. 農戶稟賦約束、技術屬性與農業技術選擇偏向:基于不完全要素市場條件下的農戶技術采用分析框架[J]. 中國農村經濟,2018(3):105-122.
[13]唐博文,羅小鋒,秦 軍. 農戶采用不同屬性技術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9省(區)2 110戶農戶的調查[J]. 中國農村經濟,2010(6):49-57.
[14]紀月清,鐘甫寧. 非農就業與農戶農機服務利用[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3(5):47-52.
[15]葛繼紅,周曙東,朱紅根,等. 農戶采用環境友好型技術行為研究:以配方施肥技術為例[J]. 農業技術經濟,2010(9):57-63.
[16]褚彩虹,馮淑怡,張蔚文. 農戶采用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行為的實證分析:以有機肥與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為例[J]. 中國農村經濟,2012(3):68-77.
[17]Zeller M. Market access by smallholder farmers in Malawi:implications for technology adoption,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nd crop income[J].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8,19(1/2):219-229.
[18]展進濤,陳 超. 勞動力轉移對農戶農業技術選擇的影響:基于全國農戶微觀數據的分析[J]. 中國農村經濟,2009(3):75-84.
[19]朱 萌,齊振宏,鄔蘭婭,等.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技術需求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以江蘇省南部395戶種稻大戶為例[J]. 中國農村觀察,2015(1):30-38,93-94.
[20]鄭旭媛,王 芳,應瑞瑤. 農戶稟賦約束、技術屬性與農業技術選擇偏向:基于不完全要素市場條件下的農戶技術采用分析框架[J]. 中國農村經濟,2018(3):105-122.
[21]李憲寶. 異質性農業經營主體技術采納行為差異化研究[J]. 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6(3):87-94.
[22]趙玉姝.農戶分化背景下農業技術推廣機制優化研究[D]. 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4.
[23]樓 棟,孔祥智.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多維發展形式和現實觀照[J]. 改革,2013(2):65-77.
[24]孫明揚. 基層農技服務供給模式的變遷與小農的技術獲取困境[J]. 農業經濟問題,2021,42(3):40-52.
[25]黃祖輝,俞 寧.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現狀、約束與發展思路:以浙江省為例的分析[J]. 中國農村經濟,2010(10):16-26,56.
[26]鄒文濤,劉湘洪,楊福孫,等. 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的“多元”與“秩序”:基于農技服務商品屬性分類的分析[J]. 農業科技管理,2014,33(5):56-59.
[27]王小麗. 農業科研院所成果推廣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 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