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通過對新密黃帝宮景區文化基因的梳理與提煉,結合現代品牌形象設計的理論與方法,通過文獻檢索、實地調研等方法,構建出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的品牌形象設計策略。針對目前新密市文化旅游發展的現狀進行反思,并提出相應的優化建議。本文為新密黃帝宮景區品牌形象設計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也為其他類似景區在文化基因視角下的品牌形象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文化基因;文化基因譜系圖;新密黃帝宮景區;品牌形象設計
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化軟實力已成為衡量一國或一地區綜合實力強弱的重要標志。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談到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基因的重要價值,更促進了我國文化基因研究的新高潮。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社會各界對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的關注度持續上升,對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需求愈發強烈。因此,基于傳統文化的品牌形象設計成為當前城市文旅發展的重要手段。新密黃帝宮景區作為一處擁有豐富文化資源的旅游勝地,具有得天獨厚的文化優勢。本課題從文化基因的角度對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建設進行系統的分析與研究,對新密市黃帝宮的顯性基因和隱性基因進行整理分析,提煉景區特有的文化基因,提出新密黃帝宮景區品牌形象設計策略,以期提升景區的品牌形象和市場競爭力,也有助于完善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建設相關設計理論。
一、文化基因相關研究
文化基因是類比生物基因的概念用以描述文化的發展規律,文化的發展、傳播和多樣化的模式具有與生物進化相似的特征[1]。文化基因理論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美國人類學家克洛依伯(Alfred Kroeber)和克拉克洪(Clyde Kluckhohn)最早提出了文化基因的構想,研究中引入生物學基因概念,認為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傳統觀念中的價值觀念,由外顯和內隱的行為模式構成,通過象征符號傳播[2]。1976年,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中提出了一個新概念Meme,被認為是文化傳承的最基本單位,而且具有模仿的意思[3]。
國內最早使用“文化基因”的學者有米文平、劉長林等,使文化基因研究逐漸成為中國學界文化研究的重要對象。近年來,關于文化基因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視,中國學術語境中的“文化基因”,大體意指內在于諸種文化現象和系統之中,并且具有在時間和空間上得以傳承和展開能力的基本理念或基本精神,以及具有這種能力的文化表達或表現形式的基本風格。在文化基因與現代設計結合方面[4],錢鈺深入剖析了設計與文化基因的內在聯系,認為文化是設計價值的體現,設計是文化延展中不可或缺的質變因子[5]。陳旭輝與舒晶認為文化符號是抽象傳統思想的具象化表達,設計是利用圖形中所積淀的共性象征性,來表達特定的信息[6]。樊琛在通過提取古鎮文化基因中的核心元素和符號,將其融入到視覺形象設計中,打破了現代設計的雷同模式[7]。
二、黃帝宮文化基因譜系梳理與提取
文化基因譜系梳理是一個系統性的過程,旨在識別、解構和分析一個文化體系中的核心元素和特質,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有序的、能夠全面反映該文化特征的譜系圖。這個過程涉及到對文化元素的深入挖掘、分類整理、邏輯排列以及內在關系的解析,以展現文化基因的傳承、演變和發展脈絡,從而能夠更全面地反映文化的整體特征和內在邏輯。
軒轅黃帝宮又名云巖宮,是中原地區人文、自然景觀具備的風景區,遺址位于新密市東南劉寨鎮劉寨村黃帝宮內武定湖東面的孤島上,處于洧水北面支流武定水上,被譽為“中華人文始祖圣地”“天下第一宮”“八陣兵法研創地”。據傳該地是軒轅黃帝在此練兵、講武的地方,宮內原有的建筑為宋代所建,并建有軒轅門和建武門兩座石坊,崖洞中塑有黃帝和力牧的塑像,還有唐代獨孤及做所《風后八陣圖記》碑,記載了黃帝和其大臣風后研制兵法戰勝了蚩尤的事跡[8]。大殿建立在三面環水、一面靠山的地勢之上,充分利用山水資源,使得整個建筑群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黃帝宮的主要建筑如“養馬莊”“倉五村”、拜將臺、宮殿、軒轅門、講武門等,都體現了古代建筑的風格,宮殿坐北朝南,三進三院,布局嚴謹,氣勢雄偉。東院有華夏始祖黃帝的肖像,西院為講武場,陳設整齊,氣勢威嚴。
在文化基因領域研究中可結合文化結構三層次理論將物質文化、社會文化劃分為顯性基因,精神文化為隱性基因[9]。在參考相關歷史文化資料、實地走訪后(如圖1),筆者對黃帝宮的地理、建筑、人文進行了深入剖析,從顯性基因和隱性基因兩個層面構建黃帝宮文化基因譜系圖(如圖2)。
三、黃帝宮文化基因價值符號提取
文化基因價值符號是品牌形象塑造的基石。景區品牌形象不僅僅是產品或服務的標識,更是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載體。參照劉沛林的觀點,將黃帝宮景區文化基因劃分為主體基因、附著基因、混合基因三個類別進行提取[10]。在文化傳承中,主體文化基因在一個地區的文化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主導區域文化屬性,在基因譜系中起統領作用;附著基因是主體基因的延伸,需要依附在特定物質載體上的基因符號,主體基因與附著基因可通過文化符號植入等傳承模式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資本[11];混合基因存在于多個地域中,不為某個地域所特有,但卻真實記錄了該地區在特定歷史時期的關鍵歷史信息。將黃帝宮文化基因整合提取才能形成完整的品牌形象(如圖3)。
(一)主體基因
通過對新密黃帝宮文化基因譜系圖的構建,黃帝文化貫穿于黃帝宮景區的歷史、地理、民俗、建筑等各個方面,成為該景區的主體基因,新密被譽為“岐黃文化發祥圣地”也與黃帝文化的深厚底蘊密不可分。在新密黃帝宮景區中,如宮殿遺跡、碑刻、塑像等,都是黃帝文化的物質載體;而在當地口口相傳的歌謠、傳說故事、民俗風情等更使黃帝文化在精神層面上得以傳承和弘揚,如關于黃帝宮的歌謠“北京到南京,不如云巖宮。三柏二石一所廟,王母娘娘坐空中”[12]。據馬遂昌編著的《新密故事卷》,圍繞著軒轅黃帝及岐伯等傳說故事就有300余篇,因此黃帝文化在新密黃帝宮景區的體現是多維度且深入的。同時,新密黃帝宮景區也積極挖掘和傳承黃帝文化,通過舉辦各類文化活動、民俗廟會等方式,不斷推動黃帝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二)附著基因
附著基因則是依附于主體基因的載體且能反映地域文化特征的一種文化基因,需要通過特定的物質載體來呈現。在黃帝宮景區中,這些附著基因體現在各種文化景觀、歷史建筑、人文活動等方面。比如,黃帝宮內的各種雕刻形象、壁畫表達、碑刻內容、建筑風格等;包括依托黃帝文化所孕育的信仰文化、祈福文化,當地人們會參與各種與黃帝文化相關的活動。例如,每年的農歷二月二,人們會聚集在黃帝宮舉行盛大的“龍抬頭”廟會,向黃帝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通過祈福來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傳承中從附著基因中提取文化符號融入品牌形象設計中,可以增加地域文化與特定群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三)混合基因
混合基因主要是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完善并適應社會發展需求而體現的,具有與主體基因和附著基因互動性特征的基因要素。如當地的農耕文化,黃帝宮不只涉及古代軍事、政治等方面文化內涵,在黃帝宮周圍方圓十多里過去一直種植有大片的桑林,遍及劉寨、來集等多個鄉鎮,且有許多植桑養蠶的手工業作坊。所以說,黃帝宮是黃帝元妃嫘祖及其先民在這里植桑養蠶的見證,對中華民族形成耕織文明曾經產生過巨大影響。在城市化迅猛發展中,它們逐漸失去原有的生長環境。然而,它們對于維護地域文化生態的和諧與文化基因的多元性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在探討其傳承策略時,混合基因應聚焦于生態維護的核心,同時關注其物質形態或精神實質的活態傳承[14]。
四、黃帝宮文化基因設計轉化策略
黃帝宮文化基因轉化策略主要圍繞著如何將這一深厚的文化遺產與現代社會的需求和趨勢相結合,以實現其傳承與發展。當品牌與消費者共享相同的文化基因時,消費者更容易對品牌產生情感共鳴和認同感[15]。因此,將文化基因價值符號融入品牌形象中,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也為景區品牌形象注入了持久的生命力和活力,在消費者心中形成獨特的記憶點,提升地區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
(一)核心文化滲透
將黃帝宮主體基因即黃帝文化作為核心文化貫穿于品牌定位、文化產品、文化設施等相關領域以實現文化的多維度深層植入。通過挖掘黃帝文化的核心價值,如敬天祭祖、協和萬邦、崇尚自然、修身養性等,將其融入到景區的品牌理念、視覺形象、活動策劃等景區的各個方面。在品牌定位的構建過程中,深入挖掘新密黃帝文化的鮮明特色,并同時考慮與其他地域文化的共通之處,提煉出具有獨特性、不可替代性的品牌文化;在文化設施建設上,充分利用黃帝宮的歷史遺跡和自然景觀,適當融入具有地域特色的藝術景觀節點和體驗空間,嘗試與周圍娛樂場所結合共同打造黃帝文化,如銀基黃帝宮御溫泉及銀基動物王國,將黃帝宮打造為集文化體驗、歷史探索、休閑觀光為一體的綜合性旅游目的地,形成密集的文化創意空間,促進文化、旅游、商業等綜合業態相互支撐,依托價值化再造和永續經營實現文化有效傳承[16],為游客提供身臨其境的文化體驗。
(二)文化符號植入
附著基因作為黃帝文化的重要載體,其文化符號是黃帝文化的視覺化形象表現,具有高度的識別性和代表性。因此,在黃帝宮景區品牌形象設計中,需要深入挖掘附著基因中的文化符號,并將其巧妙地植入到品牌形象中。針對黃帝宮景區地域文化資源保護與發展不足的現狀,將文化符號的外在表征和隱形意象要素中的使用情景、象征意義、審美情趣、歷史人文等應用于品牌形象設計中,創新基于文化基因的品牌形象設計思路(如圖4)。1.精準提取。提煉黃帝宮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如黃帝形象、廟宇等作為其主體基因的典型代表,將提取到的多個文化元素合理篩選,刪除數量重復、功能相似的元素,注重突出其主體基因的最具識別性的顯性特征,弱化其他次要的隱形特征。2.合理轉化。將文化元素有機融入到品牌形象設計中,在保持文化符號識別性的基礎上,巧妙運用現代設計手法,通過簡化、抽象、重構等,將傳統圖案轉化為強調意向表達和高度精煉的圖形符號。此外,在轉化過程中,還要注重文化符號的情境化應用,將文化符號與黃帝宮景區的實際環境、游客體驗等因素相結合,設計出符合景區特色、能夠引發游客共鳴的品牌形象。例如,在景區的導視系統、宣傳資料、紀念品等方面,可以巧妙運用文化符號,使游客在游覽過程中能夠深刻感受到黃帝文化的魅力。通過精準提取和合理轉化文化符號,形成具有地域性特征因子的品牌形象,促使用戶通過有形的形象展開對文化的聯想,提升文化價值[17]。
(三)文化活態創新
新密黃帝宮文化活態傳承的路徑是一個綜合性的過程,旨在保護和傳承黃帝宮所承載的豐富文化遺產,同時使其與現代社會相結合,煥發新的活力。1.保護與修復文化遺產。傳承混合基因,既應當修補其物質載體,又要加強混合基因與現代城市文化和外來基因的結合[18]。混合基因作為黃帝宮文化基因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活化與傳承對于整個景區的文化生態平衡具有重要意義。其混合基因包含了農耕文化、桑蠶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例如通過舉辦農耕文化和桑蠶文化展覽、開發相關文創產品創意市集等方式,全面加大文化節慶與旅游耦合發展的推進力度,讓游客從多維度更加直觀地了解傳統文化,在親身實踐中感受到黃帝文化的深厚底蘊,將混合基因中的文化元素融入到現代生活中。2.文化載體創新。結合現代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的文化體驗項目。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再現黃帝祭天、祭祖的盛大場景,讓游客身臨其境地感受古代祭祀的莊重和神秘;將智能技術融入文創產品中,打造數字化文創產品,增加消費者與產品之間的互動,提高產品的附加值[19]。
黃帝宮文化基因的整合提取和轉化策略是一個系統而復雜的過程,需要深入挖掘和分析各種文化基因的特點和價值,并將其巧妙地融入到景區的品牌形象設計和文化傳承中。同時,文化基因也具有變異的特性。在傳承的過程中,文化基因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如社會環境的變化、外來文化的沖擊等,從而導致文化基因的變異。這種變異并不是對原有文化的否定,而是在保持核心價值觀念的基礎上,對文化進行創新和發展。黃帝宮的設計轉化策略通過核心文化滲透、文化符號植入和文化活化傳承等的實施,可以進一步提升黃帝宮景區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為景區的文化傳承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五、結語
文化基因的傳承是文化延續的關鍵。黃帝宮作為一處承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景區,其文化基因的挖掘、傳承與活化,對于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具有現實必要性。本文以新密市黃帝宮景區為例,在文化基因視域下審視當地文化脈絡,根據新密黃帝宮文化基因譜系圖形成相應提取路徑,以此提煉出核心文化基因,創新文化轉譯設計思路,提出相應的設計轉化的策略,為黃帝宮景區品牌形象提供可參考方向,將理性分析與感性美學融合,也為其他類似的文化遺產景區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參考文獻:
[1]茍秉宸,于輝,李振方,陳麗伶,王偉偉.半坡彩陶文化基因提取與設計應用研究[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66-69.
[2]Kroeber A L,Kluckhohn C.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C]//Papers of the Peabody Museum of Archaeology and Ethnology.Harvard University,1952.
[3]道金斯.自私的基因[M].盧允中,張岱云,陳復加,羅小舟,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4]畢文波.當代中國新文化基因若干問題思考提綱[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1(2):27-31.
[5]錢鈺,臧勇.設計中的文化基因[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2(9):34-36.
[6]陳旭輝,舒晶.淺析平面廣告圖形語言中的傳統文化基因[J].電影評介,2012(8):100-101.
[7]樊琛.古鎮文化基因與視覺形象設計的研究[D].天津:天津美術學院,2017.
[8]李宗寅.華夏探源[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4.
[9]劉宗明,王藝潼.湘繡手工藝文化基因譜系圖構建及設計應用[J].包裝工程,2024(2):234-240.
[10]劉沛林.中國傳統聚落景觀基因圖譜的構建與應用研究[D].北京:北京大學,2011.
[11]劉甜,林家陽.文化基因視域下文旅特色小鎮品牌塑造實踐研究[J].包裝工程,2020(2):89-96.
[12]張長法.密縣志[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13]趙鶴齡,王軍,袁中金,馬濤.文化基因的譜系圖構建與傳承路徑研究——以古滇國文化基因為例[J].現代城市研究,2014(5):90-97.
[14]馬向陽,白麗群,楊頌.區域品牌的文化認同及內群體偏好的口碑傳播效應研究[J].軟科學,2016(1):105-109,119.
[15]席麗莎,劉建朝,王明浩.城市多元文化的基因譜系及其價值化傳承[J].城市發展研究,2019(9):1-5.
[16]李娟,陳香.地域文化符號融入博物館文創產品的設計策略[J].包裝工程,2020(8):160-165.
[17]張成章,王立新.邯鄲市文化基因譜系構建及傳承路徑研究[J].美與時代(城市版),2023(4):112-114.
[18]劉琳琳,周恩玉.以楊柳青年畫為例的大運河文化基因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23(24):319-327.
作者簡介:
徐一涵,河南工業大學設計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
王琳,河南工業大學設計藝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數字媒體與動漫設計。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3年度河南興文化工程文化研究項目“河南特色文化研究·姓氏文化研究”(32210100)研究成果。